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提高电视剧原创力 呼唤时代荧屏人物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大敏 参加讨论
蜂拥改编经典作品
    说明剧本原创力的匮乏
    荧屏此起彼伏的经典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播出,构成了电视荧屏一道奇特的风景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较有名气的戏剧电影作品,几乎都被重新演绎和拉长,大多从短篇变成鸿篇巨制,摇身成为20集至40集不等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例如:观众所熟悉的《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羊城暗哨》《英雄虎胆》《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吕梁英雄传》……均被改编成了电视剧。虽然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电视剧的市场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电视观众的收看需求。但是电视剧整体的原创作品数量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不足。笔者认为,当前尤其缺乏表现变革时代以及带有强烈时代烙印、体现时代人物个性的佳品力作。也就是缺少那种令人记得住、忘不了的时代人物和故事。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多的作品被电视剧重新改编和演绎?笔者认为,这一现象恰恰反映出电视剧艺术形式与内容原创力的匮乏。经常听到电视剧的导演们苦于找不到能够具备拍摄水准的剧本而抱怨。显而易见,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现成作品改编成了一种捷径,既便利又快捷,且在播出之前就能产生影响,使得作品在宣传和包装时就具有了强有力的支撑点。这也许就是电视剧制作商们趋之若鹜的原由。
    从观赏兴趣来看,观众大多还是更渴望欣赏那些在艺术形式或内容上有所创新的剧目。他们大多喜欢那些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能够寄托自己理想和审美情趣的作品。尤其是年轻的电视观众,更是希望能在艺术作品当中寻找到新的信息和知识点,在艺术美学中寄托他们的理想与信念,在人物形象上认同自己的价值观念。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看似老生常谈,但能从生活中捕捉到具有新意的故事,继而概括和凝炼成具有美学意义的作品并非易事。变革的生活衍变出的故事,直接折射着火热的生活和时代。时势不仅造就电视剧的人物,更造就电视剧生产的艺术大家。呼吁电视剧的制作商和创作者们重视原创作品的开发,向一切优秀的艺术门类学习,独具慧眼,从生活中挖掘具有潜力的故事和人物。甘于寂寞、潜心创作,推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和人物。
    题材撞车与“跟风”显现
    创作的“近视”行为
    在电视剧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阶段性的“题材”撞车和“跟风”现象。有段时间,古装戏集中播出,就连北京地区的荧屏上也被古装戏占领。一时间,被平面媒体批评为“三条辫子闹京城”。又一个时期,“涉案剧”扎堆涌现,荧屏上一片刀光剑影,观众和专家反应强烈。广电总局不得不出台对“涉案剧”的限播令,从此“涉案剧”退出了晚间黄金时段的播出。
    用艺术创作规律来分析这种现象,显然有违背规律之嫌。但是为什么这样的现象屡有发生?笔者认为;一方面表现出电视剧行业的发展还不稳定,制片单位乃至出品单位还不成熟,还不能准确地把握市场和作品的走向;也可以说是眼力不够,不敢在“创新”上下功夫,拘泥于重复和“从众”,造成盲目的跟风和追风。另一方面,表现出创作人员的艺术把握能力还需要在市场中接受挑战,接受艺术价值与金钱的考验。是坚持按艺术规律创作,还是屈从于某种利益的诱惑,这是对一个艺术家艺术良心的拷问。总之,不管是针对市场还是针对创作,这一现象都不失为一种“近视”的行为,呈现创作状态的摇曳不定和缺乏底气,尤其缺乏在题材引领和市场操作上的成熟。
    针对“近视”行为,某类题材的剧目获许得到了高收视率或市场的高回报,但这并不意味着重复创作同类作品就会收到同样的利润和回报。创作一部作品,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谁应该放在首位?在时间顺序上,应该怎么把握这个问题?就我个人认为,创作者首先考虑的还应该是艺术上的问题,一部作品在艺术上成功了,就不愁在市场上找不到位置。反之,一部作品在艺术上没有可取之处,也难于在市场中立足。古往今来的成功之作大多证明了这样的事实。例如:梅兰芳先生的剧作,哪一部不是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其唱腔、表演、乃至服化道效,哪一个细节不是精雕细刻?正因为梅先生几乎是穷尽了所有的艺术手段,把美的形式推到了极致,才造就了梅派艺术巨大的市场效应。其实,巨大的市场效应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肯定。其作品的艺术魅力越大,市场的价值就越高。
    经济大潮的涌动必然会带来利益的碰撞和诱惑,可是不按艺术规律办事,就更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盲目跟风、抢占题材都是不可取的。这不仅仅是不讨好观众的问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电视剧的出品单位、制片人和导演的决策意识、市场把握能力、艺术表现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的欠缺和不足。
    电视剧行业的创作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作品,但是与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在国际上的地位还远远不能匹配。我们的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我们的作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比例也还十分有限。正是这些不够和不足,给我们的创作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成熟的电视剧生产商,不仅要具有艺术的眼光,还要具备引领市场和导向剧目的本事。我们希望在电视剧的创作中,能够看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兼容、各种风格与各种流派文化的兼容,达到共生和互补。
    电视剧创作应高扬
    思想文化品格的旗帜
    历史的常识告诉人们:欲知一个国家文化品位之优劣,精神文明之高低,以及传承人类文明之力的强弱,首先要看它的文化与所产生之作品。因为它们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标志。回首我们的电视剧创作,近年来涌现了一批人民群众交口称赞的好作品。例如:《西圣地》《诺尔曼·白求恩》《戈壁母亲》《闯关东》《恰同学少年》等等。这些作品之所以受到好评,它们的相通之处就是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剧中人物兼具着真善美的品格。
    相比一些优秀的剧目,一些电视剧创作中还存在着主题模糊不清、人物性格扭曲、情节低俗浅薄的现象。要解决这些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就一定要加强电视剧创作的文化力度,提高其文化品位,多一些人文的关怀。尤其要注意把握我们特有的文化生态的大环境,强调主流文化的特点,捕捉电视剧主人公的正面价值观。努力克服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琐碎与苍白的缺陷,尤其是在弘扬主旋律作品的创作中,应避免对主题进行直白的解说。
    因此,满足人类审美需要产生的艺术是不能完全市场化的,一旦人类让艺术完全摆脱了精神的使命,就不能够捍卫人类所共同遵循的伦理和道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就是要造就具有精神操守、有思想道德、有审美发现的艺术家。那种在创作上热衷于把历史权谋美化成传统文化、杜撰宾馆情节取代现实生活、极端民族主义衍为文化传承和“戏说”的作法,都是一种创作的偏离,在艺术的实践中丢失了历史唯物史观和艺术的辩证法。
    社会的变革提升了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这就要求电视剧的创作者们敏锐地捕捉生活中一切能够引发人们思考和需求的东西,继而把它变成形象和性格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让一切有价值的储存,始终处于审美的敏感地带,一触即发。
    剧作家在艺术上的进展,决定于他对情感体验范围的扩大。观众注意力的张弛节律和分配方式,是故事结构的基础。故事结构是艺术家对于注意力的一种设计。而结构的完整性则是艺术家对观众的一种承诺和践约。焦菊隐先生曾经说:“多数观众看不到剧本,但是等看完一出戏,他们总能感受到剧本的力学结构。这种力学结构是隐潜的,却控制全局。”“剧本的力度,外显于结构布局,内蕴于情节冲突。最直接的体现,是主角与环境的冲撞。”
    电视剧的创作者们要研究观众。因为观众的审美心理定势是一种长期的审美经验。是审美惯性的内化和泛化。心理定势就像是一种集体的遗传。我们在创作一部电视剧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特定的民族风尚和特殊的民族性格。
    原载:《文艺报》2008-8-2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