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发展史》于2009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中国小说理论的研究相对诗歌理论而言,较为薄弱。特别是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研究,几乎处于起步阶段,该项成果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的重要收获。 全书共四编,第一编为“古代小说理论的历史演进”,后三编分别是“现代小说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现代小说理论的成熟与繁荣”、“现代小说理论的深化与回归”。作者在勾勒古代小说理论历史演进的轮廓时,突出论述了晚清小说理论的“现代化”转化,以彰显现代小说理论的发生与古代小说理论的渊源关系,在此基础上展开介绍与阐释现代小说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成熟与繁荣、深化与回归,从三个大方面第一次系统建构了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历史图景。作者在历时性的理论梳理与考察中,特别注意到了对每一阶段最有影响的理论问题的研究。比如对20年代小说现代性观念生成的讨论,对30年代小说理论“先锋意识”的研究,对40年代小说时代性演进的关注,对五六十年代小说理论的政治意识形态生成发展的考察等。作者这种在历史研究中突出有特色的理论问题的探究意识,使得该书在整体上避免了一般述史的现象描述。 该书开创性地建构了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的科学体系,在文学文体理论批评研究体制上有独到的创新。该书在围绕每一个阶段中心问题的考察时,注重从历史性与共时性双重视角的结合上,分别探讨每个时期的小说理论观念的演变,小说理论与小说创作、小说批评的关系,外国文学思潮及小说作品的译介对小说理论、小说创作的影响,重要的小说理论批评家的批评个性及其理论建树,从而揭示现代小说理论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其规律,从整体上构成了对现代小说理论批评不同层面的剖析与整体透视的逻辑结构体系。比如该书的第三编第八章标题为“小说理论的‘先锋意识’”,通过对普罗小说观、社会剖析小说理论、新感觉派小说理论的分别论述来体现小说“现代性意识”的深化过程。第九章在小说理论观念的演变介绍之后便进入到对于小说艺术形式理论演化的探讨,具体讨论了人物与环境关系的艺术理论、小说如何回归故事的本体、小说叙事理论的进展、丰富多样的小说体式等等。第十章、第十一章则展开对于主要的小说理论批评和小说理论批评家的介绍。除了一些对作家小说的批评外,当时比较重要的理论文献也在介绍范围之内,如具有小说史性质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小说集〈导言〉》等。由于当时西方“现代意识”文学观对于中国小说的“现代化”有着重要影响和借鉴作用,因此作者列出一节专门讨论“中西小说的比较评论”。 在理论批评问题的讨论中充分注意了与小说思潮、小说创作实践的联系,在论析中形成了理论问题的探究与小说创作实践互证性关系。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家是身兼两职的,既是小说家同时也是小说理论批评家,例如鲁迅、郁达夫、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等,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之间的联系,既体现了小说理论的内在依据,又揭示了理论的实践性意义。此外,该项成果对不同阶段的理论批评规律揭示与经验的总结,是建立在丰富翔实的资料之上的,许多资料是作者第一次发现,这样有力地保证了该项成果厚实严谨的特色。由于此研究课题本身的宏大性和初创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研究上有些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当代小说理论批评部分较为薄弱,关于现当代小说理论的整体性概括与总结还不够。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15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