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入乐歌唱而成的《阳关三叠》,在传唱中,各式各样的叠法层出不穷。稽考文献,知唐宋以来《阳关三叠》的叠法,有二十多种,可分三类:一是原句叠,二是破句叠,三是增句叠。原句叠,是在不改动原诗句式的前提下,用原句进行不同的重叠与组合,组合的歌诗仍是齐言体。破句叠,是将原诗七言句摊破成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进行不同的重叠与组合。组合成的歌诗是杂言体。增句叠,是在原作基础上,增补新的字句,形成新的歌词。明代以前基本上是原句叠的齐言体,明代以后则大多是破句叠的杂言体。 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入乐歌唱而成的《阳关三叠》,是传唱千余年的经典乐歌。但《阳关三叠》究竟如何叠,有哪些叠法,自北宋以来,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清吴衡照就曾感叹“《阳关三叠》之说,言人人殊”①。20世纪以来,讨论更加热烈。检阅相关讨论的文章,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文献论者大多没有注意到,有些文献是依据二手资料辗转引用,可靠性既有问题,又有误解。本文拟在全面搜集原始文献和借鉴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阳关三叠》的叠法问题作一总的厘清和集结。 一、齐言体的原句叠 最先讨论《阳关三叠》叠法的,是北宋的苏轼。苏轼讨论《阳关三叠》的文字,分别见其《仇池笔记》、《东坡志林》和《东坡题跋》,内容相同,但文字表述略异。今人引述苏轼的意见,有的是根据《仇池笔记》,有的是依照《东坡志林》,有的是引用《东坡题跋》,有的则是辗转引录②。为了还原苏轼说法的原貌,兹将三书的记载分别引录如下。《仇池笔记》卷上载:“旧传《阳关三叠》,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又是四叠,皆非是。每句三唱,以应三叠,则丛然无复节奏。有文勋者,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如此。乐天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则一句不叠,审矣。”③《东坡志林》卷七曰:“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非是。或每句三唱,已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有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乃知唐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一句不叠,审矣。”④苏轼这两本书记载的文字互有出入,宋人载籍中引录的文字也不一样。比如,曾慥《类说》卷九《阳关三叠》、高似孙《纬略》卷八《阳关三叠》引录的文字,与《仇池笔记》相同;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四和蔡正孙《诗林广记》卷五引录的文字,则与《东坡志林》一致。《东坡题跋》卷二《记阳关第四声》为:“旧传《阳关》,三叠⑤,然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有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叠,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第一句叠,则此句为第五声矣。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⑥相对而言,《东坡题跋》记载的文字,语意最完整。当以此为据。 根据苏轼这一记载,北宋已流传有三种叠法⑦。第一种叠法是每句叠唱二次,即“每句再叠”,其体式为: D1.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第一叠)。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二叠)。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第三叠)。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第四叠)。 这种叠法,全首唱起来是四叠,苏轼认为“非是”。其实,宋人诗词中有时也称“四叠阳关”。如贺铸《采桑子》词:“四叠阳关忍泪闻。”李清照《蝶恋花》词:“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⑧张侃《同乡人别朱希文察判于咏春亭》诗:“小别诸君休作恶,阳关四叠不须成。”⑨当然,贺铸、李清照和张侃说的“四叠阳关”是否指这种叠法,无从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宋代已有“四叠阳关”的说法和唱法。李治《敬斋先生古今黈》卷四也提到“或又有叠作八句而歌之者”,就是指这种叠法。不过李治认为“叠作八句,虽若近似,而句句皆叠,非三叠本体,且有违于白注”⑩。第二种叠法是每句都叠唱三次,即“每句三唱”,其体式是: D2.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第一叠)。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二叠)。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第三叠)。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第四叠)。 苏轼认为这种叠法“丛然无复节奏”。虽然苏轼不欣赏,但这种唱法在当时是存在的。明谢琳《太古遗音》载《阳关曲》琴谱,也提及“或云句句三叠”(11)。刘永济《宋代歌舞剧曲录要》认为:“‘每句三唱’,乃另一叠法,与前‘每句再叠’之法不同,并非‘丛然无复节奏’。”(12)一句三唱的情况,不独《阳关三叠》为然,唐白居易说《河满子》“一曲四词歌八叠”,应是每句三唱(13)。第三种,即苏轼认为与古本《阳关》吻合的叠法,是“每句皆再叠,而第一句不叠”。其体式为七声三叠: D3.渭城朝雨浥轻尘(第一声),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二声)。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三声,一叠)。劝君更尽一杯酒(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第五声,二叠),西出阳关无故人(第六声)。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七声,三叠)(14)。 这与宋无名氏《古阳关》词的叠法(详后D23)有相通之处,二者都是七声三叠,只是《古阳关》在王维原作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字句而已。李治《敬斋先生古今黈》所载金元时期的三叠和声法(详后D6),也是这种首句不叠,其他三句皆叠的七声结构。 苏轼所说的这三种叠法,是“今世歌者”所唱,即北宋流传的三种歌法。与白居易所说的唐代“阳关第四声”似乎不完全相符。苏轼说白居易所注“《阳关》第四声”是指“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其实,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原注的是:“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5)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渭城曲》引白居易《对酒》诗及自注后也说:“《阳关》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16)即是说,白居易自注的第四声,是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句,而不是苏轼所引录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上述七声三叠法的第四声,只是“劝君”一句,而不含原作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于是,今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又得出另外的叠法。如杨荫浏将苏轼所说的第三种唱法解释为:“第一句歌词唱一遍,第二句歌词唱二遍,第三句歌词则配到第四个乐句。”(17)其体式为: D4.渭城朝雨浥轻尘(第一乐句),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二乐句)。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三乐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四乐句,第四声)(18)。 今人金建民参照白居易《对酒》诗的自注,认为前二句必须叠唱三遍,才能使“劝君”二句成为第四声,于是推衍出前二句叠三遍的三叠法: D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一声,一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二声,二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三声,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四声)(19)。 D4-D5这两种叠唱法,只是唐代《阳关曲》唱法的可能性推测。唐时的叠法是否如此,由于文献无征,无法作出肯定的判断。 金元时期,还有一种三叠和声法。李治《敬斋先生古今黈》卷四说:“王摩诘《送元二使安西》诗云(略)。其后送别者,多以此诗附腔,作《小秦王》唱之,亦名《古阳关》。予在广宁时,学唱此曲于一老乐工某乙云:渭城朝雨(和:剌里离赖)浥轻尘,客舍青青(和:剌里离赖)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不和),西出阳关(和:剌里来离来)无故人。”李治后来觉得“某乙所教者未得其正”,于是在某乙的基础上:“与知音者再谱之,为定其第一声云:渭城朝雨浥轻尘(依某乙中和而不叠)。第二声云:客舍青青柳色新(直举不和)。第三声云:客舍青青柳色新(依某乙中和之)。第四声云:劝君更尽一杯酒(直举不和)。第五声云:劝君更尽一杯酒(依某乙中和之)。第六声云:西出阳关无故人。及第七声云:西出阳关无故人(皆依某乙中和之)。止为七句,然后声谐意圆。所谓三叠者,与乐天之注合矣。”(20)李治这种唱法的结构是: D6.渭城朝雨(和:剌里离赖)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和:剌里离赖)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和:剌里离赖)一杯酒,西出阳关(和:剌里来离来)无故人,西出阳关(和:剌里来离来)无故人。 这是综合了和声唱法与苏轼所说的首句不叠后三句叠的唱法而成,与前述D3的七声三叠法的结构基本相同。这种和声唱法,与佛教说唱的方法有些接近。上引李治《敬斋先生古今黈》卷四又说:“因博访诸谱,或有取《古今词话》中所载,叠为十数句者;或又有叠作八句而歌之者。”可见,在金元时期,当时已有《阳关曲》的歌谱流传,所以李治才“博访诸谱”,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金元时期的《阳关三叠》图谱没有流传下来,明人田艺蘅编著的《阳关三叠图谱》则传存至今。只是当今有的学者因未见田艺蘅原书,曾经产生过误解,顺此作一番辨析。话题是从刘永济《宋代歌舞剧曲录要》所载引起的:“我幼年在家藏《三续百川学海丛书》中,见一书名《阳关三叠》。其书所载叠法很多。我还记得两种,皆是连原句三叠。此书何人作于何时,我却忘了,而家藏古书,经过我故乡屡次乱事,已不存在。《三续百川学海丛书》又极难得,因此我以后就不曾再见此书。但那两种叠法却是合于三叠之说。”(21)刘先生所说的这段话,只是凭记忆,原本不太准确,后来又被误读,如有的学者说:“刘永济先生的《宋代歌舞剧曲录要》,特别是总论部分对《阳关三叠》的论述十分重要,他不仅向我们提供了一本名叫《三续百川学海丛书》,其中有关于《阳关三叠》的叠法,而且还告诉我们,在宋代就有了专门论述《阳关三叠》的专著了。因此,刘先生的论述,在20世纪下半叶,对研究了解唐宋词曲和《阳关三叠》,颇具权威性。”(22)误读后,偏差就更大: 第一,书名不确。所谓《三续百川学海丛书》,原名《广百川学海》丛书。因为前有宋左圭的《百川学海》,中有明梅纯的《续百川学海》,后有题冯可宾的《广百川学海》,所以,刘先生将《广百川学海》丛书记忆作《三续百川学海丛书》。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一五倒是著录有一部“《三续百川学海》三十卷”,然而那是另一部丛书。《广百川学海》丛书内所载阳关三叠图谱,书名不是《阳关三叠》,而是《阳关三叠图谱》。 第二,作者及时代误解。《广百川学海》丛书的编者不是宋人,而是明人;《阳关三叠图谱》也不是“宋代”的“专著”,而是明人田艺蘅的著作。书中所载《阳关三叠》的叠法,远不止“两种”(详后),都是明代的叠法,而不是宋元时代的歌法。 对于《广百川学海》所载《阳关三叠》一书的作者,刘永济很审慎,说“此书何人作于何时,我却忘了”。因为《百川学海》的作者是宋人左圭,所以后来引用者类推《三续百川学海》(即《广百川学海》)的编者也是左圭,进而误认为《阳关三叠图谱》也是宋人的著述,并将其中所载《阳关三叠》的叠法说成是宋元人的唱法(23),更是错误的结论。其实,《广百川学海》丛书,是明代的一部伪书,是书商从明初陶宗仪《说郛》中抽取一百三十种别出印行, 而题作《广百川学海》(今存明刻本)。《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二《广百川学海提要》早就说明过此书的来历:“《广百川学海》,旧本题明冯可宾编。可宾,益都人,天启王戌进士。是编于正、续《百川学海》之外,捃拾说部以广之。分为十集,以十干标目。然核其所载,皆正续《说郛》所有,版亦相同。盖奸巧书贾于《说郛》印版中抽取此一百三十种,别刊序文目录,改题此名。托言出于可宾也。”(24) 田艺蘅《阳关三叠图谱》,有《说郛》本、《广百川学海》本、《欣赏编》本(25)。今有齐鲁书社2005年出版的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点校本。田艺蘅《阳关三叠图谱》载有几种齐言体的原句叠法。其中一种,号称是“庸人三叠之法”: D7.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一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二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三叠)。 田氏说:“唐人三叠之法,必如此,然后得其正。故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三叠》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也。”(26)田氏引白居易诗作“听唱《阳关三叠》声”,与今传各版本不同。不知田氏是确有版本依据,还是误记。 又有“连环三叠”法。“连环者,取其始终,循环宛转,不断之义也。”“第一叠,乃原唱也,第二叠则首第四句,第三叠则首第二句。首尾相衔,辘轳相续,故谓之连环。一名《移宫阳关》,又名《三换头阳关》。”(27)即: D8.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一叠)。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劝君更尽一杯酒,客舍青青柳色新(第二叠)。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朝雨浥轻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三叠)。 还有末句重叠法: D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 田艺蘅说:“唐人三叠外,独遗此声,好事者持以补其大成耳。若夫其遍,则随意唱之,无定体也。”(28)这种叠法,是末句叠唱。至于唱几遍,由歌者随意自定。明谢琳《太古遗音》载《阳关三叠》琴谱、田艺蘅《阳关三叠图谱》引《旧谱》,都提到一种第三句三叠法,所谓“或云只用第三句三叠”(29)。这种叠法的体式应该是: D10.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11.还有一种原诗三唱法,即全诗不分解,四句依次唱完再唱二遍,反复共唱三次,也是三叠(30)。清赵殿成所说“至阳关句,反复歌之,谓之《阳关三叠》”(31),应该就是这种唱法。 以上十一种叠法,都是齐言体,没有改变原诗句法,只是将原诗四句进行不同的重叠组合而已。D4-D5两种,是模拟唐代的叠法;D1-D3和D6四种,是宋金元时代传唱过的叠法,D7-D11五种是明清时代存在的叠法。似乎可以说,在唐宋金元时代,《阳关三叠》的叠法,基本上是以齐言体为主,明代以后,杂言体日益增多,齐言体则并行不悖。 二、杂言体的破句叠 到了明代,《阳关三叠》的叠法,朝着杂言体的方向发展。杂言体叠法,是改变原诗句法,将原七字句摊破分割,或重叠,或穿插,造成参差不齐的长短句体式。田艺蘅《阳关三叠图谱》载有五种杂言体叠法(32): 第一,名“依依三叠”。为扬州女子柳依依所唱,具体唱法是: D12.第一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二叠入破:朝雨浥轻尘。青青柳色新。更尽一杯酒,阳关无故人。入破第三叠:浥轻尘。柳色新。一杯酒,无故人(33)。 这种叠法,从句式上看,属依次递减型。早在田艺蘅(1524-?)之前,陆深(1477-1544)已提及这种叠法:“唐王右丞诗,世所传《阳关三叠》词也,调存而叠法废。往在京师,日与王阳明、都南濠论此,或以为每句作三叠歌,或以为止歌落句。三叠迄无定说。而纪载亦各不同。意当时必有谱,而今无所于考也。或以为每句一歌,每歌一叠辄减二字,至三叠,则歌三言矣。言皆成文,颇有纡徐婉曲之调,似尽离别缱绻之情,殊为有理,而亦未知卒合于本词否也?”(34)陆氏所说的每句一歌,每歌一叠辄减二字,至三叠,则歌三言,很显然,就是“依依三叠”的唱法。这表明,早在陆氏生活的正德、嘉靖年间,就流传这种依次递减的唱法了。与田艺衡同时而略晚的彭大翼(1552-1643)也说到:“三叠者,以后三句重叠唱之也。一说每曲先七言,中五言,后三言,故谓之三叠。”(35)彭氏所说的《阳关三叠》每曲先唱七言再唱五言后唱三言,正是“依依三叠法”。亦见“依依三叠法”在当时颇为人知。到了清代,《阳关三叠》琴歌中还有用这种叠法而增衍字句来演唱的。如黄晓珊《希韶阁琴瑟合谱》所载《小阳关三叠》谱: (一)春波绿,暮霭横,灞桥言别兮,黯然销魂。离歌猛听,白发欲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兮无故人。杨柳青,杨柳青,柳色撩人万绪纷。长条挽不得行人住,种向江头为谁春。怕听阳关第一声,无情骊驹已在门。 (二)劳劳亭,劳劳亭,亭畔蛩声唧唧喧。万叠云山悲戍客,数声风笛感王孙。朝雨浥轻尘,青青柳色新。更尽一杯酒,阳关无故人。怕听阳关第二声,君向潇湘我向秦。 (三)惜别殷殷,桃花潭水难言深。请君试看分手处,一片芳洲起行云。浥轻尘,柳色新。一杯酒,无故人。怕听阳关第三声,相对无言暮山青。细语叮咛,莫漫天涯滞客星。(36) 单从《阳关三叠》的原作看,这首《小阳关三叠》所用原作的叠法,就是“依依三叠”,足见“依依三叠”很有生命力。 第二,名“贯珠三叠”。正序之外,凡四叠。“曰正序者,存右丞之正声也。曰贯珠三叠者,乐之所谓累累如贯珠也。每句第减二字,则三五七言,自成其章,此又意外之妙也。且三叠以纪其实,四叠以尽其变,亦庸人之旧也。”(37)其叠法为: D13.正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一叠:渭城朝雨浥轻尘,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二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更尽一杯酒,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四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 第三,名“一串珠三叠”。“曰一串珠三叠者,既分一为四,复合四而为一,即唐人歌喉一串珠之谓。初不敢有所增损,以失右丞之本旨也。曲已阕,而意不穷于是,为之余弄焉。”(38)其体式为: D14.渭城朝雨浥轻尘,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更尽一杯酒,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 这种叠法的句式跟“依依三叠”很相近,也是依次递减。但“依依三叠”是逐叠递减,而“一串珠三叠”则是逐句递减。 第四,名“飞花三叠”: D15.第一叠:渭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二叠:渭城朝雨,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阳关无故人。第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 田氏说:“往有教坊杨氏,世习此艺,老大浔阳,终沦常调。然亦不过半面弹也。嗣后十年,有金台齐一者,独工正面琵琶,更加一弦以偕五音,此又大奇。盘桓西湖,遍骋其技。于是?绎右丞之旨,摹写《阳关》之情,爰制此曲。于时柳花正飞,漫天作雪,因名《飞花三叠》,即席授齐子。俾调素轸,以度新腔,顷刻之间,遂能神解。”(39)可见,这是用琵琶伴奏的曲调。 第五,名“飞花滚三叠”: D16.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劝君更尽一杯酒,一杯酒。西出阳关,西出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40)。 明谢琳《太古遗音》载有十三段《阳关三叠》琴曲,解题说:“按三叠之词,始于王维‘渭城朝雨’之作也。或云句句三叠,或云只用第三句三叠。今之为是词,如曰青山无数,白云无数,浅水芦花无数。是又一变而为词中三叠也。”(41)其中所载歌词是: D1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朝雨浥轻尘,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朝雨浥轻尘,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朝雨浥轻尘,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十三段歌词,基本上是重复歌唱,其中第一至四段、第六段和第十段有破句叠。破句相对简单,只以“轻尘”和“柳色新”穿插,使整齐中略有参差变化。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卷一一载有另一种唱法。其说云:“后维偶于路旁闻人唱此诗,为之下泪。后人送行多唱此,谓之《阳关三叠》。附《三叠》唱法于后”: D18.第一叠: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二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2)。 刘永济《宋代歌舞剧曲录要》引《三续百川学海丛书》所载一种《阳关三叠》叠法为: D19.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劝君更尽,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西出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43)。 如前所述,刘永济记忆中的《三续百川学海丛书》之《阳关三叠》,实为《广百川学海》丛书所载田艺蘅《阳关三叠图谱》。刘永济所记此法,近似于前述D16“飞花三叠”,虽然所记不符合《阳关三叠图谱》原书所载,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无意中创造了另一种叠法。 任半塘《唐声诗》下编载:“传说日本唱此曲,于每句末三字皆一叠,再叠,合原句为三叠。谓唐时相传如此,未知果有此事否。”这种叠法的体式应该是: D20.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一杯酒,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无故人。 任半塘所引“传说”的依据,是日本“村松一弥有《中国のぅた——阳关三叠》一文,见《中国语》六期,待查”(44),任半塘实未见原文。经查日本《中国语》,第6号并无村松一弥其文,第24号(1957)则载有村松一弥的《阳关三迭古琴曲》短文,文中所列曲谱,只有原诗四句,并没提到上面所说的三叠法。任半塘也是根据一个不实的“传说”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叠法。真正在日本流传的《阳关曲》,见于1768年日本芸香堂刊行的魏子明辑《魏氏乐谱》,据说为明朝末年避难于日本的魏侯所传。其唱法为: D2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45)。 对《阳关三叠》的叠法问题,近人罗元贞提供了另一种叠法: D2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一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二叠)。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第三叠)。 罗氏自称这是他本人“平日朗吟”之法(46)。 三、杂言体的增句叠及其他 上述二类原句叠和破句叠,都不增减原作字句,只是在句式上进行不同的分解和排列组合。而增句叠,则是在原作基础上增加字句,形成新的作品,如前面提到过的宋无名氏《古阳关》词: D23.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47)。 在元人散曲中,此首作大石调《阳关三叠》,表明宋词、元曲都唱此作,足见此阕在宋元时代相当流行。到了明清,仍然受到关注。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清李玉《北词广正谱》卷一、周祥钰等《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卷四五、康熙《御定曲谱》卷一都收录有这首《阳关三叠》小令。需要注意的是,元曲【大石调•阳关三叠】与宋词《古阳关》,文字略有不同: 渭城朝雨浥轻尘, 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 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翠色。 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柳色新。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富贵功名有定分。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旧游如梦, 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 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48) 就原作而言,宋人的《古阳关》是有规则的七声三叠;而元人的《阳关三叠》则是错综叠,第二句三叠(其中二个属半句叠),第三句复叠,第四句则是隔句叠,或说是穿插叠。这表明,宋代的《古阳关》,传到元代,唱法已有变化。 由此可知,宋元时代《阳关三叠》的唱法,不同于唐代的《阳关曲》,而明清传唱的《阳关三叠》,又不同于宋元时代的唱法。《阳关三叠》(或《阳关》三叠)之“三”,本有虚实二义,既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指虚数,即多次、再三。因此,《阳关三叠》的唱法,既可以是实唱三叠,也可以并实际存在多叠的唱法。三叠、多叠始终贯穿在《阳关三叠》一曲的发展之中(49)。正因此故,宋人或称“阳关三叠”,或称“阳关四叠”(见前),甚至有称“阳关八叠”的,如张耒《汴上观迎送有感》诗:“阳关八叠倒玉船,销魂此地自年年。”(50)八叠,也就是多次叠唱的结果。一首歌曲,自唐宋至元明清,历经一千余年,唱法有发展变异,应属必然。而唱法的多样性变化,正表明了这首歌诗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明清两代所传《阳关三叠》琴谱,大多数是增衍字句的。不过,与宋无名氏《古阳关》比较起来,明清《阳关三叠》琴谱增衍字句的方式明显不同。《古阳关》增加的字句,与原作融为一体,而明清琴谱只是在原作之后添加几段或长或短的尾巴,新增的内容字句与王维原作是一种间离状态。如明龚经《浙音释字琴谱》载《阳关三叠》谱: (一)沙头过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的那无故人。 (二)解木兰舟。木兰舟载不起那许多的离愁。人在你那西陵,心在东州,心在东州。吴山高耸水东流,东流东流复东流。 (三)辞黄鹤楼。黄鹤楼,烟花三月的那下扬州。木兰舟载不起许多的离愁。管送别那长亭依依柳,吴山高耸水东流,东流东流复东流(共八叠,下略,歌词均与王维原作无关)。(51) 明朱厚爝《风宣玄品》载《阳关》谱: 雨浥轻尘(一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须忆重还当遂志,莫因此别便伤神。前程万里鲲鹏运,名位三台雕鹗伸。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临歧饯祖(二段):渭城渭水自潺湲,祖饯临歧一晌间。执手笑谈辞故旧,转头重叠是云山。牵衣更把瑶琴束,折柳休将玉液闲。分携不独长亭别,曲阑干外是阳关(下略,共九段)。(52) 清张鹤《琴学入门》载《阳关三叠》谱: 清和节当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商参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53) 明清琴谱中的《阳关三叠》,基本上是这种路数(54),都是先唱王维的原作,然后就随意增衍字句,敷衍出曲调所需要的乐句以便于歌唱。就王维的原作而言,这些琴谱,并没有提供什么新鲜的叠法,因此也就不统计在《阳关三叠》的叠法之内。站在文学的立场,这些续添的尾巴谈不上文学艺术性,但从乐曲的角度考量,却自有意义,至少延长了曲调的演奏,丰富了曲调的声情。从传播的角度而言,这些琴谱对传播王维的原作也有意义。琴谱每演唱一遍,就传播一次王维的原作,激发起接受者与王维原作的情感共鸣。 以上考察了《阳关三叠》的23种叠法。除了D4-D5二种是今人根据自己理解推衍出(可能存在)的叠法、D19、D20和D22三种是今人“自创”的叠法之外,其他17种明确见于宋元明清人的记载,是历史上传唱过的、实际存在的叠法。一首诗作,在千余年的传播历程中,居然有如此多的歌唱之法,实在是中国诗歌传播史上的一大奇观! 《阳关三叠》,既涉及诗歌传播史和接受史的问题,也涉及诗歌与音乐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关涉到音乐史的创作、传播和接受问题。对相关问题的厘清,不仅有助于中国诗歌传播接受史的研究,也有助于中国音乐史和音乐传播接受史的研究。要解决个中问题,需要中国文学史研究者和音乐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和交流合作。本文是站在文学研究者的立场来探讨问题,希望能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比较完善可信的文献资料。 注释: ①(13)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三《阳关三叠说》,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56页。 ②赵春婷《唐时〈阳关〉叠法探微》(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已注意到苏轼各书记载有不同,但她说《东坡志林》“确无记载”,则不准确。《东坡志林》有不同版本,有的录有此条,有的则未收录。 ③苏轼:《仇池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页。 ④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子部第863册第69页。按,五卷本《东坡志林》未收此条。 ⑤标点参见陈秉义《关于〈渭城曲〉在唐宋元时期产生和流传的情况及其研究》,载《乐府新声》2002年第3期。 ⑥《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津逮秘书》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页。个别文字据《苏轼文集》卷六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90页)、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五和《钦定词谱》卷一作了校改。 ⑦这里所讨论的“叠”,主要是指重复歌唱。元李治《敬斋先生古今黈》卷四说:“叠者,不指和声,乃重其全句而歌之。”(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4页)明方以智《通雅》卷二九也说:“每句再唱,此复声,乃名为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三《阳关三叠说》说东坡得古本《阳关》:“谓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故三叠。”(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456页)意思也是“每句再唱”为叠。叠,又指歌曲的一遍或一段,类似于词的阕。 ⑧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64页、第1204页。 ⑨(50)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9册第37144页,第20册第13146页。 ⑩(20)李治:《敬斋先生古今黈》卷四,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4页,第44页。 (11)谢琳:《太古遗音》卷三,《琴曲集成》第1册,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93页。田艺蘅《阳关三叠图谱》载:“《旧谱》云:《阳关曲》始于王摩诘,而被之管弦。或云句句三叠,或云只用第三句三叠。”(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524页)这里的《旧谱》,据所引文字比勘,实指谢琳的《太古遗音》。邓宗舒《〈阳关三叠〉唱法探微》谓苏轼:“对当时早已存在的‘每句三唱’的叠法持否定态度,但400余年后,谢琳在《太古遗音》中仍然提到‘或云句句三叠’,证明这一唱法在1511年以前已经延续至少400-500年以上,生命力之强可见。”(载《中国音乐学》1992年第2期)陈秉义《关于〈渭城曲〉在唐宋元时期产生和流传的情况及其研究》(载《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亦引邓说。按,明弘治间谢琳《太古遗音》提及“或云句句三叠”,只能表明明代有此一说,却不能证明明代还流传这种唱法。 (12)(21)刘永济:《宋代歌舞剧曲录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第5页。 (14)刘梦秋《〈阳关三叠〉考订》(载上海《东方杂志》1946年8月42卷15号)、金建民《〈阳关三叠〉是如何三叠的》(载《交响》1987年第1期)、罗漫《古曲“阳关三叠”考辨》(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等都列作此式。 (15)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六,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宋刊本,第690页。 (16)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 第1139页。 (17)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页脚注2。 (18)陈秉义《〈阳关三叠〉研究杂记——关于该曲的叠法》认为“唐代的另一种叠法”是:“一声:渭城朝雨浥轻尘。二声:客舍青青柳色新。三声:劝君更尽一杯酒。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此与杨先生理解的叠法略异。 (19)金建民:《〈阳关三叠〉是如何三叠的》,载《交响》1987年第1期。 (22)陈秉义:《关于〈渭城曲〉在唐宋元时期产生和流传的情况及其研究》,载《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3)如邓宗舒《〈阳关三叠〉唱法探微》(载《中国音乐学》1992年第2期)将刘永济所引田艺衡记载的“三叠法”说成是“宋代歌者按‘裁截相叠’的原则形成的三叠歌法”。陈秉义《关于〈阳关三叠〉研究杂记——关于该曲的叠法》(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亦据刘永济所说引申出“《三续百川学海丛书》(宋左圭辑)中所载的《阳关三叠》叠法”;赵春婷《唐时〈阳关〉叠法探微》(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又承续了陈秉义所言宋左圭辑《三续百川学海》之误。 (2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26页。 (25)任半塘《唐声诗》说:“明人所辑丛书曰《欣赏编》者六十七种,其一曰《阳关谱》,未详内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下册第433页)按,《欣赏编》中的《阳关谱》,就是田艺蘅的《阳关三叠图谱》。 (26)(27)(28)(29)(35)(37)(38)(39)《全明诗话》,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520页,第1521页,第1522页,第1524页,第1522-1523页,第1524页,第1524页,第1526页。 (30)参见梁卫金《〈阳关三叠〉叠几声:浅谈〈阳关三叠〉的几种叠法》,载《电影评介》2009年第9期。刘学忠《何谓“阳关三叠”》也认为“《阳关三叠》是一支三片同词而异腔的送别曲”(载《阜阳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 (31)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一四原文是:“成按,《诗人玉屑》以此诗为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也。唐人歌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复歌之,谓之《阳关三叠》,亦谓之《渭城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63页)赵殿成注中所言“至阳关句,反复歌之,谓之《阳关三叠》”,常被人误作是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所说。实则《诗人玉屑》卷二的原文是:“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赠别》)。’”(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4页) (32)田艺蘅《阳关三叠图谱》所载《阳关三叠》叠法,任半塘《唐声诗》下册第434-436页、王海燕《阳关三叠起源及其在琴曲演变之研究》(载台北《艺术学报》1980年10月第28期,)皆曾引录。 (33)陆深:《俨山集》卷八八《跋阳关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集部第1268册第572页。 (34)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三七《出阳关》,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子部第976册第656页。 (36)(53)引自查阜西《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758-759页,第756页。 (40)田艺蘅:《阳关三叠图谱》,《全明诗话》,第1526页。刘永济《宋代歌舞剧曲录要•总论》记忆所及的《三续百川学海丛书》之《阳关三叠》所载“第一种叠法”,就是这种“飞花滚三叠”。 (41)(51)(52)《琴曲集成》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册第293-294页,第251页,第326页。 (42)徐增:《而庵说唐诗》卷一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集部第396册第678页。 (43)刘永济:《宋代歌舞剧曲录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页。陈秉义《关于〈阳关三叠〉研究杂记——关于该曲的叠法》(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亦引录。 (44)任半塘:《唐声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下册第437页。 (45)雅图、魏子明:《魏氏乐谱》,《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子部1096册第29-30页。 (46)傅庚生:《百家唐宋诗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页。 (47)此词始见于宋杨湜《古今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版,第54页。 (48)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717页。这种排列方式,参考了曹音《〈阳关三叠〉研究》,载《黑龙江财专学报》1986年第1期。 (49)参见赵春婷《唐时〈阳关〉叠法探微》,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54)参见陈秉义《关于〈阳关三叠〉在明、清、民初和建国后流传的情况及其研究》,载《乐府新声》2003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