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诗文鉴赏 >

韦应物诗艺术魅力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彭运生 参加讨论


    1.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首诗可以缩写成“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中的灵魂,是人性家族中的“对于萧条的厌恶”,诗中的隐秘之音便是对于萧条之可恶所作的论证:“落叶满空山”是萧条的象征,正是因为萧条,人间最友善的心愿就不能成为现实。
    2.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有禅意的是后两句诗。欧阳修平生最欣赏的唐诗正是这两句。“行善欲望”是其中的灵魂。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创造出了需要救助的弱者、以及诱使弱者接受救助。“春潮带雨晚来急”,当此之时,一个人想要前往河的对岸,就必须乘坐舟船,否则就会面临大大的危险;“野渡无人舟自横”则在发出这样的隐秘之音:想渡河到对岸的人啊,快来这儿,这里一切就绪了,而且没有其他人,您一到就可以开船!
    3.《东郊》:“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问:有言外之音的其实只有“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两句。两句诗的字面含义是:微雨滋润着生长着花草的原野,春天里的斑鸠从什么地方发出鸣叫声?“春鸠鸣何处”是一个问题,你能回答吗?
    答:春鸠是鸣于鸣处。
    问:这是俏皮的回答,我在发现文学的真理之前也追求过俏皮,俏皮比枯燥强,但俏皮本身不是真理。唯有真理才是最高的趣味。请继续回答刚才的问题。
    答:太困难。
    问:一般地说,我们要想判断一个声音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到底困难不困难?
    答:不困难。
    问:但诗句中包含了“作出这种判断有困难”这样的意思。正常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离开声源越远就变得越是微弱,我们实际上正是根据这一点来寻找声源方位的。“春鸠鸣何处”则意味着斑鸠的鸣叫声并没有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微弱,换言之,距离(空间)对于斑鸠鸣叫声的传播没有阻碍作用了。这是为什么?
    答:为什么?
    问:你把问题还给了我。其实诗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这支斑鸠不是一般的斑鸠,它乃是一只春天里的斑鸠。在春天里,那些通常意味着阻碍作用的自然规律似乎不再存在了。春天好不好?
    答:您指出了让人迷狂的那种因素的底蕴。春天里不再有什么阻碍,春天是一个畅通无阻的季节。唯有在春天里,动听的斑鸠鸣叫声才能超越空间和距离,最大程度地作用于这个世界。
    问:春天还有其它的好处吗?
    答:您一定是想让我们到“微雨霭芳原”中去找答案吧?
    问:的确如此。大旱的时候,“微雨”无济于事;洪涝的时候,“微雨”则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说“微雨”有意行善,而且可以有自己的选择,那么,“微雨”最愿意做什么样的事情呢?不就是“霭芳原”吗?
    答:对。
    但只有春天降临的时候,才会有“芳原”——花草生长着的原野。总之,春天是美好的,因为它能让“微雨”和“鸠鸣”这些弱小的事物最大程度地造福于我们的世界。所以说,这两句诗的灵魂是“对于春天的热爱”这一人性。
    4.答李博士:“休沐去人远,高斋出林杪。晴山多碧峰,颢气疑秋晓。端居喜良友,枉使千里路。缄书当夏时,开缄时已度。檐雏已飖飏,荷露方萧飒。梦远竹窗幽,行稀兰径合。旧居共南北,往来只如昨。问君今为谁?日夕渡清洛”。
    有禅意的诗句是“梦远竹窗幽,行稀兰径合”。“厌恶肉体”是人性家族中的成员,这两句诗隐秘论证了人类肉体的可恶:一、“梦远”意味着我们的灵魂远离了肉体、意味着我们的肉体被临时抛弃了,只有当此之时,这个世界上才会有宝贵的安宁——“竹窗幽”是也;二、只要人类的肉体减少一些活动(所谓“行稀”是也),美丽而吉祥的兰草就会从路上长出来。
    《老子》书中也说出了对于人类肉体的厌恶:“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5.咏声:“万物自此(即声音)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
    这首诗的字面含义是:万物因为(各自的)声音而被(我们)听到,存在于广大宇宙之间的是永恒的寂静。声音从(永恒的)寂静中脱颖而出,却也是(最终)消失在(永恒的)寂静之中。
    人性家族中有“热爱声音”这一成员,这首以声音为题的咏物诗从几个方面隐秘论证了“声音”的价值:一、我们可以根据万物发出的声音来认识万物;二、充斥于宇宙之间的是永恒的寂静,声音乃是稀有之物,“物以稀为贵”;三、声音能与寂静形成对比,对比就是美,所以,对于一个善听的人来说,任何声音都是美的;四、声音终究会被永恒的寂静所吞噬,总之是有限之物,因而值得我们去珍惜。
    汉语中“寂”与“死”合成了“死寂”一词,正是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声音的喜爱。
    6.幽居:“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意蕴丰富的诗句是“微雨夜来过,不知(意为懵懵懂懂地)春草生”。字面含义是:晚上下了一场微雨,草芽儿糊里糊涂地长了出来。
    问题是:如果说归根结底是造物主促成了“春草生”,那么,这个造物主聪明么?
    回答曰:聪明。初春之时,乍冷还寒,草根蠢蠢欲动,却又不敢轻举妄动;另一方面,造物主急于看到“草根长出嫩芽”的美景,所以没有耐心去长久地等待,于是在夜晚下起了一场小雨——夜晚是草根的睡眠时间,小雨则既为生长之所必需,又不至于惊醒草根。总之,造物主通过“微雨夜来”,让草根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地长出了嫩芽。聪明无非就是有效地实现目的、解决问题的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