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贺岁片: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四个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2008年的国产电影一路高歌猛进,一次次用数字刷新纪录,用票房带来惊喜。2008年故事片产量达到406部,票房超过43.41亿元,较2007年增长10.14亿元,增幅达30.48%。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业已成为世界电影生产大国。同时,中国电影产业化推进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尽管遇到了金融危机,但对于电影产业或许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而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就需要进一步发挥电影理论批评和研究的引导作用、智囊作用,因为没有电影理论评论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就没有电影创作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就没有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决定设立“国产电影论坛”,加强优秀国产电影的文艺评论、宣传推介、展播展映,有针对性地组织国产电影发展态势的专题性研讨和重点国产电影评介,宣传与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影精品,为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良性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理论支持、信息支持与决策支持。日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举行“贺岁片电影艺术论坛”,电影理论评论工作者与在电影产业第一线的制片人、导演、发行人、院线公司及影院等人士与会,共同探讨了成绩和问题。——编 者   
    1997年,在中国电影市场相对低落的大背景下,贺岁片概念从香港借用到内地,至今走过了10多个年头。它从“一片独放”发展为“众片齐放”,从一种喜剧贺岁片类型发展为一个年度最繁荣的电影档期,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近10年来最受到公众和媒介关注的电影现象和文化现象。从10多年的发展过程来看,贺岁片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主要体现了四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 创造了一个品牌。
    从第一部在中国内地被命名为“贺岁片”的《甲方乙方》开始,贺岁片创造了“冯小刚”电影的市场品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可以说是冯小刚贺岁片独自支撑着中国电影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冯小刚电影已经成为中国内地市场上的第一品牌。冯小刚是第一个中国内地票房超过10亿的电影导演。2008年的《非诚勿扰》,以中上规模的投资创造了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的最高票房。这都说明了冯小刚电影品牌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上的特殊价值。与此相关,葛优、贺岁片中的所谓“葛优女郎”、冯氏语言风格等等,都成为重要的品牌元素。冯小刚品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所创造的当下票房,还在于它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10年来不仅没有贬值,而且还在不断增值。应该说,贺岁片创造了冯小刚电影这一具有长时间市场生命力的电影导演品牌。
    第二, 形成了一种类型。
    贺岁片为中国内地电影创造了一种喜剧电影类型。在《甲方乙方》以前,内地放映的香港贺岁片,主要是成龙电影,基本上是动作喜剧片。而冯小刚将这种动作喜剧片改造为具有鲜明内地特色的社会喜剧片。社会心理、社会问题的大背景与小人物、温情、调侃、讽刺、幽默混合在一起,成为了具有内地特色的喜剧电影类型。这个类型直到现在仍然产生着广泛影响,扩展为多样的喜剧电影类型。至今为止在中国内地真正具有类型特点、性价比最高的电影几乎都是喜剧。包括以宁浩电影为代表的黑色喜剧,或者是《爱情呼叫转移》这样的浪漫喜剧,以及《十全九美》这样的搞笑喜剧,其中都包含了贺岁喜剧或多或少的影响。至今为止,中国内地相对成熟的类型片就是喜剧片,而其余的电影类型,几乎都是香港电影的一统天下。如果没有贺岁片所激发的喜剧潮流,中国内地的商业电影可能会更加缺乏竞争力。
    第三, 培育了一个档期。
    在贺岁片以前,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还完全没有挡期意识。实际上,贺岁片一开始在中国的出现,也不是刻意的挡期规划,多少带有偶然性。但是,正是贺岁片的成功,引发了中国电影行业的档期自觉。10多年来,贺岁片的数量年年增加,票房年年创新高,影片类型年年增加,档期时间也年年延长。现在的所谓贺岁,已经不再是一个电影类型概念,而是一个电影的市场档期概念了。档期从过去的半个月、一个月延长到现在的3个月。这个档期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最高潮,它培育了中国电影行业的供需意识、发行意识、推广意识,通过档期使观众的需求跟影片生产之间找到了一个连接点。正是这种意识,带来了中国电影市场一个又一个新鲜档期的出现,比如后来的暑期档、长假档、情人节档等等,使中国电影的发行放映水平上升了台阶。
    第四, 带动了一种意识。
    贺岁片普及和推广了中国电影的市场意识。贺岁片最初出现的时候,尽管票房很好,但口碑却不好。特别是各种主流舆论,都觉得贺岁片过于商业,缺乏艺术含量。直到冯小刚拍《集结号》以前,冯小刚电影一方面受到观众的喜爱,一方面却得不到主流舆论的肯定。艺术家、评论家很长一段时间都轻视、甚至蔑视冯小刚电影,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中国电影的所有奖项几乎都与冯小刚无缘。但是,冯小刚的贺岁片不仅培育了观众的电影娱乐需求,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制作方式、发行方式和推广方式,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电影的市场需求和观众的电影需求,也让社会逐渐接受了电影娱乐并不是一种负面价值。健康的无害的娱乐,同样是电影的重要功能。健康的电影娱乐本身也是一种健康的社会文化。娱乐是对社会情绪的调节和社会心理的释放,它并不见得一定要表现重大主题,只要健康、正面,就体现了电影娱乐的社会价值。而且贺岁片概念的鲜明性被媒体广泛传播,这也使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明白借用各种“高概念”来推广电影的作用。概念成为电影推销的重要方式。
    当然,贺岁片10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
    第一, 要防止中国内地商业电影的同质化。
    中国内地成功的商业类型片,几乎都是喜剧片,2008年的现象更加明显。这样一来,内地电影类型很容易同质化。很可能未来一两年内地的类型片大量都会是搞笑喜剧、黑色喜剧,会变成一窝蜂,因为我们没有创造其他类型片的能力。因此丰富我们的电影类型,提高内地类型片电影的创作能力和制作水平至关重要,否则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将显单调,类型片几乎完全是香港片的天下,过度的同质,也会稀释喜剧类型片的价值。
    第二, 要防止商业对美学的过度干预。
    票房对于电影产业来说非常重要,但观众的口碑和满意度更加重要,它是我们电影能不能继续发展,电影品牌能否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前提。我们不能因为一时一地的票房得失,忽略观众的满意度。“叫座不叫好”的现象客观上在伤害品牌价值,狼来了的次数多了,狼真的可能会来到。当前的大片创作在这一点上尤其值得注意。票房也是双刃剑,有时会毁我们的品牌。此外,在当前的喜剧电影和其他影片中,过多过滥的植入广告,过多商业元素的配置,市场元素对电影故事、人物、细节的过多干预等等现象,也都伤害着电影的品质。电影是商品,但是这一商品的本质是艺术,如果艺术受到伤害,这一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电影既不仅仅是商业,也不仅仅是美学,而是商业美学的结晶。
    第三, 增加电影生产的规划性。
    现在,中国电影的生产、发行还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全年的档期也非常不平衡。太多的电影积压在贺岁档期,造成全年电影市场的冷热不均,比如每年的贺岁档期一结束,就进入内地电影市场的低谷,影院等米下锅。而到了11月以后,则影片成堆,造成影片的放映效益不能最大化。《十全九美》《画皮》《疯狂的赛车》等等影片的市场成功都说明,并非只有贺岁档才是黄金档。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高电影生产和发行的规划性,特别是要有具备投资发行能力的核心电影企业来引导电影资源的配置,使所有的影片所有的影院效益最大化,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电影产品。贺岁档期,已经人满为患,中国电影还需要用更多更好的影片,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电影档期。  
    原载:《文艺报》2009-04-0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