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评剧电视剧《生死场》强调生活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高小立 参加讨论
由中国评剧院和深圳市骏辰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深圳市莱斯达广告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6集评剧电视剧《生死场》,近日将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由中国电视艺委会和中国评剧院联合召开的该剧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李准、仲呈祥、朱虹、张效岩、范咏戈、彭吉象、王伟国、路海波、张乃嘉、张宏文与会,深圳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胡滨及部分主创参加了研讨会。李春武主持会议。
    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离不开扎实的文学基础,评剧电视剧《生死场》正是看重了作家萧红的这部给无数人以震撼力的作品的文学魅力。正像该剧出品人兼导演夏运华所说,首先是看中了该剧在文学上的地位,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它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因此,将该作搬上荧屏,利用电视媒体强大的传播力,教育人民居安思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中国评剧院排演的评剧《呼兰河》非常唯美,从舞台到唱腔的设计不仅继承了传统戏剧的特色,还运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比如加入了川剧中常见的“帮腔”,随着“生是一声哭,死是土一窝。生生死死就在这,我那呼兰河……”的“咏叹调”式的唱腔,我个人感觉既有传统戏曲的味道,又有流行的元素。我想这种易于传唱的作品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更能培养和影响普通的受众,对弘扬和普及传统戏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所以,电视剧《生死场》全部采用实景拍摄,除了保留评剧的唱腔外,其他部分基本上用影视的表现手法和对白方式。该剧强调生活化的表演,就是为了使普通观众更能接受和理解。
    与会专家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可能每天都会有民族民间文化在消亡,因此弘扬和扶持民族文化迫在眉睫。在传媒样式多样化的今天,已不能单单依靠在剧场的戏曲演出了,而借助电视传媒推动中国戏曲文化的发扬光大应当是个有效的途径。作为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扶持多样化的戏曲电视剧形式。该剧遵循了走生活化的美学原则,把故事放到了生活的实景中加以表现,融合了戏曲和电视剧的多种艺术元素。这是让戏曲能使年轻观众接受的一个有益途径和尝试,值得推广。专家同时也指出了该剧在由戏曲向电视剧转换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些问题,如情节发展不够流畅,显得过于跳跃,在人物塑造上还应吸取电视剧的长处等。
    从话剧《生死场》到评剧《呼兰河》再到评剧电视剧《生死场》,正是对原著精神价值的一种延续。
    原载:《文艺报》2008-1-1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