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问:诗中的“蚕眠桑叶稀”是一件完整的作品。蚕儿一出世,就昼夜不停地吃桑叶,“蚕眠”是指蚕儿到了吐丝结茧的前夕,这时候蚕儿不再进食了。“桑叶稀”,指的是蚕儿可吃的嫩桑叶不多了。我的问题是:如果说有造物主存在,那么,这又是什么样的一位造物主呢? 答:那可是值得我们信赖的造物主。 问:说出理由。 答:“欲辩已忘言”。 问:“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此乃是懒人的说法。这是一个大题目,我们不必研究它。我的第一个具体问题是:如果没有到“蚕眠”的时候就已经“桑叶稀”了,那么对于蚕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造物主是什么样的一个造物主? 答:蚕儿就会挨饿,造物主也就是一个残酷的、起码也是一个笨拙的造物主。 问:很好。第二个具体问题是:如果蚕儿已经不需要再进食,但桑树上的嫩叶子还很多,那又意味着造物主是什么样的一个造物主呢? 答:他就只是一个不够智慧的造物主,因为他浪费。 问:请你来综合造物主的特性。 答:这个造物主是既仁慈又智慧。 这句诗的灵魂,正就是我们人性中的“对于造物主的热爱”。 2.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问:“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既是千古名句,也是完整的艺术品。“水穷处”并不是“水源处”。江河发源于山,逆流而上,我们会看到河床是越来越窄,到了最后,河床消失为零。河床消失之处便是这个“水穷处”,当然,这也意味着山之高处。一般地说,我们总是为了获得水而“行到水源处”,而所谓“行到水穷处”显得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乖僻的行为。问题是:这种乖僻的行为有价值吗?或者说,逆反有价值吗? 答:有。因为“行到水穷处”这样的逆反行为,可以让我们不知不觉地达到某种高度,并且在这个高度上享受“坐看云起”的快乐。 人性中的“逆反倾向”就是这样暗示了自己的合理性。 3.送邢桂州:“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问:不寻常的诗句是“日落江湖白”。“日”是光明的象征,“日落”意味着光明的消失,不过,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由于“日落”而陷入到纯粹的黑暗之中,因为“江湖”(水之象征)这时会表现出“白”——“日落”之后的“江湖白”也可以说是一种光明。问题是:这又是什么性质的一种光明呢? 答:这种光明好象有点邪恶的意味。 问:的确如此。谚语中有“明水暗道黑是泥”的说法。我有过多次走夜路的经历,每当看到比较明亮的地方,就会不由自主似的一脚踩下去,鞋子被水沾湿了,后背被冷汗沾湿了。可见,“江湖白”这种虚假的光明会带来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请你为这句诗的灵魂命名。 答:太阳的重要性似乎得到了隐隐约约的证明。 “对于太阳的热爱”是我们的人性之一。谚语中还有“大旱三年,太阳还是宝”的说法。诗句中对太阳价值的隐秘论证是:太阳连暂时的消失都是后果严重的,因为一旦如此,就会出现虚假的光明,这种虚假的光明会邪恶地利用人们追随光明的天性,从而让人们遭受灾难。 4.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问:诗中唯一有禅意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这个“烟”最后去了什么地方? 答:天上。 问:为什么要到天上去? 答:是因为物理学的法则。 问:但艺术毕竟不是科学——科学是人去抓住真理,而好的艺术是真理通过诗人把自己显示出来。闲话少说,还是回到作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答:“烟”为什么要升到天上去?不上天难道要入地不成! 问:我敢说你对这个“烟”的目的和神通还没有明确的领悟。我把问题分解一下。首先请回答:“烟”上天前处身在什么地方? 答:大漠。 问:“大漠”是不是好地方? 答:当然不是,否则的话,今天就用不着治理沙漠了。 问:很对。另一个问题是:“烟”在上天之前有没有伙伴什么的? 答:没有,因为是“孤烟”。 问:没有伙伴好不好呢? 答:当然不好。 问:“烟”为什么要到天上去?现在还觉得是一个古怪的问题吗? 答:嗨!明白啦!“烟”之所以要上天,首先是因为它处身在沙漠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其次是因为它在大地上没有同伴、没有朋友,大地也就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 问: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个“烟”算不算得上聪明绝顶? 答:此话怎讲?难道“烟”还有什么聪明不聪明的问题? 问:“烟”是以什么方式离开沙漠而上天的呢? 答:“大漠孤烟直”,“孤烟直”,对啦,“烟”是以直线的方式上天而去的。 问:你肯定学习过几何,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直线还是曲线? 答:嗨!真是妙哉!妙哉! 问:你终于明白你当初小看这个“烟”了吧。总之,这个“烟”不仅有目的和智慧,而且用智慧完满地论证了自己的目的、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我给这句诗的灵魂取名为“厌世倾向”。 5.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唯有“雨中山果落”才是天才迸发的结果。这里的灵魂,是人性家族中的“占有欲”。其中的言外之音是:“山果”是应当被适时采摘的,因为否则的话,它将在“雨中”掉落泥土之上,进而腐烂、归于虚无,这便是辜负了造物主的美意。“山果”是如此,万物皆然。“山果”是万物的象征。 6.杂诗三首·之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诗中的神灵,是人性家族中的“喜爱故乡”。这里的隐秘声音是:故乡是可爱的,因为故乡是一个“寒梅著花绮窗前”这样美丽而温馨的地方。 7.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的神灵,是人性家族中的“喜爱酒”。其中的言外之音是:“朝雨”能够“浥轻尘”、能够使得“客舍青青柳色新”,那么酒又如何呢?酒也是有如“朝雨”一样的液体,它不是能够“浥”惜别时心中的“轻尘”吗?所以,酒是必须喝的,何况又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哩。 自古以来的解诗者,似乎都无视“朝雨”一词的功能;“兴”的理论在我国历史悠久,但似乎没有学者指出这是一首“以朝雨起兴”的兴体诗。 8.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高楼望所思,目极情未毕。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悠悠长路人,暧暧远郊日。惆怅极浦外,迢递孤烟出。能赋属上才。思归同下秩。故乡不可见,云水空如一”。 有禅意的只有末二句。“云水如一”,指的是天上的云投影于地上的碧水之中,一朵美丽的白云便变成了两朵,这是“云”投身到“水”的怀抱的美好结果。游子投入到故乡的怀抱也当如此。故乡是值得留恋的。这是“云水合一”提供给我们的启示。必须结束“故乡不可见”的现状,否则,便是“云水空如一”了。 此二句诗的灵魂,是“喜爱故乡”。 9.齐州送祖三:“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遇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军犹伫立”。 有禅意的诗句是“日暮长河急”。“日暮”意味着光明的逐渐消失,因为“日暮”,河水也加快了流速——这是对光明的充分利用,也体现了光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因为“日暮”,事物的正常秩序受到了破坏。总之,光明是不可或缺的。 10.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有禅意的诗句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喜爱语言”是这两句诗的灵魂。“人语响”的地方一定是有人存在的地方,语言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另一方面,正因为人的语言,“空山”的“空”成为了空灵,而不是死寂。 11.竹里馆:“独坐幽篁(意为浓密的竹林)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人性家族中有“狂欢倾向”,这首诗隐秘论证了“狂欢”(表现为“弹琴复长啸”)的价值:一个人为了狂欢,他付出了“夜间独自前往他人不去的森林深处”这样的代价——因为否则的话,他的狂欢(“弹琴复长啸”)就有可能引起其他人的惊恐和厌恶;另一方面,这样的代价不仅为狂欢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它本身也会得到各种意想不到的补偿:“明月来相照”是也。总之,我们最终只需付出小小的代价就能实现大大的狂欢啊。 12.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有禅意的诗句是“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枯”对于“草”来说是悲哀的,但“草枯”有助于“鹰”运用自己犀利的目光;“尽”对于“雪”来说也是悲哀的,但“雪尽”有助于“马”发挥自己善于奔跑的天赋。总之,一物之“不幸”可能导致另一物之“幸”,或者不如说,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不幸。 “喜爱豁达(想得开)”是这两句诗的灵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