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全球化镜像中的跨境合拍片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莹 参加讨论

    近几年的中国跨境合拍片内容,大都以中国的古代神话或是贫瘠落后、内战频繁的清末民初为背景,如《玉战士》《面纱》《雪花秘扇》等。这种题材上的模糊性不仅符合一直以来西方国家想象的中国形象,还会进一步加深这种作为西方“他者”的印象。从全球电影市场来看,在这些跨境合拍片中,中国主体性地位的凸显是以不同程度地模仿或抵抗的方式进行的。
    跨境合拍片在自我确认中国主体性地位的时候,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身置于现代西方的“他者”地位上,成了西方观看与想象的客体,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他者”形象的确立源于西方国家的主动想象,这种想象延续了一直以来西方现代历史语境中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即从停滞衰退、东方专制的中华帝国形象到剧烈变革、动荡不安的革命中国形象。中美合拍片《面纱》(图①)改编自毛姆的小说,讲述的是一对英国中产阶级夫妇在中国工作和旅途中彼此由恨生爱的爱情故事,尽管该片大面积地展示了田园诗歌般的民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旅游胜地却成为片中军阀混战、瘟疫肆虐的中国缩影,循着男女主角的视线,不断出现的落后而偏远的村庄、半野蛮状态下生活的人群与尸横遍野的场景,不断强化着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当作为医生的男主角为了阻止瘟疫扩散献出生命时,西方人成了中国的救世主。此时镜头里的中国,变成一个东方主义式的演武场。褪去中国化的面纱,换成任何一个西方指认的落后国家,都丝毫不会影响《面纱》的剧情和主题。
    第二个层次的“他者”形象,则是为了迎合西方的目光和想象,在对中国文化进行扁平化和片面化理解的前提下形成的。中美合拍片《雪花秘扇》(图②)改编自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同名小说。小说描绘了关于“女书”、“老同”这一民间文化题材的神秘和魅力,引起西方文坛的广泛关注。影片由两段时空构成,前一段发生在清末湖南偏远地区,一对“老同”的姊妹之间的情感,另一段则是在21世纪国际化的上海,依然是两个亲密无间的姐妹,一个是外企高管,即将飞往美国;另一个来自韩国,即将嫁给外国人。这对受过现代文明熏陶的姐妹,用“西方的方式”引领着观众探解一个世纪前一对“老同”的命运。正如该片主创之一所言:“这部小说虽然是讲中国的一个故事,可它却是西方人的一种情怀,故事比较容易让人看得懂,并且我们找来比较国际化的团队来做,现在是‘中国热’,这部电影也将营造一个好的审美模式。”由此可见,这种跨境合拍片的审美习惯给人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西方的叙事方式是更具有普适性的,而中国式的故事却是地域化的、有局限性的。
    事实上,通过模仿进入国际影坛的跨境合拍片显然并不能获得国内外公众的认可。以迎合西方的中国化想象为代价,或是以“我们曾阔过”的心态自居,一味地沉浸在盛世无边的古代帝国想象之中的交流模式,都是主/客二元的变体。换句话说,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应该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应是主体与主体的对等关系。
    就跨境合作本身而言,其实是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当全球化带给人们生活方式以影响、乃至冲击的时候,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致性。以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图③)为例,这部电影虽然以内蒙古草原为故事背景,却没有将“少数民族风情”作为故事主题,而是通过一个“嫁夫养夫”的过程,叙说了一个靠草原为生的蒙古包家庭,在城市化进程迅速蔓延的环境下,是否还能够挽留住即将逝去的传统的故事。影片借女主人公坚持而又迷茫的表情和行动,展现了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矛盾与纠葛,再现了一种行将消逝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空间里的跨国合拍片不是以单方为主体的一元空间,而是中西主体之间分享经验,相互之间理解、交流,主体间交互、连接起来的共同体。
    通过这种主体间的连接,跨国合拍片呈现出的题材和类型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从近些年的跨境合拍片来看,大都以功夫片为主。这种英雄主义、刺激和暴力更适合在不同的文化空间生存,但并不能因为它可以方便地进入海外市场而放弃了对其他题材类型的探索。一些跨境合拍片如《功夫梦》《巴黎宝贝》等值得关注,前者翻拍自好莱坞电影《龙威小子》,讲述美国男孩在中国拜师学艺的故事,将男孩的成长经历与中国传统的武术德行、京味十足而又时尚现代的城市交汇,形成了功夫片与都市剧情片的混合体。后者则是一部融合了中法两国的地方风俗和流行文化,充分调动了不同观众心理认同的都市轻喜剧。两部影片均将故事的发生地置于都市,且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当前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打破了之前古装武侠片的固定合拍模式,不仅显示出影片为贴近当代生活而具有的较强现代意识,在跨文化交流中还凸显出中国的新形象。
    跨境合拍片应该是跨文化主体之间多样化经验的共享,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地达成共识。全球电影市场票房高位的电影,大都是涉及地震、海啸、环保、地球受袭等具有全球意识的话题。全球5000万以上的消费者很少有意见一致的地方,若要具有更大的普世性,就意味着在电影中应该涉及人类最普遍的特征。好莱坞的普世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美国民族文化的一个核心,商业化迫使美国将“能买到全世界”的东西作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跨境合拍片,主创更应该发掘和重视自我主体的优势和特色。“仁义礼智信”不仅是儒家的观点,也是普世的、世界的。发掘和重视自身特色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的、整体的、宽容的心态,使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展开主体间的对话,将自身视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作者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现代传媒学院教师)
    原载:《文汇报》2015-11-2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