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让文学史研究鲜活起来——评《古远清文艺争鸣集》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曹天歌 参加讨论
古远清的新著《古远清文艺争鸣集》(秀威科技出版公司,2009)提供的一种值得借鉴经验,在于著者对张爱玲是否为文化汉奸、台湾当代新诗史的历史叙述和构架、香港文学史研究的盲点等前沿问题,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同时将这些史料与对话、争鸣糅合在一起,尤其是与两岸文学交流汇流,使过去式的文学史研究灵动和鲜活起来,并有了强烈的现场感与现实感。
    长期以来,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偏重于作家作品剖析,不太注重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或虽注意文本的细读却忽略了另一种文本——理论著作。而后者,正是古远清研究台港文学史的特色。以他前不久在台北出版的《台湾当代新诗史》为例,此书突出当下新诗发展现状,下限写至脱稿前的2007年;不满足于作家作品论,注意到台湾新诗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是一部诗歌论争史;力图营造一座动态的“当代诗史”博物馆,记录各种诗歌现象和诗歌事件,评述在这座动态的博物馆各种代表人物的种种表现;既不轻意放弃被某些人视之为鸡肋的政治文艺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更注意从诗歌美学角度审视;不忽视诗歌发展复杂的历史情境,把戒严体制及“蓝天绿地”的政治板块给诗歌生态带来的严重影响,以及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灵魂史加入到新诗史的内容中;不为贤者讳,在充分肯定大牌诗人艺术成就的同时,如实地写出他们的人生败笔或艺术上的缺陷。此外,在章节的标题设计方面力求准确生动乃至亮丽耀眼。正因为古远清的著作带有前卫性和挑战性,所以才引起台湾诗坛的部分作家反弹。在这种反弹和古氏的答辩中,使台湾新诗史的研究气氛活跃起来,与两岸诗坛的“三通”真正“通”起来,从而也刺激台湾学者对本土诗歌的深入研究。
    当然,论争起来掌握不好分寸难免会伤和气,但哲人说得好: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连老师都不让。正因为争论是在严格的学术规范下进行,古远清和台湾“中国文艺协会”机关刊物《文学人》主编洛蒂的一来一去的回应,才成了“不打不成交”的挚友,而不像古远清和余秋雨的争论演化为诉讼事件。《古远清文艺争鸣集》附录的《古远清与洛蒂关于“不打不相识”的通信》,也算是两岸文学交流的一段佳话。
    以文艺争鸣为名的论著,在一般人看来,常常是借论争炒作自己,或以争论为名去争夺文学史的诠释权。古远清这本文艺争鸣集,却不是借炒作抬高自己的身价,而是通过论争扎扎实实地讨论台湾新诗史应如何书写、香港文学史应如何重构才能符合台港文学的实际,而不是用研究大陆文学的框框去套对方。关于两岸文学解释权的争夺,这个事实确实存在。古远清研究台港文学无疑是站在大陆的立场去立论,这才会引起具有强烈“台港文学主体性”学者的反弹。古远清认为,台港文学史的诠释权的确不在台港本地学者手中,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出版过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本地文学史,但这用不着“争夺”,彼此通过交流乃至竞争,可以取长补短,一定能携手谱写出两岸三地文学交流的新篇章。
    古远清先后在陆、台、港写作和出版了六种中国当代文学分类史:《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台湾当代新诗史》《香港当代新诗史》以及即将出版的《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这在当今学界是少有的,因而有人称之为“古远清现象”。古远清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坚持私家治史,不采用大兵团作战“集体编写”方式,这有利于保持学术个性和文风的统一。另一经验是让文学史写作在对话中提高,在争鸣中深化,从论争中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失。
    原载:《文艺报》2009年11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