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和《泊秦淮》是杜牧的两首脍炙人口的七绝,言短意长,发人深省。 《过华清宫》共三首,为一组诗,“长安回望绣成堆”是第一首。首句即点题,从“长安回望”四字可知诗人是从其他地方入长安而过华清宫。华清宫在骊山上,修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因有温泉,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年都要到此避寒,其他季节有时也来,于是完成了一座有名的离宫。由于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酿成了安史之乱,唐帝国差一点覆亡,国运从此一蹶不振,华清宫与唐帝国盛衰历史有着密切的关涉。作者在途中远眺凝塑它,固然十分欣赏那“绣成堆”的美景,更为激动他的却是对历史陈迹的沉思,所以至长安后又不禁回头遐规。 “绣成堆”三字,一方面刻画出山上绿树成荫、宫殿掩映的美丽图景,另一方面也暗点诗人此行的季节。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他过骊山时所见的景象是“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显然与小杜笔下的景色迥异,那是初冬时令的风光。这里的“绣成堆”的景象是夏季的物色,夏天是荔枝成熟的季节,“妃(指杨贵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新唐书·杨贵妃传》)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季节里,才勾引起诗人关于进贡荔枝的联想,在谋篇上,第一句这七个字既点明题目又开启下文。 从“山顶千门次第开”开始,诗人即从眼前的景色转入对历史的遐想。“千门”,显示华清宫的豪华气象,宫中殿门的开启是在清晨,像王昌龄在《长信秋词》中所写的“奉帚平明金殿开”。以“次第开”三字写出有多少人在侍候着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起居。这一句在全诗中似乎与主题无关,实似波谷之下跌,为突出下文服务。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快马飞奔的驿骑,扬起一片尘土,在清晨的曙色里出现,那么昼夜兼程就不言而喻了。如此忙碌,不过为博取妃子的一笑而已,正如历史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求褒姒一笑,终于导致了国家颠覆那样,唐玄宗的昏庸荒唐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深寓着作者对唐玄宗的批判。 “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是本诗的主题所在,诗人却冠以“无人知”三字,使诗句所涵的思想更有深度和广度。“无人知”,可见以驿骑贡荔枝之事以前是没有的,是唐玄宗为了取悦杨妃的创举;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举动超越了人们的意料,国家设置驿骑本为传送紧急的公文或火急的军事情报,谁能料到统治者竟为一己私欲而劳民如此。诗中虽仅仅出现妃子,而鞭挞的矛头无疑是指向唐玄宗的。如若联系杜牧所处的历史背景,那么,这首诗对穷奢极欲的唐敬宗或许也不无讽刺。 见微知著,杜牧通过一件小事却反映了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一滴水映现出大千世界,融写景、怀古、论政为一炉,给读者以极深刻的印象。这种艺术特色同样表现于《泊秦淮》这首小诗中。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二句写夜泊秦准。秦淮(秦淮河,经金陵——今南京,入长江)。笼(笼罩)。先写淡烟寒水、朦胧月色,画出一幅色彩轻淡、情味冷寂的秋江月夜图,然后写出时间、地点具体环境和诗人的行迹,在写法上叫作先染后点,即先描写,后叙述,以造成浓郁的艺术氛围。 三、四句写听觉而寓以感慨。商女(指卖唱的歌妓)。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是南朝陈后主作的一支乐曲,陈后主荒淫,纵情声色,是亡国之君。所以《玉树后庭花》也被视为亡国之音)。秦准一带,是六朝故地,诗人至此,本易生出王朝兴替、历史更迭的感慨,而《后庭花》的歌声则使他的感慨凝聚到“亡国恨”上。诗人在咀嚼、品味着历史上一代王朝的覆灭之痛,而卖唱的商女却由于文化层次的限制,不懂得一曲《后庭花》的背后有多少亡国之恨,当然也不能体会诗人此刻的心情。商女的不知,正在于反映诗人的理解,感触之深。 中、晚唐咏史,怀古诗,多以六朝为对象,咏叹兴替更迭的迅速、亡国的凄凉,这正是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败在诗人心灵中笼罩上亡国阴影的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