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米歇尔·维勒贝克《地图与疆域》:地图非疆域:无我之境和自我虚构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张迎旋 参加讨论

    
    
    波兰裔美国哲学家、普通语义学创始人柯日布斯基在论述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时,曾运用一个著名的比喻:“地图非疆域”,意思是语言无论多么精练,也不能说明事物的方方面面,正像地图无论多么精准,也无法展现疆域的山山水水。地图对于旅行的人虽然大有用场,但并不就是那一块地方。与此相似, 语言并不就是我们周遭的世界,可是对于我们遨游世界却是不可缺少的向导。 
    这一比喻激发了法国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的创作灵感,他的小说《地图与疆域》的名称正是脱胎于此。2010年,这位法国文坛“坏小子”凭借该作品赢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在小说中,主人公杰德和父亲驱车奔驰在法国最漂亮的高速公路之一的A20公路。他们停下加油的时候,父亲让杰拉德去买一份米其林省区公路地图:“……这份地图美妙之极;他惊呆了,不由得在陈列架前颤抖起来。他还从来没有仔细看过像这份1∶150000的维埃纳省和克勒兹省米其林地图这样精妙又富有激情和意义的物件。在此,现代性的本质、对世界在科技层面的感知,都跟动物生命的本质融合在了一起。图画复杂而又美丽,绝对的明澈,却只用了很有限的色彩编码。但是,在每一个以其重要性而区分的或大或小的村庄中,人们都能感受到几十个人类生命,或几百个灵魂的搏动、召唤——一些注定遭受惩罚,另一些则将获得永生。” 
    杰德回到巴黎后,疯狂买下了所有能找到的米其林地图,接下来的6个月时间里,他闭门谢客,拍摄了800张米其林公路图照片,并选取其中一张参加了集体摄影展。“这次展览,他选择了克勒兹省的米其林地图的一部分,其中有他祖母的那个村庄。他使用了倾斜的视角轴心,跟地平线成30度,并尽可能地调节摇摆,以求获得一个开阔的视野深度。此后他才用扫描,引入了距离的模糊和地平线的蓝色效果。近景是伯勒伊池塘和夏特吕斯-勒-马尔歇村庄。更远处,一条条公路蜿蜒于圣古索、罗里埃尔和雅布雷伊-勒-波德等村庄之间的森林中,如同梦想中不可侵犯的仙境一般出现。在画面的尽头和左侧,仿佛从一层迷雾中钻出来似的,人们还能清楚地辨别A20高速公路红白相间的带子。” 
    这些摄影作品不仅为他赢得了声誉,也让他抱得美人归。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奥尔伽就表现出了对照片的欣赏,拍摄公路地图的确是新鲜事。人们介绍杰德的作品时,常认为它来源于对世界状态的一种冷静、超脱的思考,把他当作上世纪某些伟大的观念艺术家的继承者。杰德这个人物折射出作家本人的艺术光辉。而作者通过讲述杰德的人生经历,勾画出了西方艺术发展轨迹,达到了“无我之境”的境界。 
    无我之境:对艺术发展轨迹的勾画 
    “我真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为的是能重塑这个世界/当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生活得像一个百万富翁!……”在作品中,米歇尔·维勒贝克借助经典老歌《商人蓝调》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他看来,“绘画中,美的问题是次要的,以往的大画家们之所以被认为伟大,全是因为他们给了这世界一种既和谐又新颖的视觉;这意味着他们总是以同样的方式画画,他们总是运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运作形式,把世界上的物体变成绘画对象;而这种方式,为他们所特有,此前从未有人运用过。他们被人尊为画家,更是因为他们观看世界的方法显得那么透彻,似乎能运用于所有的物体、所有现存的和想象的情景。”正是这一所谓的“绘画的经典视角”,启蒙了主人公杰德的绘画生涯。 
    于是,杰德把自己的生活贡献给了艺术,而艺术运动和整个社会的运动息息相关。他的祖辈不是农业工人就是贫困耕农;祖父是摄影师,靠给人拍照谋生;父亲是建筑师,后来又成为了建筑项目承包商;杰德则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艺术。为了要建立工业时代人类制造物件的详尽目录,他致力于对手工制造物件的系统摄影,具有百科全书般的野心。这一计划赢得了老师们的尊重,却被同学们孤立,集体打入艺术市场才是同学们的共同抱负。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卖照片或为杂志拍照,但他仍醉心于纯粹的摄影,不愿做图像修改,而“更不满足于发一些技术层面上完美无缺,但又很中性的照片”。 
    在小说中,作家推崇 “视金钱如粪土”的自我超越,正因为艺术上能够自我超越,杰德在美学上才能达到炉火纯青。他拍摄了300幅五金用具照片,运用了中性光线,对比度很小,以中度灰色的法兰绒为背景,使得螺母和螺钉等工具如同珠宝首饰一般,呈现出神秘而又魅惑的光泽。艺术史专家评论,杰德的艺术实践表现出一种对人类劳动的敬意。当他的艺术实践获得认同后,拍摄静物的订单纷至沓来;而他一旦为了商业和职业目的进行静物摄影,艺术创造力就大打折扣,这让他陷入了轻度抑郁。直到杰拉德发现了地图的美丽,才又一次找回了艺术创作的动力,并成功举办了展览,名称为“地图比疆域更有意思”。 
    读者不禁要问:拍摄地图究竟意义何在?作者借助《世界报》艺术评论家之口诠释:“……他不失勇敢的脑瓜,采用了一个与人类并肩、共同参与的上帝的视角,(重新)建造世界。”事实上,自卢梭以后,“城市”大行其道,而米其林地图摄影展让“乡村”再次成为“趋向”;另一方面,杰德的大部分作品又都在表现城市男女服从职业的命令以获得经济的满足和自尊心的回报,他们自身就是一个深刻的社会课题。 
    作者还通过杰德的“自问”来探讨:成为艺术家到底意味着什么?“成为一个艺术家,在他看来,首先是成为某个服从的人。服从于一些无法预见的神秘信息,因为没有更好的称谓,而又无关乎任何宗教信仰,人们只好称之为直觉;这些信息以同样明确而又专横的方式支配着人们,不给人留下任何得以摆脱的可能性——除非失去了一切整体观念和自我尊重。这些信息可能涉及摧毁一件作品,甚至是整整一系列作品,以求投入到一个完全新的方向,有时候甚至连任何方向都没有,不安排任何计划,不给人继续下去的任何希望。”小说还明确指出,艺术形式不是终极目的,最重要的是个性——一种投在艺术行为上、投在其社会地位上的目光,一种隐忍而又清醒的忧伤。在恋人奥尔伽离去之后,杰德迷失在城市中,并最终回归绘画。他开始将令人沮丧、即将消亡的职业凝固在画布上,随后是新兴职业,最后,这一“简单职业系列”以《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谈论计算机技术的未来》而告结束。显然,作者想要通过杰德给当代社会的生产领域一个透彻完整的视觉形象,提供丰富的色谱分析。 
    杰德寄托了作者的艺术理想:他投向时代和社会的目光,没有一丝一毫“入世”艺术家的主观色彩,而是“无我”的超脱和客观。正如燕子从来就不用人工建造的鸟巢,艺术也应该远离功利主义,保留自然而野性的自由空间,这正是“无我之境”,也是某种超前的生态主义。 
    小说关于杰德一生经历的描述,其实就是对西方现代艺术中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发展轨迹的勾画。从最初尊重劳动和科学,到最后预言工业时代的终结,作者试图摆脱功利主义和自我中心的束缚,寻找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主义模式。小说尾声,“一切归于平静,再没有了别的,只剩下野草在风中摇曳。植物的最终胜利是彻底的”。 
    自我虚构:对文学创作意义的探求 
    小说第二部分中,作者引入了杰德和孤僻文人维勒贝克的关系,维勒贝克正是作者本人,他借虚构的“自我”之口发表了对文学创作意义的看法。那么,作者在小说中的“自我虚构”意义何在? 
    “自我”历来是一个很难洞彻的深奥概念。维勒贝克确信他人之我就是自己之我:“这不仅是因为人们之间有着相同的心理功能并遵循着相同的心理活动规律、身体活动规律和社会活动规律,更主要的是,虽然人的心理之间存在隔离效应,但他人的感知与苦乐毕竟还是由同一个‘我’来体验和承担的,就像一个完全遗忘了的梦境之险遇仍然是自己之‘我’在昨夜经受的(只是现在不知道了)一样。所以,他人之喜也是自己之喜,他人之忧也是自己(在一个遗忘了的梦中)之忧,世间的一切悲欢离合(包括动物的痛苦)实际也都是自己之‘我’在承受着。” 小说中,无论艺术家杰德还是作家维勒贝克,都是作者的“自我”。作者的“自我虚构”正体现了“爱人如己”的平等社会原则,这种高尚的良心劝导是维勒贝克文学创作的深意所在:要消除地位、贫富和种族之间的不平等,要宽容文化、宗教和政见的不同,要拯救生灵于水火,要实现宇宙之大同。 
    维勒贝克在小说中抱怨自己饱尝法国媒体的仇视,呼吁人们对各种政见的宽容。他认为人类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产品,上帝和人类合伙创造了世界,而且上帝不再是宇宙和谐的代表,因为他把手伸到了“污油”中……此外,在小说中,维勒贝克还引入了许多当代人物,都有真实身份和细节描写。他把小说中的自己写成一个轻度抑郁和病恹恹的老酒鬼,惟有如此才可以更彻底地嘲笑文学艺术界的同行。最后,他让“自己”被谋杀分尸,极具幽默和调侃精神。 
    这种“自我虚构”也是一种“自我超越”,让人们认识了一个“似我非我”的维勒贝克,正如萨特所说:“一个‘我’永远不会是纯粹形式的,‘我’总是——即使是抽象设定的——物质的‘我’的无限收缩。”所以,小说中的维勒贝克不是空洞的虚构,而是真实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自我虚构”应该是“自我重构”:“作为个体,我们从未彻底完成对世界或我们的自我的建构……但我们始终处在重构的过程中,始终处在重塑我们是谁的过程中,同时也重塑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自我绝非幻念,而是物质性的鲜活存在,既是社会性自我,也是个体自我,用福柯的话说,“即所谓人际性、对话性社会生活的造物。这些人宛如你我,是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产物,只是在日常社会世界这一背景下才是我们自身的作者,只是在与他人之间的对话关系中才塑造了我们自身”。 
    即使地图非疆域,地图也浓缩了疆域。无论是无我之境还是自我虚构,都是艺术心灵和宇宙意象的交相辉映。维勒贝克将东西方哲学融会贯通,得以摆脱“小我”的束缚,才能够视人如己,物我合一,成为继加缪之后又一位将法国文学重新放到世界文学版图上的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