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拍还是不拍,这是个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商羊 参加讨论
吴宇森拍《赤壁》大牌云集,金城武扮演的诸葛亮,是三国影视戏曲作品中有史以来第一个“眼睛放电的帅哥”。
    吴宇森的《赤壁》中,梁朝伟扮演的周瑜是第一主角,他不再是戏曲舞台上那个气量狭小的配角,而是一个既有政治抱负、军事才华,又有艺术气质的“完人”。
    《投名状》和《集结号》的硝烟犹在眼前,而《赤壁》又来,上映四天入账超一亿,据说破了包括国产和进口大片的所有记录。关于“华语商业大片”的讨论,又一次成为焦点。记得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陈可辛和贾樟柯两位导演不约而同地于同一天对媒体谈及大片,颇具代表性。报章记载:“陈可辛——拍了《投名状》后我很沮丧”和“贾樟柯——即将转型拍摄商业大片”,“大片”话题由此出现微妙的喜剧效果。
    陈可辛——拍了《投名状》后我很沮丧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第一场论坛“电影资本市场”,陈可辛作为嘉宾,发表了主办方设定的题为“中国大片的口碑与资本方面的承诺”的演讲。他的发言,侧重在讲述一个香港导演对于这几年中国电影的观察,其中提到:“我们现在市场占有率可能70%以上都是几部大片,我们说的中国大片之路所走的行程和中国电影发展的极端化,在全世界都有这样的状况……”
    他列举了好莱坞近年的电影历程:“1980年代还有一些比较温馨的小片,现在基本上没有了。1990年代电影节或艺术电影院都推比较中小型的电影,一些温馨的小片已经被淘汰,除非要有很特殊的或者在人性上比较变态的题材才能够吸引观众,可见1990年代的电影节比较文艺的电影都已经没有生存了,要么就是很大的片,要么就是很偏的小片。到2000年后连很偏的小片都被电影院淘汰了……”其中不难看到,“大片困扰”是一个全球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艺术范畴的话题了。
    他所分析了的国产大片之所以题材单一的原因是:“大部分拿一亿以上票房收入的影片都需要一亿以上的制作费。中国的市场需要大片,是因为如今的票房暂时还不能够支持电影的成本,我们必须要有外销。但其实外销不很长久。今天我们大片的外销一路往下滑,于是一方面我们想拍老百姓想看的电影,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外面的钱,等于一部电影需要很多外面的因素,特别是外面人的口味,希望两全其美,结果却是口碑越来越糟。但是口碑糟这不是导演的错,因为电影是一个商业,是一个工业,每个导演都在这个电影能够生存的空间里面去做他最能做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拍古装大片,这就是为了迎合国外人的口味和需求——这是我们中国电影现阶段面对的问题。”
    就个人而言,去年拍摄了《投名状》之后,他的感受是“非常沮丧”,因为“我们要拍一种可能不是导演本身最擅长的题材,所以还是希望电影慢慢发展之后,能够回到一个比较健康的路上”,因此他建议降低制作成本,“中国观众还是有一些例外使得我们很惊喜的,成本在一亿以下,要是这个电影真的很好,吸引两三亿的票房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愿意好好去计算,制作成本就有可能接近降低成本——这是电影工作者最需要探讨的。一个国家的电影要起来,其实一定要自己的购买力能够支持这部电影的成本,这样电影才会多元化,才会不只是拍魔幻的武打大片。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的片子有《集结号》、《大灌篮》和《长江七号》。”
    贾樟柯——即将转型拍摄商业大片
    同一天贾樟柯导演参加上海电影资料馆收藏其所有作品的签约仪式,被问及之后的打算,他说:“《24城记》后考虑转型,将拍摄历史片和黑帮片,不再做忧郁文艺青年。”他之后宣布可能拍摄的影片,一个是以1949年为背景的《双雄会》,另一个是以1927年大革命为背景的影片,其中还有一部可能邀请张曼玉主演——从中也不难看出,贾樟柯的新片将从“文艺小片”转到“商业大片”。
    当然电影不能以“文艺而小、商业而大”来区分,可是这几乎渐渐成为了习惯,就好像当今流行的小说往往比真实历史记载更能深入人心。贾樟柯对于自己的“转型”有一番肺腑之言:“我也是从拍短片、拍低成本的影片开始的。在我看来这很正常,因为电影是花钱的艺术,我们必须从小事做起,从小的片子开始才能证明自己在电影上的艺术才能。另一方面,我觉得大家应当要有信心和决心与电影工业相结合。独立电影人保持的应当是创作上的独立,但是在电影的运作、发行和推广上仍旧要和电影工业相结合。新的导演是不能回避和电影工业结合的尝试的。电影工业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毕竟这个工业体系里还是有好的东西的。”
    当一位在香港拍摄商业片得心应手的导演呼吁精打细算降低成本以保证电影市场的多元化的同时,内地擅长文艺片的导演却要扩充资本投身商业,这其中看似矛盾喜剧,其实并非。陈可辛的观点始终在商业片领域,而贾樟柯要进入商业片领域,并不意味着要进入题材单一的古装武打片范畴,就他选择的题材看,如果操作得当,恰好暗合了陈可辛对于未来中国电影的期望。这对于仍然被“老姜”们一统天下的中国电影来说,无疑是一股新鲜力量。
    心口朱砂痣 墙上蚊子血
    “大片”的概念,来自1994年中影引进了《真实的谎言》。此后,“中影大片”几乎成为专用名词,特指中影每年引进的10部(后增至20部)进口大片。“国产大片”的说法恐怕开始于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这部投资3000万美金、内地票房2.5亿人民币的影片在美国上映时,收获5000万美金。在当时这是一个记录,而现在看来,也鲜有超越的。
    从内地看,属于约定俗成的“国产大片”范畴的,有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陈凯歌执导的《无极》,冯小刚执导的《天下无贼》、《夜宴》和《集结号》;港台有周星驰执导的《功夫》和《长江七号》,陈可辛执导的《投名状》、吴宇森执导的《赤壁》和于仁泰执导的《霍元甲》。就这个不完全名单来看,名导云集,而影片题材单一,古装武打几乎占据绝大多数。
    另外,由于致命的剧本弱势,这些“国产大片”大部分遭受了来自媒体和民间的口诛笔伐。虽说巨大的投资数额和每一次都企图打破原有票房的宣传攻势,致使内地票房预估都过一亿甚至两亿,此间《赤壁》更是叫出了三亿……因此“国产大片”有了另一个等义名词“商业大片”;也由此可见大众在参与或享受嬉笑怒骂之余,仍然会在同期上映的影片中,首选大片。
    究竟国产大片成为了“难看可笑”的民间代名词,让观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还是成为了每一个大导演的宿命情结,不拍就成了心口的朱砂痣,拍了就成了墙上的蚊子血?
    这肯定不是唯一的选择和最终的方向,可是,这是一个必经的历程和必然的铺垫。我们生逢一个创造改变的时代,好过坐享其成。
    原载:《文汇报》2008-07-1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