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齐心苑:允禵诗作新发现——永忠《延芬室集》无编年诗实为其祖父允禵作品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齐心苑 参加讨论

    摘要《延芬室集》是清宗室文人永忠的诗文集。永忠对自己的诗文很是珍视,他的诗文编年细致、脉络清晰,而且常标有小注,因此往往有补史之功。然而在他的诗集中,有一部分诗既没有编年又少见注解。仔细分析可发现,这部分无编年诗作者的身份当是皇子,创作时间以康熙朝为主,一部分诗的写作地点在我国西部边陲。这些都与永忠的生平经历不相符。经考辨,永忠的祖父,即康熙的第十四子允禵才是《延芬室集》中无编年诗作的作者。
    关键词:《延芬室集》,永忠,允禵,编年外
    《延芬室集》是清宗室爱新觉罗·永忠的诗文集。《清史稿·文苑传》:“永忠,字良辅,又字臞仙,多罗贝勒弘明子。辅国将军。有《延芬室集》。诗体秀逸,书法遒劲,颇有晋人风味。常不衫不履,散步市衢。遇奇书异籍,必买之归,虽典衣绝食不顾也。”[①]在今日,永忠及其《延芬室集》受到重视缘于他作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永忠是目前所知的曹雪芹亲友圈外第一个题评《红楼梦》的人,这三首诗证明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成为《红楼梦》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永忠《延芬室集》在清代未刊刻,仅清铁保编辑的《熙朝雅颂集》选录了他的五十首诗。现在,国内尚存两个写本,一个曾由《八旗艺文编目》的作者恩华收藏、现存于北京国家图书馆,一个由史树青收藏于竹影书屋。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0年将这三种汇印出版。
    永忠诗文以编年为序,虽有部分遗失却脉络清晰。然而,《延芬室集》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本第三十二册既无编年又少有序注,和其他部分的诗相比较显得十分“另类”。可惜这一情况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上海古籍出版社《延芬室集》简单地称这一册为《编年外诗稿》,迄今为止尚无人对此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编年外诗稿》概况
    《编年外诗稿》从笔迹一望便知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永忠和友人的唱和诗,包括《除夕前一日再述》和《壬寅上辛日祈谷礼成叠韵恭述》两组共八首诗,每首诗后面都标有作者。这两组诗虽然被置于《编年外诗稿》中,但其创作时间并不难知。《除夕前一日再述》四首诗又见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稿之末,不过是题目稍有差异,名为《除夕前一日次韵》。《壬寅上辛日祈谷礼成叠韵恭述》组诗里的永忠诗又见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壬寅稿之首,题为《奉和祈谷礼成叠韵恭述元韵》。结合两组诗的在原编年稿中一位于乾隆四十六(1781)年末、一位于乾隆四十七(1782)年首的位置,和北京国家图书馆的本子原来“有残缺,并且没有装订”[②]、缺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和四十七年(1782)诗的这种情况[③],可知,这两组诗本来在“编年内”,因为这两年的其余诗稿散失才“无家可归”,才被并入第三十二册,被归入《编年外诗稿》。真正不知写作年代的诗稿实际上是《编年外诗稿》的第二部分,从《南苑阅武应制》到最后的《日月合璧五星贯珠》[④],这部分诗不仅具体写作时间不明,而且诗作的内容和永忠的身世经历多不相符,本文且称之为无编年诗。
    二、无编年诗的作者不是永忠
    1、身份不符
    无编年诗《南苑阅武应制》:“阅武来文囿,兵精将亦雄。全凭皇父略,四海乐同风。”[⑤]永忠虽然是宗室一员,父弘明是多罗贝勒,但他的诗中绝不该出现“皇父”一词。类似还有《万寿节西宁即事》,诗尾联:“佇脱绒衣换莱彩,膝前饮至祝君亲。”[⑥]莱彩即莱衣,源于老莱子身着彩衣娱双亲的故事。诗作者在皇帝圣诞之日,表达要在“君亲”膝前尽孝的愿望。这都说明诗作者身份当是皇子。另有《万寿节述怀》,诗末云“但为父母心,慈爱恐未偕。倚门倚闾望,何以慰亲怀。”[⑦]永忠于乾隆十六年(1751)作有《万寿节恭记》三首可与此对比,且看第一首:“圣王锡类仰尊亲,德合无疆第一人。遐迩轮诚瞻北极,山川呈瑞献枫宸。岱松葱郁千祥集,旭日曈昽万物春。今此下民欢动地,太平盛世沐深仁。”[⑧]同样是万寿节,前两首诗作者都由节日述及自身父母,永忠诗则是表达时逢节日的欣喜和对明君盛世赞颂。
    2、涉及地域和永忠经历不符
    无编年诗有些作品的写作地点永忠从未涉足过。如上文提过的《万寿节西宁即事》,由题目可知作于西宁。又如《夏日望天山积雪》,虽说古人作诗可虚实结合,所写不必是亲见,但是从诗题“望”字可知,诗人笔下的天山积雪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正在眼前。除此之外,还有《沙山》、《日月山碑》、《金沙江》、《西宁喜雨》、《边城秋雨》等诗,这些诗涉及的地方,不管是鸣沙山、日月山、金沙江还是横亘新疆的天山,对于一生居于北京[⑨]的永忠来说,从始至终都是遥远的,所以他不是这些诗的作者。
    3、写作时间和永忠生活年代不符
    无编年诗中有很多应制诗和恭和诗,这些诗的创作年代和永忠的生活时代不符。如《恭和圣制赐提督潘育龙吴英七言律二首次韵》,第一首:“三秦久镇总元戎,报国丹心协圣衷。射虎石边飞赤羽,伏羗关外挂琱弓。由来睿虑兼神略,故而雄才树战功。今日宸章垂顾问,莫言衰老已成翁。”第二首:“闽海清平乐有年,壮猷远播驾楼船。巨鱼已避千钧弩,别浦全无一缕烟。白发渐生臣节立,丹书驰赐主恩延。将军勉力加勤敏,整饬边方永肃然。”[⑩]潘育龙和吴英是康熙朝的大臣。《清史稿》列传六十八:“潘育龙,字飞天,甘肃靖远人。初入伍,从征李来亨等於茅麓山,有功。康熙十四年,王辅臣叛,育龙从副将偏图攻三水、淳化,复从扬威将军阿密达战泾州……五十八年,卒,赠太子少保,赐祭葬,谥襄勇。”[11]《清史稿》列传四十八:“吴英,字为高,福建莆田人。幼为海贼掠置岛中,更姓王。康熙二年,赴泉州降,授守备劄。从提督王进功攻郑锦,拔铜山城,加都司佥书衔。寻授浙江提标都司……上降诏奖英笃实而明达,寻授威略将军,仍领水师提督事,复御制诗赐之,勖以黾勉防微。五十一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少保。”[12]由此可见这两首诗所恭和的御制诗只可能是康熙的诗作。查《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发现康熙确实曾赐诗给潘育龙和吴英。一是《将军潘育龙久任封疆故存问赐诗》:“少年勇战启元戎,久任三秦铁石衷。守土防边资壮略,披坚敌阵表彤弓。升平当惜老臣在,竹帛还酬旧日功。白首怡神存硕果,愿期添算荷恩隆。”[13]一是《赐将军吴英》:“水陆封疆六十年,曾经百战驾轻船。蓬台远涉鲸鲵浪,岛屿全消烽火烟。将老偏宜立志壮,宸襟每注施恩延。波涛有作湏先靖,黾勉防微计未然。”[14]结合史实和次韵诗的用韵规则,可肯定《恭和圣制赐提督潘育龙吴英七言律二首次韵》中所谓的圣制诗正是康熙的这两首诗。
    照诗歌传统,诗人恭和的对象大部分是和自己同时代的人,尤其是题中有“圣制”和“御制”的,其恭和对象都是特指与诗人同时的皇帝。这一点永忠的几首恭和诗可以证明:
    
    综上所述,无编年诗的作者当符合以下条件:身份是皇子,曾经到过西宁附近,曾生活于康熙时代。而且,既然此人的作品和永忠的作品一起流传至今,那么他和永忠的关系一定很亲近。这自然让人联想到永忠的祖父——康熙的第十四子爱新觉罗·允禵。
    三、无编年诗的作者是允禵
    1、身分经历符合
    允禵,原名胤祯。《清史稿·诸王传》简略记载了他的生平。“恂勤郡王允禵,圣祖第十四子。……五十七年,命为抚远大将军,讨策妄阿喇布坦。……五十八年四月……上命驻西宁。五十九年正月,允禵移军穆鲁斯乌苏,遣平逆将军延信率师入西藏,令宗查布防西宁,讷尔素防古木。……六十年五月,允禵率师驻甘州,进次吐鲁番,旋请于明年进兵。……十月,召来京,面授方略。六十一年三月,还军。”[18]由这段材料可知,允禵是个曾经立功边疆的皇子。如果他是无编年诗的作者,就既能解释《南苑阅武应制》中“皇父”一词的出现,又能说明《沙山》一诗尾联“不为羊肠愁险峻,谁言忠孝两难全”的含义。
    允禵曾先后驻军西宁、穆鲁斯乌苏和甘州,他这特别的经历也能和无编年诗后面的一系列诗对应起来。这些诗依次是:
    《万寿节西宁即事》、《沙山》、《日月山碑》、《金沙江》、《西宁喜雨》、《边城秋雨》和《夏日望天山积雪》。
    根据《清史稿》和《圣祖仁皇帝实录》可知,允禵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二月启程离京,康熙五十八年(1719)四月奉命驻扎西宁,康熙五十九年(1720)正月移军穆鲁斯乌苏,康熙六十年(1721)五月率师驻甘州,同年十月返京商议军事并于十一月二十六日抵京,康熙六十一年(1722)四月,再去往军前。[19]康熙圣诞是在农历三月,所以,康熙五十八年(1719)到六十年(1721)这三年,允禵未能在京城为康熙祝寿。而三年中,只有康熙五十八年(1719)万寿节时,允禵是在西宁。所以,《万寿节西宁即事》写作于这一年。
    日月山,在西宁附近。《清史稿·地理志》记,雍正时,“置互市于西宁日月山。”[20]《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大学士鄂尔泰等议覆甘肃巡抚黄廷桂奏称,西宁口外日月山之西南地名沙喇库图尔……”[21]所以,《日月山碑》诗也创作于允禵驻扎西宁时。
    穆鲁斯乌苏,又作木鲁乌苏,[22]位于青海和西藏的交界,境内有有木鲁乌苏河,《清史稿·地理志》:“喀齐乌蓝木伦河,东流八百馀里,会乌苏河,以下通称木鲁乌苏河。……又东南为布垒河,入四川雅州所属土司界,是为金沙江上源。”[23]《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九十:“金沙江之源,自达赖喇嘛东北乌尼尹乌苏峰流出。乌尼尹乌苏峰中华谓之乳牛山也。其水名穆鲁斯乌苏。”[24]所以,《金沙江》当是允禵移军穆鲁斯乌苏后所作,诗所指“金沙江”实是金沙江的上游——穆鲁斯乌苏河。
    甘州,位于甘肃西北部。《清史稿·地理志》:“甘州府……西南:祁连山,绵亘府境,与青海分界。”[25]又《清史稿·地理志》:“天山支脉迤逦南部者为祁连山。”[26]《边城秋雨》诗有“霖雨连宵成化雨,天山一夕变琼山”[27]句,《夏日望天山积雪》由诗题可知作于天山附近,所以,这两首诗是允禵驻扎甘州时所作。不仅在地点上,在季节上,允禵在甘州的时间也和诗中的夏、秋吻合。允禵在甘州的时间分为两段,一是康熙六十年(1721)五月到十月,二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四月到十一月[28]。这两年的夏秋,允禵刚好在甘州,正对应了诗中的“夏日”和“秋雨”。
    细按位于无编年诗后部的这些诗,诗的先后顺序和允禵驻军三地的先后顺序总体上也一致,《西宁即事》《日月山碑》→《金沙江》→《边城秋雨》《夏日望天山积雪》,对应着西宁→穆鲁斯乌苏→甘州。
    2、生活时代符合
    《延芬室集》无编年诗中的恭和诗和应制诗大都能在《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中找到相对应的诗篇:
    
    将《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和《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起居注》相对照,可推测出这些诗大致的创作时间:
    
    《延芬室集》中相对应的诗的创作时间当在康熙创作这些诗的当日或之后不久。允禵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于乾隆二十年(1755)。无编年诗的创作时间和允禵的生活时代正吻合。
    又,《康熙起居注》明确记载了康熙赐诗给范时崇时,一并赐予他皇子们作的和韵诗:“初二日辛未……赐浙闽总督范时崇御制诗及皇子、大臣、翰林等和韵诗手卷”。[29]康熙赐诗如下:“翼唐九佐开天命,论道三台识国桢。握管表章文学馆,持忠坚保岁寒名。栋梁祖干家声重,兰桂孙枝令誉清。浙闽封疆慎抚育,惟期宁静勉精诚。”[30]《恭和御制赐浙闽总督范时崇》如下:“三世承恩受显荣,宣劳廊庙立邦桢。圣心远念忠良节,御轮亲题孝友名。抚恤封疆膺重任,操存德行在廉清。临辞天语谆谆切,仰体宸忠效欵诚。”[31]诗的内容和形式都符合和韵诗的要求。
    无编年诗之末《日月合璧五星贯珠》:“圣皇临大宝,七曜现嘉祥。尧蓂敷二叶,羲画越三阳。璧合舒辉迥,珠连散彩长。华封应有祝,遥进万年觞。”[32]日月合璧五星贯珠这种罕见的天象雍正三年(1725)出现过一次。《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二十八:“钦天监奏谨推得本年二月初二日庚午,日月合璧以同明,五星联珠而共贯。”[33]卷三十:“雍正三年,乙巳,三月……辛酉,川陕总督年羹尧以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具本奏贺。”[34]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录,仅记载了这一次日月合璧五星贯珠的天象。所以,这首诗作于雍正三年(1725)无疑。雍正元年(1723)五月,雍正诏谕中指责允禵“原属无知狂悖,气傲心高。”并说:”伊从此若知改悔,朕自叠沛恩泽。若怙终不悛,则国法具在。朕不得不治其罪。”[35]雍正二年(1724),允禵谪守景陵。新皇临朝,允禵和其他皇子们岌岌可危,生杀予夺只在雍正一念之间。这种情况下,允禵作贺诗以表忠心,将雍正比作尧、羲,语辞虽嫌谄媚,却是为保全性命的无奈之举。
    3、允禵永忠祖孙情笃
    永忠是允禵钟爱的孙子,祖孙间既有浓浓亲情,又有志趣相投的知己之情。雍正十三(1735)年六月,永忠出生。同年十一月,乾隆即位,被囚禁达十年之久的允禵终于重获自由。永忠《恭祝贝勒父千秋诗》小注中写道:“今上皇帝特恩封多罗贝勒,是时永忠始生六阅月矣。家君三十一岁始生永忠,矢报圣恩,祖父命名‘忠’云。”[36]从此后,祖孙两人一起度过了很多温馨时光。永忠《十月八日微雪观石渠宝笈用聚星堂韵》记录了祖孙两人在一个下雪天共同观看《石渠宝笈》的场景,诗末云:“赐书宠命王祖荷,愚孙感激欣快瞥。右军风范古犹今,纸墨变现炽然说。扫除习气此精金,洗尽人间铜与铁。”[37]生动表现了永忠当时激动愉悦的心情。一年后,允禵再次让永忠观览《石渠宝笈》,永忠作《昨岁承王祖父命拜观御刻石渠宝笈法书今春复蒙赐令细阅已毕谨撰七言古诗一章用记厚德》[38]诗记录了这件事。
    允禵晚年借佛避祸,这对永忠影响很大。永忠在《粹如纯禅师语录序》中说:“余自童时,即承先王祖训诲,以佛法不可思议。留心梵典,向上提撕,故于佛理入之最深。”[39]在《剩山和尚小传》中,永忠提到了自己通过祖父熟识剩山和尚的事。“先祖恂勤郡王,深礼敬之。尝以诗偈唱和。时因便道就见焉。岁壬申,余十八,侍坐,得预闻佛法云。”[40]后来,永忠以剩山为师友,常常唱和酬答,同室晤言。永忠对玄释的爱好,很大程度上源于允禵的引导。
    允禵也像寻常长辈一样,关心晚辈的事业,希望自己的子孙能有所成就。永忠有《冬夜小饮漫赋》诗,诗后小序说:“余今岁应考试,王祖训教期望,无所不至,兼命少置诗文,专精翻译。”[41]
    乾隆二十年(1754)正月,允禵去世,永忠伤心而作《恭挽王祖诗七章》。第七章云:“昨岁嘉平月,怜寒惜远行。授经躬造膝,聆训哭吞声。煦妪恩何限,涓埃报未名。世缘如不尽,结识愿三生。”[42]逝者虽已远,生者长衔悲。一年后,永忠拜谒祖父影殿,作诗《二月二日拜王祖影殿敬赋一章用志哀慕》,诗末句云:“想象几筵犹似昔,失声哭倒影龛前!”[43]祖孙感情之深,由此可见。
    尤其要注意的是永忠《恭挽王祖诗七章》的第六章:“少小蒙恩眷,愚衷独受知。每期行必正,深喜古为师。无复承欢日,犹思梦见时。啣哀凭素几,忍泪订遗诗。”[44]这首诗清楚记录了允禵去世后,永忠整理祖父的诗稿。这便解释了何以允禵的无编年诗会混入永忠的《延芬室集》。
    允禵诗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在康熙诸子中都不突出。他没有专门的诗文集传世。他的文,我们能从他的奏稿中知道一二;而他的诗,既不被《熙朝雅颂集》收录,也未见《八旗艺文编目》[45]提及,仅《万寿盛典初集》中录有三首,大部分诗作居然长期被误认为是永忠作品,这是永忠“忍泪订遗诗”时始料未及的。今确定《延芬室集》无编年诗就是允禵作品,不仅厘清了北京国家图书馆本《延芬室集》第三十二册的情况,而且对研究允禵生平思想的变化和他的文学素养大有裨益。
    四、允禵无编年诗的创作时间
    《延芬室集》中允禵的无编年诗虽然没有标明创作时间,可总体上看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上文已经论及允禵西部边陲诗、恭和应制诗和《日月合璧五星贯珠》的创作时间。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清代史料所记允禵行迹,考证出其他具有时间标志的诗的创作时间。
    1、《南巡回銮日恭同诸兄迎驾》和《冬至日题》
    这两首诗位于无编年诗的前部,在《赋得爆竹声中一岁除应制》之前。根据上文已知《赋得爆竹声中一岁除应制》作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除夕,那么《南巡回銮日恭同诸兄迎驾》和《冬至日题》当作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除夕之前。
    先看第一首。允禵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此年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末康熙共有三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二十八年(1689)那次允禵尚在襁褓之中,不可能写诗。康熙三十八年(1699)那次允禵随驾出巡,“上南巡阅视河工。奉皇太后启行。命皇长子多罗直郡王允禔、皇三子多罗诚郡王允祉、皇五子多罗贝勒允祺、皇七子多罗贝勒允祐、皇八子多罗贝勒允禩、皇十三子允祥、皇十四子允禵随驾。”[46]所以,允禵不会出现在迎驾的队伍中。这样,就只剩下康熙四十一年(1702)一次。这次南巡的随驾人员及出发时间:“九月……癸酉……上巡视南河。命皇太子允礽、皇四子多罗贝勒(胤禛)[47]、皇十三子胤祥随驾。是日启行。”[48]此次南巡因皇太子生病而中途返回,“十月……癸卯,上回宫。”[49]所以,《南巡回銮日恭同诸兄迎驾》作于康熙四十一年十月癸卯(1702年10月26[50])南巡归来之时。
    再看第二首。《冬至日题》在《南巡回銮日恭同诸兄迎驾》后,康熙四十一年(1702)冬至在十一月初四,《冬至日题》即作于这天。两首诗写作时间先后正对应他们位置的先后。
    2、《恭送圣驾南巡》和《恭送圣驾西巡》
    这两首诗位于《赋得爆竹声中一岁除应制》之后、《恭和圣制乏良医》之前,所以,在创作时间上,当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除夕到康熙四十三年(1704)冬之间。查《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一月,“壬戌,上巡视南河。命皇太子允礽、皇四子多罗贝勒(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随驾。”[51]同年十月,“癸未,上西巡。命皇太子允礽、皇三子多罗贝勒允祉、皇十三子胤祥随驾。”[52]这两次,允禵都未随行。所以,这两首诗当分别创作于康熙四十二年一月壬戌(1703年1月16)和十月癸未(10月11)允禵送驾之时。再看诗的内容,《恭送圣驾南巡》起句:“銮辂当春发,羽林夹道随。”[53]农历一月正是春天。《恭送圣驾西巡》:“銮辂西巡日,阳春未动时。黎民歌道左,戍卒乐边陲。不畏三冬冷,勤培万载基。无才陪扈从,深负圣皇恩。”[54]农历十月正是进刚刚入冬天。在季节上也完全吻合。
    3、《五月十八日小暑节蒙恩自热河乘传赐御园朱樱一盘恭纪述怀》、《立秋日述怀》、《秋日楼居述怀》、《妃母恩赐小筐一枚恭纪述怀》和《七夕处暑》
    这五首诗在《赋得三十六宫都是春应制》之后,《万寿节西宁即事》之前,相应地,在创作时间上当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春和康熙五十八年(1719)万寿节之间。“五月十八日小暑”和“七夕处暑”是两个特别的时间,按这一线索查去,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之间,只有康熙五十五年(1716)五月十八恰是小暑,也只有这年的七月初七正逢处暑。又,康熙五十五年(1716)立秋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时间先后符合诗顺序的先后。所以,可进一步认为《秋日楼居述怀》、《妃母恩赐小筐一枚恭纪述怀》也创作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夏秋。自从热河行宫建好之后,康熙每年都前去避暑,这些诗创作的时间,应该正是康熙驻跸热河避暑之际。由第一首诗的“蒙恩自热河乘传”这些字眼可想到,这年允禵没有同去热河。查当年实录果然如此:“四月……癸卯。上奉皇太后避暑塞外。命皇三子和硕诚亲王允祉、皇七子多罗淳郡王允祐、皇十五子允禑、皇十六子允禄、皇二十子允祎随驾。是日,自畅春园启行,驻跸汤泉。”[55]“九月……壬申。上奉皇太后自热河回銮。”[56]这五首诗正是创作于这段时间内。
    4、《上元前二日立春应制》
    这首诗的前一首是《赋得三十六宫都是春应制》,后一首是《五月十八日小暑节蒙恩自热河乘传赐御园朱樱一盘恭纪述怀》,照前文逻辑,此诗当作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春和康熙五十五年(1716)夏之间。然而查找的结果却是这两年没有能满足一月十三为立春之日这一条件的。一月十三立春,在康熙年间只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一次。虽说诗的顺序并不等于时间的顺序,但是一首作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的诗,夹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和康熙五十五年(1716)的诗之间,而且这部分诗已经验证是符合时间先后顺序的,这总有些让人难以接受。查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可知,这年的立春在一月十二,即上元前三日立春。是不是这诗原该作“上元前三日立春应制”呢?既然是应制诗,那么可以查康熙诗进行验证。查《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果然见康熙五十五年(1716)有《上元前三日立春》一诗:“腊寒犹接上元灯,牕外参差六出凝。媚景新春催玉律,恵风活水破蛟冰。殷勤祈谷宁辞瘁,勉强雕虫愧未能。九陌人烟多喜色,千门比户望年登。”[57]允禵《上元前二日立春应制》:“喜得青阳临令节,恒依膝下庆升平。御园绮丽浮佳色,火树玲珑献瑞英。旭旦来朝开左个,良宵预祝乐西成。承恩正愧无能赋,又听天章下玉清。”[58]两首诗同是七言律,且两首诗的用韵和内容一致。所以可大胆推测,《上元前二日立春应制》当是《上元前三日立春应制》。极可能是后来誊抄此诗之人,将“三”误作形近的“二”。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以诗证史”,同样地,我们也可以“以史证诗”、“以诗证诗”。以历史上允禵的生平行迹去对看《延芬室集》无编年诗,以有编年的应制诗去推测无编年的应制诗的规律,以康熙帝的诗作去查证无编年应制诗的时代和作者,
        
    以无编年诗中诗与诗的前后位置去追寻它们的本来面目,这些都一一验证了《延芬室集》中无编年诗的作者就是允禵。这些诗作,证明了抚远大将军允禵武略之外兼负文才。他的前期诗作,浸润着禁城的红瓦锦院,多盛世颂歌;后期诗作,濡染了边疆的大漠雪山,多慷慨述怀。总体来说,虽无名篇,却不乏佳句。他残存的大部分诗作都在这本《延芬室集》里了,还有其他一些诗作不知道命运如何,如乾隆十七年(1752)永忠有《敬和王祖父扈跸驾幸热河之作原韵》,显然允禵有相应的原诗,但是无编年诗中并不见有,因为《延芬室集》允禵诗止于雍正三年(1725)。他之后的诗哪里去了,是已经损毁还是潜藏在故纸中等待人们去发现呢?
    参考书目:
    (1)《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
    (3)《康熙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清圣祖:《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5)清高宗:《清高宗御制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6)《万寿盛典初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7)(清)爱新觉罗·永忠:《延芬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8)(清)铁保:《熙朝雅颂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9)恩华:《八旗艺文编目》,关纪新点校,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10)侯堮:《觉罗诗人永忠年谱》,《燕京学报》第十二期,1932。
    --------------------------------------------------------------------------------
    注释:
    [①]《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
    [②]史树青《延芬室集序》中引吴恩裕语。
    [③]竹影书屋藏本有这两年的诗稿。
    [④]此诗后还有一首《蟋蟀》诗,不知何时何人何因附于后,暂且搁置不论。
    [⑤](清)爱新觉罗·永忠:《延芬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1118页。以下出自本书的诗仅注明书名和页码。
    [⑥]《延芬室集》,第1167页。
    [⑦]《延芬室集》,第1164页。
    [⑧]《延芬室集》,第245-246页。
    [⑨]可参照侯堮《觉罗诗人永忠年谱》。
    [⑩]《延芬室集》,第1147-1148页。
    [11]《清史稿》卷二百八十一。
    [12]《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一。
    [13]《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四集卷三十二。
    [14]《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四集卷三十二。
    [15]清高宗:《御制诗集》五集卷八。
    [16]清高宗:《御制诗集》五集卷八。
    [17]清高宗:《御制诗集》五集卷十一。
    [18]《清史稿》卷二百二十。
    [19]《清史稿》作三月,此以《圣祖仁皇帝实录》为准。
    [20]《清史稿》卷七十九。
    [21]《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
    [22]《清史稿》和《清实录》中时作穆鲁斯乌苏,时作木鲁乌苏。经对比发现是同一地名。如《清史稿·诸王传》记“允禵移军穆鲁斯乌苏”,《清史稿·藩部传》“圣祖……命皇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屯青海之木鲁乌苏治军饷。”
    [23]《清史稿》卷七十九。
    [24]《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九十。
    [25]《清史稿》卷六十四。
    [26]《清史稿》卷七十六。
    [27]《延芬室集》,第1170页。
    [28]《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一记雍正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命允禵回京奔丧。
    [29]《康熙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2207页。
    [30]《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四集卷三十三。
    [31]《延芬室集》,第1157-1158页。
    [32]《延芬室集》,第1172页。
    [33]《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二十八。
    [34]《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三十。
    [35]《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七。
    [36]《延芬室集》,第568页。
    [37]《延芬室集》,第333-334页。
    [38]《延芬室集》,第457页。
    [39]《延芬室集》,第61页。
    [40]《延芬室集》,第53-54页。
    [41]《延芬室集》,第597页。
    [42]《延芬室集》,第602页。
    [43]《延芬室集》,第619-620页。
    [44]《延芬室集》,第601-602页。
    [45]《八旗艺文编目》在《政治类》中记有允禵《绥远大将军奏议》。
    [46]《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二。
    [47]《圣祖仁皇帝实录》中,“胤禛”一名不书或抹去,括号内容是笔者所添。下同。
    [48]《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九。
    [49]《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十。
    [50]农历,本文年月日都作农历。
    [51]《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一一。
    [52]《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三。
    [53]《延芬室集》,第1124页。
    [54]《延芬室集》,第1125页。
    [55]《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八。
    [56]《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六九。
    [57]《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四集卷三十三。
    [58]《延芬室集》,第1158-1159页。
    作者简介:齐心苑(1988—),女,河南淮阳人,山东大学在读博士,师从袁世硕教授研究元明清文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