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李贺惯于用“虚荒诞幻”的诗篇以表达其内心幽眇的思绪。其实他这种非现实的题材和奇诡的想象,都出于他对现实的感受,不过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对时代和个人的遭遇做出曲折的反映。《金铜仙人辞汉歌》是李贺诗集中的名篇,足以代表其诗歌的风格及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拦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此 诗咏叹曹魏青龙年间拆迁汉代在长安的金人承露盘的故事,在当时就为人们所称道,但那种幽深窅窈的词句,似乎又使人们不容易探寻其明确的意旨。与李贺同时代 的诗人杜牧在所作《李长吉歌诗序》里说:李贺“能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 之。”细玩杜牧序文“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武帝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用 意,并不是说李贺的诗不能理解,而是因为用意深微,用词奇潏,开辟了一个艺术的新天地,不能用寻常的笔墨畦径去探求。正因为他的创作方式不同于现实主义的 诗人,我们就不能用读白居易《新乐府》的方式去读。李贺的诗歌是继承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手法,所谓“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词或过之”,在迷离诡诞的词句 中,还是“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只要知人论世,千载之下,他的诗歌的主旨,还是大致可以寻求的。 这首诗,一般推测是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李贺辞去奉礼郎的职务离京赴洛而作,在凄迷的神话境界中笼罩着一种极其深沉的气氛,所以铜人下泪,恐怕不能不认为寄寓着身世之感,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像李贺这样极其敏感的诗人,自然“呼吸而领会”的是时代的凄凉气味,诗歌只能是时代的产物。 “安 史之乱”后,唐王朝日趋衰微,藩镇割据,外族侵逼,朋党倾轧,政治腐败,面对现实,诗人李贺虽有“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壮志,却遭受排斥而不得施展抱负,作 为李唐王朝的宗室,这种特殊的家国之感和身世之忧交织在心中,于是凭借金人被迁的历史故事,感发而为诗歌,冥搜幽讨,想入非非,造就出神奇怪诞的艺术境 界,但其主旨仍不外是以前代的兴亡为殷鉴,给当朝统治者敲警钟。杜牧所谓“亦殊不能知之”的,是因为用象征性的语言表现他的孤愤哀思。该诗的序文是耐人寻 味的。它叙述金人因拆迁而流泪的故事以为作诗缘起,其实这故事在《魏略》及《汉晋春秋》等古籍中已有记载,并非李贺独得之秘。如果只是为了猎奇而诗,实在 没有必要复述其事。用意很显然,序文中指出,魏已代汉,李贺以“唐王孙”的身份感事而作,这明明是有感于前代兴亡,而与朝廷又是休戚相关。所以在描写金人 离开长安汉宫时,那样眷恋之深,怨愤之广,这当然在曲折地反映诗人自己的“宗臣去国之思”。 该诗共有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分为三段。亦幻亦真,构思奇诡,确是呕心的“奚囊佳作”。 第一段“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拦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写 汉朝宫苑的凄清。“茂陵刘郎秋风客,”称汉武为“刘郎”、“秋风客”,未必是李贺对君权意识的反抗,而是诗人从历史的高度,对一种已经逝去的荣华感叹。一 开头是阴森幽官的境界,显示出时移世换。制造金人的汉武帝刘彻已经死葬茂陵了,在世时虽有赫赫功业,现也只是萧瑟秋风中的—员过客。夜间的马嘶,是精灵恍 惚,虚幻无凭,到天亮却无踪无迹,这位刘郎确已不存在了,而且汉宫也成了废苑。深深庭院中,画栏围护的桂树还在开花,空气沉寂得像死一般,所以桂树不说 “飘香”,而说“悬香”,其下,阴湿的地面,苔痕斑驳,“三十六宫土花碧”,金人处境是多么幽丽凄清。这开头四句,写即使像汉武帝这样不可一世的威严,也 竟像平民一样消失得无踪无迹,空剩下画栏桂树,苔钱满地,传达出一种岁月人生之慨。这四句又用不同的笔意,互相映衬,前动后静,前疏后密,前面是迷离恍 惚,若有若无,出现一种非现实的境界;后面是可见可闻,形象鲜明,描绘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环境。 第二段“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写 金人去国之悲,以拟人化的手法,寄托深沉的情绪。“魏官牵车指千里”一句,斗然楔入,与前段诗句之间有很大的跳跃,这中间略去了多少兴亡大事,也略去了多 少拆迁细节。汉朝既为魏朝所取而代之,金人必然拆迁,千里迢迢,势将远去,临别时面对凄凉废苑,就潸然泪下,这里作者所赋予金人以人的感情,自然把自己的 去国之思渗透进来了。“东关酸风射眸子”,“酸”字用得好!用得尖利、刺眼、凄楚,这只能是李贺的独特感觉,一种美好的幻想毁灭后的极其伤心难以言喻的感 觉。通常说“大风”、“寒风”或“悲风”,形容所感到的风的力度、温度或引起人们情绪的反映,但都不及“酸风”的含义丰富。这里既有去国的感伤,又有冷风 的刺激,充分表达了酸楚之情。“忆君清泪如铅水”,以铅水喻清泪,虽是巧妙地切合铜人的金属属性,但更重要的是它传达出一种辞别京华时的无比沉重的心情。 这 段又分两层:前两句一层,外界的客观事物对拟人化的金人所起的感情作用;后二句又一层,金人离别时的主观情绪的进发,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手法来烘托去 国的愁怀。“空将汉月出宫门”,可见前朝遗物,荡然无存,“汉月”一词,正如王琦在《李长吉歌诗汇解》中所说的:“铜人在汉时,朝夕见此月体……因革之 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衰,仍似汉时,故曰汉月”。有的解说者为“汉月”指承露盘,似乎还不如指月亮的好。因为一说成盘,不仅与后面的“携盘独 出”语意重复,而且诗的意境也浅狭得多了。金人因“忆君”而流泪,已属荒诞不经,但赋予金人以人的性格,可以让它泪泗横流,已属奇思妙想,而泪如水,足见 铜人的泪又不同于常人。这就体现了物性,在荒诞中又合乎情理了。 最末一段“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别离情绪表现得多么深沉。何况这时只有孤月相照,衰兰送客,孑然孤身,如此地凄凉落寞!这是用了杜甫《发潭州》中“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的手法,表现临行寂寞。不过李贺写来,更觉凄厉。此情此景,谁不伤心?在这样的氛围下,“天若有情天亦老”这飞来的奇句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天是无情的,命运是无情的,但诗人的真实而强烈地体味到的孤独和绝望却汇成感情旋涡,使诗人和读者都会觉得天应该会受到感动。 苍天呀,如果你也和人一样有知古常青吗?正因为苍天无情,所以能常青不老。相形之下,诗人是多情的,又怎能禁受这番去国之悲?造句奇而托意深,这样的诗句,一直在震撼着千百年来读者的心。最后的场面是“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在荒寒月色中,悠悠道路,踽踽独行,渭水波声,终于悄寂,满腔眷恋之情,寓之于景,有悠然不尽之致。 以上八句,写金铜仙人离开长安时的凄凉,孤寂和惜别的心情。李贺在长安是很不得意的,其时的长安也王气黯然,繁华鼎盛时期已过去了。但是,它仍是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的中心,因此对于每一个土大夫来说,它都代表着希望,辞别京华,对李贺就意味着希望的破灭。 朱自清在考订这首诗的作年时说:“盖辞京赴洛,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极是。这首诗的自伤之情远胜于所谓的家国之慨。它借铜人辞汉而下泪的故事,与其说是为了表现对唐王朝的无限兴衰之感,不如说是真实地写出李贺自己离京时的孤寂绝望的心情。 这首诗的感情表达方式是独特的,它对痛苦的感受相当实在。这种痛苦不像杜甫那样有着深沉博大的内含,而只是一个青年诗人的个人的孤独和绝望的痛苦,但比杜甫的感情烈度更大,具有无比的尖锐性、刺激性,因而更有个性。 作为诗人的李贺,虽然较少直接反映现实的诗歌,可是在诗篇中出现的那种凄凉情调,却是他对所处时代的真切感受。他这位极富于创造性的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开创了新的天地。虽然高才短命(只活27年),但在文学史上已具有不可磨灭的光辉。他的诗,构思奇特,跳跃性大,却又脉络分明;意境怪诞,迷离恍惚,却又奇险中见妥帖。《金铜仙人辞汉歌》是一个实际例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