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曾对媒体感叹:“故事稀缺,我是等米下锅”。作为一位资深电影导演,他讲出了用影像讲故事,需要强大的文学基础作支撑,影视的兴旺必须以文学的兴旺为前提。无论艺术如何发展,花样如何翻新,“内容为王”是永恒不变的规则。 影视编剧要从文学母体中间接地汲取生活的养分。编剧如生活底子薄,又不可能补充所写题材的生活,可间接从成熟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动人心旌的养分。例如,打工作家王十月说,每个打工的人,都是一本书,都有各自催人泪下的故事,如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即使妙笔生花,在真实感人的故事面前便显得苍白无力,而我打工可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体验生活,而是作为一个谋生的农民工……经历与心路历程的曲折性,成就了我的文学梦。我的作品,“是我感悟苍生肉身和灵魂之痛后想说的话”。正如《人民文学》的一位编辑编发了他的《国家订单》后写信给他说,王十月,你是睡在一座金矿上。这是一笔巨大财富!要一锄一锄把它挖出来。《喇叭裤飘荡在1983》、《国家订单》相继被改编成电影后,受到好评。 影视编剧要从文学母体中间接感受思想的营养。思想是影视剧的灵魂。试问:读者凭什么买你的书看,凭什么买票看电影?凭什么在电视机前一坐几个小时看电视剧?就是想让心灵得到滋润、抚慰,对人生有所启迪,让自己找到精神寄托。这就要求编剧以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命运。如果影视编剧没有独到的感悟,或者不新不深,就不能不从文学作品中直接地提炼出思想的精华。《老大的幸福》,从当下许多文学作品中探讨的幸福观演绎入手,引起观众深深的触动与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幸福的标准。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得到自己幸福的时候,应该切实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他人的感受,而不是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电视剧《潜伏》,将“信仰”这一文学的永恒主题贯穿于其中,有了信仰,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在纷繁众多的诱惑下,在惰性、贪欲、懦弱等人性弱点面前,你会变得强大。这样的作品,从文学母体中发现、开掘、提炼、打磨、感悟出独特的思想之光,再照亮题材,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公众的关注度。同时,借助影视综合艺术的表现力,将其思想发挥最大化,会比原作更有感染力。 影视编剧可从文学母体中嫁接故事框架。故事是孕育影视编剧感动源的骨架,影像产品不像纸质文学,可供人慢慢品味,读到精彩部分,可反复回味诵读。它是用画面讲故事,塑造人物,能够抓住人心,否则,观众便用脚投票否决。影视作品必须要有动人的故事,让人出乎意料,合乎情理之中,体现一个“巧”字,剧终了还在回味。另外,故事不是迎合读者附加上去的畅销元素和看点,技术上的花哨,只能博取廉价的笑声,很快被人忘却。真正吸引人的是在故事背后的内涵与意蕴,影视编剧如能从读者认可的文学中改编故事,其艺术魅力将会有所增益。 总之,要按照影视编剧创新的规律,在考虑用连动画面表达的前提下,着眼公众关注点,从文学母体中间接地汲取生活的亮点、思想的感悟、搭建故事构架的基础上,重点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把自己心动的感觉传达给观众”,引起公众的共鸣。同时,文学的发展,为影视提供了丰富的改编资源,推动了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又借助综合艺术功能,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原作的意蕴发挥到极致,并利用传播覆盖优势,扩大作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这样多种媒介的功能合力作用,作品的底蕴被放大,二者相得益彰,如果能够保持这样的良性循环,文学的繁荣与提升,影视产业的发展高潮则指日可待。 原载:《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7日2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