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追寻当代艺术美学的绿色之魂 ——评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姚文放陈军 参加讨论
近读宋生贵教授的《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不禁为字里行间浸透着的强烈而鲜明的现实关怀和当下之思深深吸引,淡淡的墨香里升腾起的当代艺术美学的绿色之魂为我们求解美学的世纪困惑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宋生贵教授是草原赤子,淳朴善良、酣畅豪爽,又不失读书人的儒雅豁达、聪明睿智。他的《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一书,以宏观的理论审视与具体的现象考察相结合,从多角度、多层面探索在当代新的背景之下,民族艺术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取向,特别是如何建构民族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机制,并系统梳理与辨析了一系列美学理论问题。在他的著作中,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他始终关注的焦点之一。著者在书中孜孜以求的当代艺术美学的“绿色之魂”,此时不妨名之曰:“绿色之智”。我们可以从他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艺术美学的研究中窥见一斑。当今世界,在经济资本的强势推演之下,经济全球化的旋风引领起另一股文化全球化的浪潮,文化艺术日渐呈现出一种沦为经济全球化附庸、工具的不良倾向,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难题,尤其是本来就处于劣势甚至濒临灭绝境地的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更是引起了众多有识之士的关切与担忧,宋生贵教授即是其中之一。
    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生存发展的诸多观点是颇有见地、发人所未发的。更为可贵的是,长期生活在内蒙古的他,并没有显现出惯常的类似原教旨主义的思想意识,而是对少数民族艺术具有明晰而清醒的辩证认识:优势如原生态、鲜明地域性、民族艺术的自尊与自信等,局限如封闭保守的文化心态、怀旧的情感倾向、被动因循的审美习惯等等。那么,面对不可逆的、以同质和均一为图腾的全球化趋势,少数民族艺术该何为?能为何呢?著者敏锐地提出了“少数民族艺术乡土美质的当代意义”这一极富时代性、前沿性的命题,认为少数民族艺术在全球化面前,要避免“固守”和“放弃”两种错误做法,务必认识到全球化的出现为各少数民族艺术及乡土美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通过“本土经验的世界化”,让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艺术促进和完善全球化背景下对异质性、多样化的多元化文化机制的建设;另一方面依凭世界经验的本土化表达,把少数民族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主动纳入全球化语境进行考量,从而赋予少数民族艺术的乡土情结及乡土美学以开放、积极、主动的基因特质。
    在民族艺术如何继承与发展的具体问题上,著者批判分析了已有的“接轨”说、“回归”说、“保护”说,根据民族艺术生成、发展的多因集合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民族文化生态优化”的新说,认为只有立足民族多维的文化生态环境,积极进行调适和优化,在和谐的生态文明的土壤中,民族艺术才可能得到真正的继承与发扬、创新与进步。著者认为:要使民族艺术实现“从根本上提高独特美学品质,并在此文化交流全球化的大势中独具风采,就必须要像培养参天大树首先注重涵养自然生态一样,需要沉静下来,下大功夫营造和优化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使之既面向世界,相适于时代,又在自身特色的沃土上气象氤氲、枝繁叶茂。否则就容易失去了环境、条件及根基,在这样那样的时尚或潮流中被遮蔽或冲击掉”。我们以为这一立场是明智、科学且深刻的。《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一书为促进民族艺术的有机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健康建设,提供了系统而有益的理论上的参考与启迪。
    原载:《文汇报》2008-02-1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