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作为“语言”的中国古典诗 ——《汉字的魔方》新版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葛兆光 参加讨论
阅读唐诗宋词,几乎是大半文科学者起步时代的共同爱好,我也不例外,大学虽然攻读古典文献,最先细读的是《史记》,论文做的先是《通鉴》,后是明清史学,但是仍然时时旁鹜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读得多了些,反过来看各种文学史和诗歌史,就生出一些疑惑,为什么这些研究论著和入门引导给人说诗,总是有些像“嚼饭与人”,把印象和感受当作诗歌分析和解释的唯一途径,弄得通过这个途径进入诗歌阅读的读者,仿佛在吃唾余剩饭。于是,我有些想另辟蹊径,刚刚好,那时一些西方学人对于中国诗歌的解读传入,一些新理论新方法也很吸引人,技痒之下,开始尝试重新解释古典诗歌。在初版有而再版时被删去的文字中,开头一节是专门讨论“汉诗是汉字写成”的,我当时觉得这是重新理解古典诗歌尤其是特别凸显着中国诗特色的近体诗的关键,恰恰也是人们很容易因为它是“废话”而“闲置”的前提,因此,它成了我写这本小书的思路的起点,也是我命名这部书叫《汉字的魔方》的原因。
     把天才的感悟和印象的描述,当作复述诗歌手段和引导阅读途径,这个传统很长,长到可以追溯到“言不尽意”的提出时代。它一方面得到“无心是道”之类古代道理的支持,显得境界相当高妙,一方面得到赏析者的喜爱,因为这样才能表达出自己“不可言说”的体会。可是,这种很超越的方法虽然能启发“上根人”的心弦,却对一般阅读者的理解相当有伤害。我以为,这些印象式的感受对一般阅读者,远不如像王力《汉语诗律学》那样,能提供给阅读者理解、分析和欣赏的“底线”和“基础”。不过,出自语言学家的这些讲诗词格律的著作,又太多停留在语言形式上,那些“语法”、“词汇”、“修辞”、“结构”等等,似乎绝不愿意进入诗歌审美领域,因此,我才决定要写这么一本小书,这本小书可能也是中国大陆较早用语言学方法分析诗歌的著作。
     总想着把传统文学语言和现代分析手段互相沟通,好像是想把青铜鼎熔化了放进现代模具重铸成标准件,但是,“桔逾淮则为枳”,移植总是要截枝伤根,无论是圆枘方凿,还是方枘圆凿,始终是有些不合的。特别是毕竟自己不是当行专门,仍然是“花脸反串花旦”,所以,只好找个取巧的办法,选取一些来自古典批评的现成词语,借了现代语言分析方法作现代的诠释,仿佛“新瓶装旧酒”似地讨论了诗歌的“意脉”、“诗律”、“典故”、“虚字”、“对偶”等等,最后,由于有着历史癖好,便加上了一个“从宋诗到白话诗”的尾巴,表示自己的讨论“有始有终”,算是把古典接上了现代。
     很多年过去了,回忆那个写书的年代,真是有很多感慨。那是一个充满了激情和烽火的动荡岁月,我白天能在人群中体验着现代的抗争和激情,晚上却也能回到陋室沉浸在诗歌之中不再有任何喧嚣,人居然可以这样生活,这真是一个奇妙的体验。也许,现在身心俱疲,年岁渐老,已经不再能全身心地拥抱激情,也很难心如静水似地回归到诗歌中了。
     (《汉字的魔方》新版,2008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即出)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8-01-2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