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钟嵘“自然英旨”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运莲 参加讨论
 
    汉末刘汉政权的土崩瓦解带来了士人思想的解放,之后进入了魏晋人自觉的时代。人的自觉带动了“文的自觉”,各种关于文学的审美作品相应而生。钟嵘的《诗品》就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
    《诗品序》云:“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自然”的本意包括两重含义,一指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三国魏嵇康《难自然好学论》:“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纵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纵欲则得自然。”二指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即自然而然。《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云。”(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就是说道是自然而然的。钟嵘的诗歌美学理论正是围绕上述两重含义展开。
    就自然指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而言,钟嵘的“自然英旨”说是对前人的一种超越。在魏晋以前的中国古代思想中,真正美的东西从来就不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而是一种与事物本性有关的东西。这种本性在儒家表现为人性和德性,在道家则为本性和自然。儒家美学是一种人性论美学。儒家把人性概括为仁和仁的具体化。围绕着仁,孔子提出孝、信、义、忠等思想。围绕人性,孟子提出“四端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和是非之心。可见儒家虽谈人性,但涉及更多的却是道德伦理的情感。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其全部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回归自然 ”四个字。这个“自然”不是人之外的自然界,而是事物(包括人)的本性。与此相应,庄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认为美就是天地本身运行所显现的东西,即美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性,这种本性的获得就是“回归自然”, 即按人的本性生活、思考和行动。如何回归自然?庄子认为应该无欲、无情、无名、无功、无物、无己、无待。可见庄子虽然提出的“自然本性”,其本质却是虚无,即无情无性。两汉时期切虽大谈性情,但性善情恶的观点相当流行。他们认为性禀阳气,合乎理,合乎仁,是善的表现。而“五性”——仁、义、礼、智、信,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概括。情生于阴气,是恶的表现。“六情”——喜、怒、哀、乐、爱、恶,则时时诱发贪婪的欲望。 钟嵘赋予了传统“自然”以新的内涵,他的“自然”不是儒家为伦理道德所规范束缚的性情,也不是庄子的虚无,更没有对性和情的偏见,而是一种自然没有束缚的自由自在的个性情感。他强调的“自然英旨”实际上就是强调诗歌是抒发个性情感的自然之美。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钟嵘《诗品。序》钟嵘在《诗品》的开篇就提出诗歌应该抒发个性情感,即吟咏性情的观点。“吟咏性情”作为文艺观点,最初是在《毛诗序》中提出的。钟嵘虽然引用了《毛诗序》关于诗歌“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的思想,却略去了“正得失”和“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内容。可见,他反对诗歌的政治伦理功用而主张诗歌的纯个性情感的审美作用。他提倡吟咏性情,指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咏舞”,即诗歌就是为外物所感而自然产生并抒发的个性情感。所以他在品评诗歌时极力反对那些“理过其辞”、“平典似道论”的作品,却赞赏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等抒情浓烈的作品。
    “自然英旨”还表现在钟嵘主张诗歌表现方式应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强调自然而然。为此他提出“直寻”和“自然声韵”说。钟嵘认为“自然”只有通过直寻的方式才可以获得,并且声韵的自然也是诗歌“自然”的重要方面。
    他认为诗歌不能以用事用典的形式来表达,即“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他认为诗歌不以用典为贵,用典自有其益处,但以不落痕迹为高,无隔诗意为上,若用典而至于诗意窒塞,又何必用典?故用典不可僻,不可多,僻则意晦,多则意杂,意晦则读者不知所云,如坠五里雾中;意杂则读者惟见典故杂陈,莫知作者意之所在。为此他提出“直寻”的观点。《诗品序》云:“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他主张诗歌吟咏性情,只能以一定的感悟力去表现,即在触景生情、景与物冥的诗化过程中,形成一唱三叹的美妙意境。这种意境并非由苦苦思索、潜心推敲而来,而是“寓目辄书”的结果。许文雨解释为:“直寻之义,在即景会心,自然寻妙,即禅家所谓‘现量’是也。”(《钟嵘诗品讲疏》)现在看来,直寻就是诗歌创造中的直觉思维,它接近于现象学的直观方法。
    诗歌的声韵问题,可上溯至《尚书·尧典》之“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合声”。先秦两汉论诗多外部研究,殊少内部探讨。至魏晋人们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陆机《文赋》云:“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已认识到诗歌之声调不能太单一,要错杂音调,使诗歌具有音乐美。作为诗人的沈约、谢眺等自觉地把四声规律应用到诗歌创作,并总结出一整套声律的规律,后形成了“永明体”。自此“四声八病”成为后世诗人们遵循的规范。四声虽美,但八病则太显苛刻,故这一套规律在加强了诗歌美感的同时也束缚了诗歌的发展。《诗品序》云:“於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钟嵘在此对“声律说”几乎做了通盘的否定,认为其对诗歌有百害而无一利。钟嵘反对永明声律论,同时也对那些不符合自然声韵的诗表示不满,其评鲍照诗云“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诗品》所提倡的是一种合乎自然的声韵,只要能使读者“清浊通流,口吻调利”即可,而不劳斤斤于平上去入之间,惶恐乎平头上尾之际,斯可谓晓音节之真理,药声律之拘忌。他认为声韵要自然,自然则音清,音清方能动人,方能流远。
    总之,钟嵘的“自然英旨”即主张诗歌应是诗人个性情感的自然流露,诗歌创作应以直寻为主,要求音韵自然,实际就是强调抒发个性情感的自然之美,亦即个性之美,其目的在于提倡自然真美。
    参考文献:
    [1]殷杰.中华美学发展论略[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殷杰,赖力行.古代文论百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3]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李壮鹰.中国历代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原载:《现代语文》2009年第0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