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不妨“小声”言“大事”——谈影视中的语言暴力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伯勇 参加讨论

    1
    基本不看电视,我形成这一习惯不觉已有几年。但住在单元房,即使不看电视,也会不由自主地听电视。因为电视是家属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虽然她拧小声音,可影视中人物的对话还是不时冲击我的耳膜。无论是正派还是反派,喜剧还是悲剧,权力者还是草根者,在公共场所或在三几人的私下场合,影视中的人物都在义正辞严地、居高临下地对人说话,或做演说式的自言自语。这就是国产影视剧的固有风格:“嗓门大”,一点小事就粗着脖子喊叫。
    前一阵我在网上读了新加坡学者郑永年的文章,《中国如何建设一种安静文化?》,心有所动。他说,无论是社会的和谐还是社会成员的幸福,创造一种安静型文化最为关键。任何一种文明中,都有使大多数社会成员安静下来的文化。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如此,中国传统也是如此。这位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85届研究生”对中国还算是熟悉,一些文章有的放矢,可以开拓人的视野。郑先生认为,中国有数千年不变的阶层文化,每一个阶层都具有自己边界、职业和专业认同、阶层可以流动等特征,安静文化由此而来。但阶级革命颠覆了传统秩序,“继续革命”摧毁了中国数千年所形成的“阶层和谐”。在言语这一外观上,我的理解则是不分场合的“吼叫文化”,说得好听一些,就是“斗争文化”。
    可见,国人不分环境场合时间地点大轰大嗡的习性不是“自古有之”。作为个别,古往今来,任何国家民族都有大喊大叫行事的人,但成为一种国人习焉不察的普遍现象,恐怕是最近六七十年的事。这里我不想重复郑先生的分析,只是从某些社会现象感受中国安静文化的微薄。就说“说话”,我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就领教过前辈“细声说大事”的提挈,但在实际生活中,官场也好,坊间也好,家人也好,家人对外面也好,尤其是争执和争吵场合,“大声说小事”,谁也不示弱,谁都是“高八度”高分贝,以真理化身自居,以绝对正确自恃,先声夺人,以势压人,好像不大声自己就理亏,就成了落败者,就脸面无光,在家人在众人面前就抬不起头。诉苦、控诉、以牙还牙的语言成为暴力———语言暴力风行官场坊间已旷日持久。
    2
    我油然联想,在某种程度上,当下的影视剧也程度不等地延续着这样的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也是我离开电视的一个原因。
    说得更具体一些。我们电视中的影视剧可分为译制片和国产片。先说译制片,屏幕上打着翻译的中文字幕,片中的人物说话是原声。以战争片、牒战片为例,敌我两条对立的线索贯彻始终,除了少数场合上级对下级、我方对敌方的大声喝斥,我注意到,在更多的场合,人物讲话声调并不高扬,完全是生活化的。有这样一个场景:德国纳粹特务逮捕了一个组织反抗的犹太人,前者并没显示“我代表德国”的浩然正气而提高声调,可剧情的紧张不减。至于生活片爱情片中因为婚外情导致婚姻危机,夫妇双方对立,但他们的争执并不高声,没有你来我往的长篇大论、愤怒得无可复加的打压和辩护。当然,这样的艺术场景或艺术效果来自导演的风格,导演在剧中做足了相关铺垫。但更重要的,恐怕跟所在国安静文化的长期浸染有关,导演无意中采取了这样的对话方式,如此艺术场景既符合生活的真实,也符合该国民族文化的特质。
    再说我们国内的影视剧,其主题的“正确”要由正面人物来体现,比如古代帝王宫廷戏就要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不但有刻意为之的华丽恢宏场景,每当宣示主题时,人物表情和对话就极为夸张。这其实是说给观众听,放在故事发生的密室,主与臣、官与婢会这样宣言式地说话么?又比如表现现代生活的影视剧,个人在职场、情场、事业场充满喜怒哀乐,类似情形在日本、韩国等现代肥皂剧里屡见不鲜,但在我们的影视剧里,人物在说话上就很夸张,即使人数寥寥的场合,也充斥宣告式的嗓门。我想,如此高分贝对话或是事后配音的结果,可见是出于导演的良苦用心。
    再谈一下影视里译制片的中文对话,译制者自觉或不自觉沿用“国情”,把原片中平声说的话增加了“火药味”,所以在译制片里,不但“小声说大事”的场景译制成“大事大声说”,连“小事也大声说”。
    我再对农村题材的影视剧说几句。在人物对话上,此类影视剧更充满火药味,就是两夫妇在居室里争执,声气也是高八度,以受害者姿态发出控诉。我想,这里有导演有意为之的一面,把情节冲突推向高潮,吸引眼球,冲突的内在逻辑不够就用“声调”凑。这无意为之的一面正是来源于生活——我们就是在大声嚷嚷中走过了数十年,静气平和被视为无能和窝囊,不但得理无须让人,无理也不要退让。把“流”当作“源”,影视里的语言暴力也就有了正当性。
    3
    表现时代情绪、人物焦虑、正反交锋,必定要用“语言暴力”才能显现“深刻的主题”、“鲜明的立场”、“精湛的艺术”吗?事实上,从古到今,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同样处于矛盾冲突的漩涡中,都有一种叫人安静平衡的方式在,而且发挥作用。它属于“将心比心,小声说大事”(不是和稀泥)——只不过安静文化一向被视为无能,更不能成为影视的主导风格罢了。
    古人说“有理不在言高”,“和平静气言大事”,这就是安静文化的表与里,但演变成了“有理言高,无理更言高,言高等于有理”,以影视剧制作为例,精英们乐此不疲的“语言暴力”真是到了被棒喝的时候了。
    原载:《文学报》2012年08月0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