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素养。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作家作品很多,涉及的社会领域非常广泛。就基本方面而言,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一是要有古汉语和文献学的基础,二是要有一定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并且两者都越精通越好。现在的情况是,年长一些的研究者文史知识丰富,受学术传统的影响,做起训诂、考据来颇得心应手,而文学批评理论则不甚看重,故步自封,无意求新。年轻一些的研究者大都思想活跃,喜欢新理论、新方法,无意去下些文献学方面的死功夫,时而失于肤廓。虽然,中国古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课题,不妨有分工,各有所偏重,事实上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也都有所开拓,如文献的发掘、整理和文学史实的考证超过了前人所做的成果,作家作品研究日趋扩大、深细,都不乏饶有新意的论著,但是,如果这两种研究的路子消除了隔膜,互补长短,融合在一起,中国古代文学的前景就更可观了。应当说,这种互渗互补的情况已发生,重视起来,今后是愈来愈好的。 有个问题颇值得注意。近些年来,新出的中国文学史颇多,有通史、断代史、分体史、类型史,虽然品种多,论及的作家作品显著增多,但编写模式和评论作家作品的方式,都和五六十年出版的文学史大体相同,大都是依照历史的顺序逐次评论作家作品,又总是先论其“思想内容”,大多是概括为“反对黑暗政治”、“同情人民疾苦”、“歌颂真挚爱情”、“表现崇高理想”几条;后说其“艺术成就”,大多是“善于描摹”、“情景交融”、“想象奇丽”,或者“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紧张”几条,虽然也多少叙及文体的兴衰,言及作家的师宗和影响,但却甚为简单、笼统,缺乏深入的考察,既显示不出作家作品各自的文学特征,也显示不出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至少可以说是显示得极不充分,更说不上总结历史的规律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文学史的编著者难于对所论及的作家作品一一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不得不沿用一般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是应当注意的一个方面,是我们研究作家作品还偏重于价值判断,对优秀的作家作品重在肯定、称扬,不注重认知性的解析,没有把他(它)们放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而加以考察,缺乏历史的联系和比较。改变一下研究思路,注重认知,评论作家作品多做些历史的联系和比较,力求深细地揭示出他(它)们承袭了什么,有什么创新,承袭和创新是怎样一种关系,他(它)们的基本特征就可以把握得更具体,而不失其文学个性,文体的演变、题材的转化、写作模式的变异等,也就可以在各自的系统中有迹可寻了。多做些这种课题的研究,会有益于文学史的编著,建构出新的模式,更好地把握作家作品的基本特征,发现些文学发展的规律性的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