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主办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研讨会,与常见的研讨会不同,此次会议采用对话的方式,相关专家、剧组主创和与会的影视艺术学院师生在对武侠文化的新审视和李小龙的传奇如何书写这两个核心议题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黄金华主持。 主持人:由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主办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研讨会,第一个核心议题是:对武侠文化的新审视。 仲呈祥:《李小龙传奇》的主创核心——制片人俞胜利同志,他是横跨小说界和电视剧界的“双栖动物”。 主持人:提到俞胜利的创作,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他制作的电视剧都很长:《大宅门》40集,《天下粮仓》31集,《卧薪尝胆》41集,到这次《李小龙传奇》50集。请问俞老师,为何偏爱制作长篇巨著? 俞胜利:我有一个比较阿Q 的心理。我觉得这个“长”就可能成为一种规模、一种气势。因为我从制片人的角度看,恐怕要从很多方面考虑,我希望如果能抓到一个好题材,能把它做得很充分。 主持人:俞胜利老师刚才说到他作为制片人会做很多考虑,我想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和题材有关系…… 俞胜利:中国武术,它里面带有着很鲜明的辩证关系,比如攻与防这是最典型的一种辩证关系。这些东西能够使这样一个题材有它的深度和高度,在这方面去挖掘它、去下一些功夫,就有可能对以前的一些功夫片、武打片有一种提升和变化,是大不一样的。 尹鸿:这真是很好的题材,因为李小龙不仅生得伟大,死得也传奇,他又是中国近现代的一个非常特殊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人物。李小龙就是一个特别跨界的人物,既是中国和西方的跨界,又是一个武和文的跨界,同时还是一个武术动作大师和一个演员的跨界,还是一个内地华人和西方的文化的跨界。这种巨大的跨界性使他包含了丰富的人生传奇资源和文化资源。所以,把他表现到这个作品当中,我觉得这是他的一个优势。 仲呈祥:《李小龙传奇》的审美价值取向的现实意义就是抓住了这个魂——李小龙是为了传播中华武术文化。李小龙的一生从武术升华到了武道,从武道昭示了一种人道。而这种人道,是今天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一种思想资源。 尹鸿:我记得当年我看中国的武术电影时,因为西方的动作片基本上都是以力制人,都是以动制动、以打制打。但是在中国武术文化当中,强调柔的力量,强调让的力量,强调忍的力量。在《李小龙传奇》里面也是传达这种东西,它不是那种出手就要伤人、打人,而总是仁至义尽,到最后都可以放你一把,也不置你于死地。这就是表达中国文化的一种宽容、博大、宽厚的境界。 主持人:请问编剧统筹刘彦武老师,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肯定会考虑传统的武侠文化在李小龙身上会有怎样的体现,你是如何结合这一点来设计情节的? 刘彦武:我们把中国文化渗透到许多细节当中。如果说以往的武侠剧讨论的是结果的话,我们这个戏讨论的是过程,李小龙怎么才成为李小龙。李小龙在他的一生中是分了四步来走,第一步是要为华人争气,是一个有赖劲儿的小子。第二个阶段是从叶大师那里到出国,已经打出了名堂,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这个不成熟阶段也是年轻人成长的必然过程。第三个阶段是刚到美国的低谷时期,写人物只有把他扔进低谷,返上来的时候这个剧才有张力。第四个阶段是他真正地成为了武术大家,建立了截拳道,他就不想打了。这就完成了他人生的几个阶段。 主持人:李小龙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有哪些社会因素或者是家庭因素影响到他? 俞胜利:家庭因素不如社会因素对他影响大。李小龙长在香港,18岁离开香港,他怎么去的美国,史料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我理解这个传奇性的题材应该是在它真实的历史记录以外,尊重它以外,在没有记载时,我们要依循着人物的心理、性格、环境、时代这些因素来合理地虚构。 主持人:《李小龙传奇》所描述的李小龙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和爱国情绪的英雄人物,对此观众的反应不一。 俞胜利:当时李小龙生活的香港是一个英国政府统治下的殖民地,当时的香港人民受尽了屈辱,因此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强烈的民族情绪。因此当年他自己所拍摄的《精武门》等电影在香港放映时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造成了万人空巷的效果。因此在那种时代大背景下,这种强烈的民族情绪在李小龙身上的表达也是很写实的。 尹鸿:对于这一问题我想再说一下。虽然那种历史感是真实的,但是当你展现给观众的时候,无论观众了解不了解那段历史,都应该将那段历史给以充分的展现,可是剧中又没有对那种民族情绪产生的原因给以充分的描述,在第一集中没有任何铺垫就赋予人物那种强烈的情绪,作为观众在认同上是有困难的。 俞胜利:对于您说的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在第一集是缺少了一个对李小龙的这种情绪和性格生成的情节铺垫的,这也是我们对该剧不满意的地方之一。 主持人:索亚斌是专门研究武侠电影的,在以往琢磨了那么多的武侠电影之后,现在看到《李小龙传奇》,有什么新的发现? 索亚斌:该剧对李小龙这个角色始终带有一个反省的态度,这个味道是我特别喜欢的。李小龙当年的形象就如刘彦武说的是问题青年,其实他长大了也不是多么纯粹的我们传统的民族英雄的形象。 学生问:众所周知,李小龙是一个时代的英雄,然而他首先是一个平凡的人,李小龙作为凡人的一面,在创作中是怎样表现的? 俞胜利: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恰恰使用了很多方法不让李小龙变成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剧本的前半部分,我们设计李小龙在比武切磋中不断失败,这样才有起伏跌宕。李小龙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会跟家人无端发脾气,这样的情节也不少。我们是要把李小龙从“神坛”上请下来,让他变成一个普通人。 尹鸿:在《李小龙传奇》当中,多少与俞胜利的理想主义有关系,这个人物身上理想主义有点满,这个人物太理想,而且是从小的时候就比较理想。看前面的时候我稍微有点隔,觉得这个人从小就太不凡。但是越到后来,就会发现他身上包含的文化状态就越饱满,跟你产生的共鸣感就越强。 仲呈祥:中国人的艺术思维在进步,在提升。我们今天的艺术应该提倡包容性,在《李小龙传奇》中展示李小龙的人生轨迹、精神轨迹的时候,由武术写到武道。学习武术的人主动学习哲学,这是他比一般的武术家高明的地方。因为人类一切成败的关键在于,哲学思维层面是否正确,这是最本质的。 俞胜利:该剧如果再剪去10集也许更有味道一点儿。 原载:《文艺报》2008-12-0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