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最近评选的“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张艺谋和他的团队以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令世人惊艳的出色表现,登上了领奖台。 从黄土地起步的张艺谋,自1978年开始他的电影生涯后,一路虽起起伏伏,却始终带着西北汉子的执著与坚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属于他自己,也属于中国电影的辉煌,从一名怀揣梦想的青年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优秀电影导演。中国画报出版社最新面世的《谋天下》,展现了张艺谋的成长历程。 ——编者 向世界奉献一场精彩的奥运盛典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当璀璨绚烂的焰火在鸟巢上空升腾起来;当那29个闪亮的脚印一步步向着中国、向着北京怦然走近;当那个可爱的小女孩用天籁之声诉说出中国人民对奥运的激情期盼;当那一幅蕴含中国文化意境的水墨画卷神奇地徐徐展开,整个鸟巢沸腾了,全世界被深深震撼了! 那天晚上,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种豪情:“我自豪,我是中国人!”那一刻,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在为张艺谋感叹,感叹他超强的艺术思维和无限创意。感谢张艺谋,因为他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 2008年9月17日晚,张艺谋导演的残奥会闭幕式再次让人们大吃一惊。他悄无声息地收起了大开大阖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细腻的唯美、一场清纯的童话。看着那些纷纷洒洒的红叶,看着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少女那灵动的舞步,看着失聪的小姑娘用哑语告别,很多人的眼睛湿润了。 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的张艺谋此刻在想些什么呢?这是他从艺以来所经历的时间最长、责任最重的一次导演。可以说,从2001年国际奥委会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交给中国北京就开始了。从《新北京·新奥运》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宣传片,到《中国印象·舞动的北京》北京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及会徽宣传片;从2004年悉尼奥运会上令人惊艳的八分钟表演,到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宣传片,这些似乎都只是在为最后的辉煌进行着铺垫。总共开了几千个会议,每天都有看不完的资料、审批不完的报告,每一个难题都让张艺谋和他的团队绞尽脑汁。回首这7年来的历程,张艺谋毫不讳言“无论心理还是生理上,这都是一项十分煎熬的工作”。 繁华过后,一切都归于平静。对于张艺谋来说,这只是他人生履历上的又一次辉煌记录:自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开始,张艺谋从黄土地起步,一路起起伏伏,却始终带着西北汉子的执著与坚韧。迄今为止,他执导的每一部电影都获得过相关奖项,三次问鼎金狮,首次代表中国电影斩获金熊,多次捧得金鸡、百花、金像奖,被美国《娱乐周刊》评为当代世界二十位大导演,美国《时代》周刊1998年世界十大风云人物之一……直到攀上奥林匹克之巅。正如张艺谋自己说过的:“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一个人就像橡皮筋一样,需要不断地拉,在这个过程中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能力。” 曾经年少懵懂时 1951年11月14日早晨,张艺谋出生于西安市西郊梆子寺街的一户居民家里。父亲张秉钧、母亲张孝友,均出身官宦家庭。张艺谋出生之时,家中最有学识的外祖父在红纸上写下了“张诒谋”三个字。外公对“诒”字的理解是“诒者勋也”,“诒谋”就是期望他继承祖先谋略智慧,建立功勋。 童年的张艺谋有两个爱好:画画和看小说。受从小喜欢画古代仕女图的表姐的影响,张艺谋也跟着学起画画来。家里没有余钱买书,好在张艺谋的母亲那时就在单位图书馆工作,这让爱读书的张艺谋得到了极大满足。 因为家庭出身特殊,张艺谋身边的伙伴不多,也得不到认同和鼓励,这形成了他内向的格。多年以后谈起这些经历,张艺谋说:“我实际上是被人从门缝儿里看着长大的。从小心理和性格就压抑、扭曲,即使现在,我个人的路走得比较顺了,但仍旧活得很累……坦率地说,我一直是自卑的。” 刚读初中时,张艺谋就交上了女朋友,初恋女友就是他日后的妻子肖华。说起来,貌不惊人又性格内向的张艺谋为何能吸引女孩子呢?那要归结到他画画和读书的两大特长。因为会画画,老师常让他去出黑板报,每当黑板报出来的时候,张艺谋都会成为班里的焦点。由于大量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与见识在当时女孩子的眼里也是极有魅力的。 梦想照进现实 1968年,张艺谋下乡到乾县农村插队。他喜欢画画的特长,这时又得到了发挥。因为他画的毛主席像惟妙惟肖,张艺谋得到了村支书的厚爱,也使他得到了咸阳国棉八厂的招工机会。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由于“诒”字太生疏,常被人错读为“张治谋”、“张冶谋”,于是,招工时他把名字改成了“张艺谋”。 刚到工厂,张艺谋希望能去厂工会搞宣传,他的业余爱好再次帮了大忙,画画、办板报,他都抢着干,三年后他被分到了工艺室。从这时起,张艺谋喜欢上了摄影,张艺谋后来回忆说:“那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但是觉得时光不能荒废,于是便学起了摄影。”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巨大转折的一年,对张艺谋的人生来说也是如此。恢复高考后,张艺谋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虽然他的摄影技术在考生中是出类拔萃的,但此时的张艺谋已经28岁了,比北电的招生年龄超出了6岁。这时,张艺谋的“贵人”出现了。肖华的姐夫也喜爱摄影,与很多艺术家熟悉,于是通过著名老画家白雪石、华君武的联络,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作了批示,北电破格录取了张艺谋。 筑梦1984 1984年,第五代电影人相继拍出了令人瞩目的作品:吴子牛的《喋血黑谷》,田壮壮的《九月》、《猎场札撒》,张军钊的体育故事片《加油,中国队》,胡玫的探索性影片《女儿楼》,最引起轰动的是张艺谋和陈凯歌合作拍摄的电影《黄土地》。 《黄土地》最早叫做《深谷回声》,是当时西安电影制片厂张子良的本子,被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老厂长魏必达获得。当时广西厂的《一个和八个》被禁映,正在策划东山再起,决定由陈凯歌执导,因为该片反映的是西北黄土风情,出生大西北的张艺谋便成为了《黄土地》摄影的不二人选。 每一个看完《黄土地》的观众,走出电影院时内心都久久难以平静,张艺谋通过摄影镜头为观众展现了天高地阔的黄土高原、汹涌奔腾的黄河,以及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物的悲怆命运。那种大色块的强烈视觉冲击、西北黄土地的风土民俗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性叙事,让影片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貌,展示着第五代电影人与众不同的视野和感悟,由此掀开了中国电影新的篇章。 凭借《黄土地》的出色表现,张艺谋一举获得了第5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以及法国南特亚非拉三大洲国际电影节、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两大国际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短短两年,张艺谋便走到了当时中国电影摄影的最高点,这一切似乎来得太快。 当最初的梦想已经实现,张艺谋开始酝酿新的目标:“总是躲在别人的背后不适合我,我需要有机会站出来,让别人知道我在导演里也是最棒的!” 1987年,张艺谋在赏识并提携他的西影厂厂长吴天明导演的影片《老井》中出演男主角,歪打正着一炮走红,连续摘取“金鸡”、“百花”影帝、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桂冠,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际A级电影节获奖的演员。但是张艺谋的雄心绝不止于此,当导演的梦想日益高涨,他在等待,等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剧本。这时,肖华为他带来了《红高粱》,那块高粱地染红了张艺谋的心,他当即决定,大胆地往前走! 对于张艺谋的心思,作为妻子的肖华最了解。当时,任西安厂图书管理员的肖华,借助工作上的便利,开始帮助张艺谋寻找剧本。功夫不负有心人,目标终于出现了,这是发表在当时《人民文学》上的一部中篇小说,作者是莫言,也是张艺谋相当喜欢的一位作家。 作为处女作,张艺谋把自己所有的心力和激情全部投入到电影的拍摄之中。当人们被电影中令人惊心动魄的民族寻根意识和目瞪口呆的浓墨色彩打动的时候,也不得不为张艺谋的功力所折服。 张艺谋对色彩的感觉在《红高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就是大块儿耀眼的红色:红色的太阳、红色高粱酒、红色的热血。可以说,从《红高粱》开始,“红”就成了张艺谋作品中挥之不去的独特风格。 当中国电影第一次登上柏林电影节的舞台时,所有的评委如醉如痴,一致将金熊奖颁给张艺谋和他的《红高粱》,这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张艺谋的高粱地丰收了! 《红高粱》的成功,让人们认识了巩俐。当时决定拍摄《红高粱》后,男主角早早就定下了名气已经相当大的姜文,因为姜文身上那股糙劲、血气和粗狂的精气神,都与“我爷爷”的感觉非常吻合。至于影片女主角九儿,在张艺谋的感觉里应该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野性、韵味和魅力。为了这个女孩子,张艺谋跑遍了相关的艺术院校,终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中戏校园里发现了巩俐。 为什么挑中巩俐,后来张艺谋说过关于他选演员的标准可能会说明一点问题:“我挑选演员时首先看重的是长相,尤其是女演员,第一是形象,第二才是能力。我比较欣赏中国式或古典式的形象,而不是那种艳丽或俗称长得比较洋气的。” 随着张艺谋的声名日盛,他与肖华之间出现了裂缝。就像肖华在回忆录中所写的:“张艺谋在我脑海里的影子越来越遥远了。我的心底里永远有一块圣洁的土地,我依然怀恋着昔日的纯真和诚实。这个从年少时就在艰苦环境中拼搏出来的人,他能克服许多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但却不能战胜自身的欲念。《红高粱》塑造了一个有作为的导演,也最终熄灭了一颗曾经真诚过的心。在我与张艺谋二十几年的交往中,我似乎成了一个悲剧人物,但我相信张艺谋也不会例外,时间会证明一切。” 走上导演之路 《红高粱》之后,张艺谋和巩俐选择了南下香港,出演了两人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次银屏情侣形象《古今大战秦俑情》。 在此过程中,张艺谋的团队也在搜索着好剧本。终于,刘恒的《伏羲伏羲》,也就是日后的《菊豆》,带着那股西北农村婆姨们所特有的骚动与美丽,走入了张艺谋的视线。 如果要说张艺谋是从何时正式开始导演生涯的,无论业界还是张艺谋自己,都会说是1990年的《菊豆》。张艺谋曾不无感慨地说:“《菊豆》对我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我还一直站在摄影师的角度,不太重视调动演员,不太重视挖掘人物内心,而更注重电影的整体风格、造型和视觉冲击力。《菊豆》是我第一次真正坐到了导演的位置上。” 虽然《菊豆》成为第一部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中国电影,为国产影片和张艺谋带来了众多荣誉,却遭遇了“墙里开花墙外红”的尴尬局面,受到诸多批评。这使张艺谋感到,如果想继续拍片,就必须选择改变。这一次,他看上了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在确定片名时,有一个细节打动了他,那是小说一开头对大宅院里那一串串大红灯笼的描写,也是张艺谋最喜欢的红色。于是,影片的名字也因为红色而变得简单起来,于是人们看到了《大红灯笼高高挂》。 张艺谋大刀阔斧地对原著进行了修改,首先把故事从江南小镇搬到了山西乔家大院,故事的背景也由细腻委婉转变成大西北特有的刚烈、乃至大开大阖。红色,在整部影片中被用到了极致,从铺天盖地的红灯笼直到那种刺眼的逝去的红色,代表了火焰、热情和勇敢,也象征着血腥、杀戮和压抑,更有一种生命等待绽放时的抗争。 《大红灯笼高高挂》再次获得了奥斯卡外语片提名,同时还荣获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并摘得意大利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逃离旧模式的尝试 从骨子里,张艺谋永远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他渴望挑战,渴望超越。特别是经过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再一次的成功后,张艺谋深感面对全新的社会现实,需要全新的思维方式,需要有更新的东西来适应老百姓的口味。于是张艺谋选中了纪实风格的剧本《秋菊打官司》,虽然还是女性抗争的主题,还是张艺谋熟悉的北方农村,但是从时代背景到故事情节都有了很大变化,这是张艺谋对自我模式的一种升级和挑战。 《秋菊打官司》对中国纪实风格影片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实景拍摄、同期声以及长达数分钟的偷拍镜头组接,是此前导演所不敢尝试的。影片的整体效果得益于故事朴素的编排和演员出神入化的演绎,由巩俐饰演的秋菊把中国农民身上那种朴素、坚韧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鲜活。那一年,巩俐获得了威尼斯最佳女演员奖。 1994年,《亡命天涯》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分账大片开始了中国之旅。大批观众如潮水般涌进了电影院,好奇而真切地感受着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市场到底需要什么?张艺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商业。他决定向商业片发起冲击。于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带着一点上海人的骄矜出现在了观众面前。 影片一改之前或是农村、或是大宅的空旷与落寞,一头扎进了嘈杂鼎沸的“十里洋场”,“信天游”也换成了“美酒加咖啡”。影片讲述了一个黑帮厮杀的故事,力求刻画旧上海夜夜笙歌背后的冷漠与残酷,然而,它却借用了一句天真俏皮的上海童谣作片名,一方面说明张艺谋想达到一种感觉上的反差效果,另一方面可能也与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相对陌生有关。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上映后并没有预想中的那样出彩,虽然影片打的是商业片的旗子,其制作依旧停留在张艺谋惯用的程式里。巩俐作为女一号在片中的表演也无人喝彩。 而这部影片最大的新闻热点却是银幕之外张、巩二人的分手。1995年1月,张艺谋拍完该片最后一个镜头之后,召开了一个小型记者会,公开宣布与巩俐分手。从此,中国影坛少了一对黄金搭档。 真情的流露 1998年,经历了《活着》未能公映的张艺谋明显地感到疲惫,在矛盾与痛苦的选择后,他定下了《一个都不能少》。影片在当代中国希望工程的大背景下,以独特的视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整部影片以纪实为主要风格,尤其是演员的选用上,无论主配角,清一色的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其中女一号魏敏芝甚至连电影的概念都模糊不清。然而,这些业余演员却以绝对质朴真诚的表演打动了观众,赢得了市场。该片获得了政府级的“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同时,国家版权局还特意为该片下发了版权保护通知,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国产影片的版权实行如此正式的保护。 1997年,张艺谋的父亲张秉钧离开了人世。当时,张艺谋不在父亲身边,这成了他心底永远的遗憾。虽然张家父子平日里几乎没话,但父子情深不言而喻。成名后的张艺谋很少能够陪伴在父亲身边,直到斯人逝去。因此,张艺谋下定决心要为父亲拍一部电影,于是就有了《我的父亲母亲》。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而又深情的故事,但爱情的主线在亲情的大背景下铺陈绽放,通过“我”对已然入葬的父母的深情回忆,感动了所有观众。影片中随处可见的土篱笆、白桦树,以及破旧校舍里的朗朗读书声都散发出一种鲜活恬淡的朴素情怀。张艺谋真的是为那片黄沙而生,只要回到黄土高坡,拍出来的电影就总是那么好看,那么令人动情。 在《我的父亲母亲》中初次出镜的第二代“谋女郎”——女主角招娣的扮演者章子怡,当时那种太清纯的美,太清亮的眼睛,引得整个华语影坛一片惊呼。此后短短几年,章子怡迅速走红,成为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影坛的新一代影星。 当冯小刚驰骋于中国的贺岁片市场,赞誉与金钱一个都不少时,张艺谋坐不住了。想当年他拍的《有话好好说》论幽默一点都不逊色于冯小刚呵!于是,就有了《幸福时光》这部讲述中国人内心的贺岁片。 《幸福时光》开拍前的“幸福少女选秀”成了市场推广的重要部分,全国上下,沸沸洋洋。最终,新一代“谋女郎”董洁在40000名选秀女孩中脱颖而出。 但是,该片虽然打的是“贺岁片”牌,却选择了一个盲女的故事,张艺谋想在悲情故事上拍出贺岁的效果来,终究是个难事。于是,那些期待通过贺岁片开怀一笑的观众十分失望,因而该片并没有实现“贺岁片”的票房效果。 有影评家认为,《幸福时光》将生活表现得过于悲凉。对此,张艺谋解释说:“大陆导演都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尽管今天的商业片都讲娱乐,但我们还是要保持我们的社会责任心与人文精神,从这一点出发,我比较喜欢拍一些底层小人物的故事。” 难圆的奥斯卡之梦 2001年3月26日,由李安执导的武侠大片《卧虎藏龙》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消息传来,许多国内知名导演都被震动了,因为这个奖项曾经是无数导演的梦想,这里也包括张艺谋。 《卧虎藏龙》的成功似乎给了张艺谋某些启示。在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张艺谋将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陈道明、章子怡、甄子丹等在国际影坛占有一席之地的华人明星聚集在自己麾下,投资上亿元,立志打造一部中国的商业大片,这就是《英雄》。 早在1998年,张艺谋就琢磨出一个“刺秦”的武侠故事,当时想与成龙合作,但是成龙并不满意这个故事的风格,婉言谢绝了。直到2000年冬,《幸福时光》拍摄结束,张艺谋和编剧王斌、李冯一起在北京团结湖附近的豆浆店里小聚,无意间又提到了“刺秦”,大家一拍即合,决定重拾故事,再展身手。 “《英雄》一开始创作,就定位于国际市场,所以台前幕后的班底用的是‘群英会’。”张艺谋在一次答记者问中这样说。后来《英雄》在国际市场的表现,验证了张艺谋最初的心理期望。 2002年12月24日,当张艺谋成为第一个走进人民大会堂举办电影首映式的导演时,所有的议论不期而至,一时间,叫好声热烈坚定,叫骂声也不绝于耳。 有人批评,《英雄》的情节过于虚恍,场面极尽奢华,故事讲得过于华丽,这些正是张艺谋在转型期所呈现出的特点。仔细看看,在《英雄》里面,有许多人们非常熟悉的“张氏影片”精髓:书法、剑、古琴、山水、巍巍楼宇、漫漫黄沙、青山碧水、红墙绿瓦……今天看来,这也许就是奥运会前的“热身”吧! 在场面上,《英雄》动用人数之多,排场之大,场景之精致,至今无人能比。“棋馆厮杀”、“黄树林决斗”、“九寨沟湖面对打”、“剑穿笔身”等段落精彩绝伦,让人过目难忘。张艺谋说:“几年后,观众会把《英雄》的故事忘了,但一定会记住其中几个画面,比如在漫天的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在飞舞,比如在水面如镜的湖面上有两个男人在以武功交流,在水面上像鸟一样飞……这是我觉得比较自豪的地方,这也是做导演的快乐。” 《英雄》在故事情节设置上存在的争议最多,影片取材于历史故事荆轲刺秦,却并未按照传统意识去书写故事,张艺谋试图塑造的是武侠电影中那种前所未有的大英雄,尤其是秦王的形象,完全有别于以往被天下人斥骂的暴君,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张艺谋那种敢为天下先的见解与魄力。 《英雄》公映,得了骂名,也得了票房。国内超2亿的票房数字,在当时绝对是首屈一指。然而,再次与奥斯卡失之交臂的张艺谋却并不甘心,他趁热打铁,两年之后,制造出一部更大规模的作品《十面埋伏》。 投资2.5亿的《十面埋伏》,再现了“双高”现象,即“高票房、高争议”。张艺谋是超前的,当其他人开始学习《英雄》走进人民大会堂时,他却把《十面埋伏》搬进了工人体育馆,一个首映礼的花费是2000万元人民币。此时,电影已经不再是电影,而更像是一场秀,一场全明星阵容的Party。 浮华过后的心灵回归 在一片骂声中走出“十面埋伏”的张艺谋,再一次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思考。他放弃了江湖、放弃了打杀,重又开始了曾经的心灵探索,回到了自己成名起家的文艺片。这一次,他敲定了《千里走单骑》。 虽然《千里走单骑》的名字还依稀可见武侠的影子,内容却是取材于真实的故事。为了这次“回归”,张导演请来了素有“全国第一编剧”之名的邹静之。在演员的选用上,张艺谋再次大胆启用业余演员,唯有男一号请来了曾经感动几代中国人的日本巨星高仓健。已经73岁的高仓健,把那个父亲心中的内疚与爱演绎得淋漓尽致,他的表演赋予了影片独特的魅力。 《千里走单骑》一改张艺谋前两部作品的霸气,低调开机,低调宣传,低调杀青。公映后,一举创下了文艺片的票房之最。与其说这是张艺谋的情感回归,倒不如说是人在拥有成功后的一种心灵沉淀。 《谋天下》魏龙 柯北 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原载:文汇报2009-02-1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