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巴尔加斯·略萨于1936年生于秘鲁阿雷基帕市。父亲是报务员,家境贫寒;母亲出身名门,是大家闺秀。巴尔加斯·略萨是在外祖父家出生和长大的。10岁随父母迁至首都利马,不久升入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在校期间大量阅读文学作品。1953年违背父母的意愿,考入富有自由传统的圣马科斯大学语言文学系,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由衷地信奉萨特关于“文学应当介入社会、改变世界”的观点。不久与舅母之妹胡利娅姨妈相爱。这被视为大逆不道,同时也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1955年与胡利娅姨妈正式结婚(1964年离异,翌年牵手表妹帕特里西娅并接连有了三个孩子)。大学毕业后,他的短篇小说《挑战》获法国文学刊物的征文奖并得以赴法旅行,后到西班牙并在马德里继续深造(最终于1972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写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1959年重游法国,在巴黎结识了胡利奥·科塔萨尔等流亡作家。同年完成短篇小说集《首领们》,获西班牙阿拉斯奖。翌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城市与狗》。作品于1962年获西班牙简明图书奖和西班牙文学评论奖。3年后,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绿房子》(又译《青楼》)发表,获罗慕洛·加列戈斯拉丁美洲小说奖。从此好评如潮,佳作连连,如相继发表的中短篇小说集《小崽子们》(1967),长篇小说《酒吧长谈》(1969)、《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1973)等。 巴尔加斯·略萨随着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声浪走向了世界,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登陆我国,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科塔萨尔等拉美“文学爆炸”时期的主将及博尔赫斯等老一辈作家一并影响了中国文坛,尤其是八十年代的先锋写作。 诚然,巴尔加斯·略萨的浓重的载道色彩和介入情怀的背后其实一直涌动着自由主义的潜流。正因为如此,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他便以特殊的方式追踪并且诠释了后现代主义。在这一转向过程中,与挚友加西亚·马尔克斯分道扬镳,同时发表了一系列带有明显个人主义色彩的作品,计有长篇小说如《胡利娅姨妈与作家》(1977)、《继母颂》(1988)、《情爱笔记》(1997)等。这一时期的其他则依然具有早期创作特征,如《世界末日之战》(1982)、《狂人玛伊塔》(1984)、《谁是杀人犯》(1986)和《利图马在安第斯山》(1993)。 进入新世纪后,他在叙事策略上又明显回归,推出了长篇小说《公羊的节日》(又译《元首的幽会》2000)、《天堂的另一个街角》(2003)、《坏女孩的恶作剧》(2006)和《凯尔特人之梦》(2010)等。 去年10月,瑞典学院因其“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和个人的抵制、反抗与挫败形象的尖锐刻画”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使他成为西班牙语美洲继米斯特拉尔、阿斯图里亚斯、聂鲁达、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帕斯之后第六位、西班牙语世界的第十一位诺贝尔家族成员。其他重要奖项有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塞万提斯文学奖等。 作者:中国社科院外文所陈众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