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集体出发的意义——读林超然《1990年代黑龙江文学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海峰 参加讨论

     陈思和总结1990年代初中国文化和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①文学从“共名”向“无名”的转变,显然是建立在中国比较稳定、开放与多元的社会环境基础上。黑龙江文学由于它的地域性等因素,决定了它拥有着在“无名”基础上的独特个性与发展条件。黑龙江作为文学创作的大省,具有潜在的实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林超然以断代文学研究为窗口,通过宏观评论比较和微观的文本分析,透视了1990年代黑龙江文学的得失走向,为新起步的黑龙江文学批评增添了积极而集中的支撑,也为1990年代当代黑龙江文学史研究做出了坚实的贡献。
       林超然认为1990年代黑龙江文学最大的收获是“现代性”。“黑龙江文学摆脱那种地域性的自我苑囿,不再单纯地皈依社会教化功能,开始接受娱乐性和被消费的现实。”可以说黑龙江文学已经走上了开放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新的讯息、观念与思想不断地传来,黑龙江文学的传统经验正在遭受着越来越严峻的现代性话语的冲击与考验。面对多元化的文学创作局面,处理黑龙江文学的本质特征和当下时代特性的关系问题,似乎成了一个主要的亟待解决的矛盾问题。对于“现代性”,它的范畴显然是十分宽泛的。它无疑是一个时代性甚或革命性的问题。现代性作为一种跨越,表现在文学创作领域里,“现代的艺术作品,其特征在于本质性和暂时性的统一”②。林超然试图在一种“统一”中将1990年代黑龙江文学那种纷繁复杂的状况说个仔细明白。黑龙江文学处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中,1980年代的文学盛世景象没有了,人们对文学与生活的理性认识及自我价值的重估,使1990年代的黑龙江文学处境十分尴尬。这种面对和考虑,必定是集体性的。
       林超然在《研究》中以“文学批评职业叙事的困厄与突围”一文代序,旨在一种呼唤。这种“呼唤”怀着深情的忧虑与期望,文字间流露出崇高与无畏的品质,让人心生感动与敬重。文学批评的处境实际上也反映出文学创作的处境。黑龙江文学批评的羸弱,让林超然对省内文学创作现状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在林超然的分体论述中,他对作家创作的背景、思想、内容、技巧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评述,对黑龙江作家的深刻熟识,无疑是建立在对作品的深度把握基础之上的。林超然对作品的分析,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比照分析,既有省内省外作家作品的比较,又有对作家作品整体脉动的关注。林超然认为,虽然黑龙江的文学创作“没有完全写出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深刻的人生体验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但还是写出了这方水土人们的精神现实,开掘出了日常生活所蕴含的诗情与人生理想”。
       林超然《研究》上编的这种集中式的论述,显然为1990年代纷繁的黑龙江文学编织了一个十分必要且一目了然的口袋。这是一次对当代黑龙江文学的集体盘点与展示。在文学创作同样呈现出了大众化、私人化、分散化的黑龙江省,文学批评更加显得滞后和微弱,这样黑龙江文学的“声音”与“话语”就自然显得悄无声息了。林超然在总结这一时期黑龙江文学的不足之处时,说了三点:一、思想幽闭,文化守成;二、小富即安,固步自封;三、缺少反省,信马由缰。林超然从作家的现实到作家的思想做了有力的提示与论述。黑龙江文学作为一个集体性的概念,作家们似乎还缺少了一种“向心力”。林超然的《研究》也在一个方面暗示了一种凝聚。在中国现阶段多元化、分散化的文学创作实况中,以省为领域的划分还是能够站得住脚的,如此,便需要一种向心力、凝聚力。黑龙江文学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一些成分成为了黑龙江作家共同表达的声音。寒地黑土的经济文化特色,造就了崇高、传统与平民化个人化结合的文学创作走向。“北大荒”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召唤。从阿成、迟子建等作家的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到这种原属于黑龙江文学本质的表达与抒发。中国的地域感很强,多元的文化格局必定是建立在多元的地域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以此,黑龙江文学便有了一个可靠的凝聚点。这个凝聚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黑龙江文学打出去的力量集点。
       黑龙江文学在现时代的洪流冲击中需要一次集体出发。同时跑出去,自然有快有慢,问题不在于快慢和长短,而在于一种集体的感应与呼唤。文学批评更是如此,一个人的喊声定然没有一群人的喊声响亮。而这一群人喊的口号自然是不必统一的,且是越能突出自己的个性与风格越好。在这些喊声中,林超然以其独特深情的评断,表达了黑龙江文学的强大实力和潜力。林超然《研究》的下编以个案评论的方式,分别端详了十多个作家,虽然他们的起点不同,方式不同,得失不同,而林超然的集体关注却给黑龙江文学带来了“警策与壮行”的崭新风貌,他以一篇篇散论勾勒出了黑龙江文学的集体境况。这种大度的标举,定会给黑龙江文学带来新鲜、丰富而持久的活力。
    
    ①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2页。
    ②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著《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