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是一部深邃隽永的典籍,是一轴翰墨馨香的长卷。新时期以来,昭通作家群与昭通文学现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在书写了昭通文学新的光荣与梦想的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以来我国地域性文学群体及广大作家的艰辛文学追梦之旅,充分展示了昭通作家群在新时代下的创作理想,堪称云贵高原璀璨的文学星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在昭通这块经济相对贫困的土地上,文学精神不仅不贫穷反而很富裕,文学之花不但未枯萎反而更鲜艳,昭通作家群已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风格各异、老少相扶的创作群体,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评论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云南省其他州市所不可比拟的,近年来在全国大型期刊发表的作品占云南省的一半以上,撑起了云南文学创作的半壁江山,堪称云南省当代文学的新重镇。在昭通作家群已成为昭通市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一张新名片的今天,我们回头理智地审视昭通作家群就会发现,文学的火光在昭通只会越燃越旺! 熏 陶 位于滇东北的昭通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 汉筑“南夷道”后,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门户。历史上的昭通一度商贾云集,成为“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和云贵川三省的物资集散地。境内乌蒙磅礴,金沙浪拍,山川俊秀,为我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作用。民国时期的昭通一度成为云贵川三省边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时有“小昆明”之美誉。昭通是1935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红军长征途经的地方,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中国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建功在昭通作家群研讨会的讲话和接受媒体采访中谈到:“提到昭通作家群,我就想到了诗人傅泽刚,还想到了昭通籍国学大师姜亮夫及前辈作家艾芜,艾芜南行经过昭通。我是读傅泽刚的诗认识云南昭通的”。陈建功还在大会上朗诵了傅泽刚那首较好地注解昭通地理人文特征的高原诗《高高的滇东北》:高高的滇东北/一朵巨大的向日葵/在城市的头顶高傲地开放/一条著名的大江经过这里/由此变得金光闪闪/任何一种欲望/要抵达这块天空的土地/都必须从岩鹰的翅膀上寻找勇气/鸡鸣三省/脚踏四方/西南中国的壮丽山川/游龙一样合拢于此/随便吼一句山歌/都是云、贵、川的味道/高原人漫步天空/把太阳戴在头顶/想一些远方的事情/或者哼一段火辣辣的山歌/那是城市陌生的声音/一字一句都是坚硬的石子/能把你心灵的峡谷/敲得叮铛作响。尽管后来由于交通闭塞和地域条件限制等原因成为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也使昭通成了云南中原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崇尚读书、崇尚文化的传统也在这里一脉相承。杜宇传播先进的农耕文明演绎出“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千古绝唱,滇中瑰宝汉孟孝琚碑有“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内第一石”之美誉,融佛儒道三教为一体的威信观斗山石雕群被称为“观斗天下绝”。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为昭通文化产业的开发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也是昭通文学发展繁荣的根本。 拓 荒 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丰富、最绚丽、最变幻不定的风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能够体现时代风貌、振奋民族精神的文学。在昭通这块滇东北热土上,磅礴的乌蒙群山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昭通文学。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昭通文学主体,主要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诗词。从有正式记载的魏晋时期的《行人歌》,到民国期间涌现出了魏定一、谢文翘、肖瑞麟、邓子琴、张希鲁等一批著名学者创作的诗作。1949年到19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昭通的文学创作一直处于“散兵游勇”状态,在《诗刊》、《解放军文艺》、《边疆文艺》、《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等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过文学作品的仅有淡墨、邹长铭、麦芒、廖天云、贾书伟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他们大多是自学成为当地“作家”的。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个时期昭通人发表的作品不多,佳作也很少,但带动了不少文学爱好者。进入80年代后,随着傅泽刚、李骞、潘灵、胡性能、雷平阳、陈衍强、张仲全、杨昭创办昭通诗人协会和夏天敏、宋家宏、傅泽刚、蒋仲文、铁云峰创办荒原诗社,随着他们创办的《荒原》诗报、《大家》诗报、《山里人》诗歌杂志在云南文坛产生一定影响,使昭通诗歌创作极为活跃,省内外报刊频频发表昭通诗人作品,激发了不少年轻人特别是大中专学生的文学梦。 摇 篮 昭通作家群的形成与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末期的昭通师专活跃的校园文化密不可分。昭通师专的教师除致力于教学、科研外,还创作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对昭通师专乃至昭通地区的文学活动起到积极的参与示范作用。昭通师专云集了曾令云、陈孝宁、周天忠、宋家宏、黄玲、胡性能、傅泽刚、李骞、杨昭、刘廉昌等一大批知名作家学者,其中大部分曾任教中文系。以野草文学社为代表的十多个文学社团活跃在校园里,张广森主编的《野草》、刘虎林主编的《茂林》、庄晓光主编的《灵光报》、艾自由主编的《师苑》、陈永华主编的《守望者》等报刊成为昭通师专独特的文学风景,在云南省大中专院校中很有名气,其中1995年创刊的《守望者》还跻身“全国百佳民间文学报刊”之列。1999年云南省作家协会首期签约的23名作家中有8名是昭通作家,其中从昭通师专走出的就有雷平阳、樊忠慰、李骞、胡性能、黄玲5名,另外3名是夏天敏、刘广雄、潘灵。作为昭通文学的摇篮,昭通师专无疑是诞生昭通作家群的主阵地,是管窥昭通文学现象最突出的窗口,一批昭通作家在昭通师专的校园里成长起来。从昭通师专走向文坛的知名作家及文学新秀至少可以列出上百人的一大串名单,占了昭通作家群的半壁江山。 崛 起 按世界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们公认的标准和分析,“作家群”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一群作家在近似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被近似的甚至同一地域的文化打上烙印。他们通过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紧密的群体。地域性文学群体的出现往往为这一地区带来时代的文明高度和文化影响力,尤其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令人瞩目。如宁夏的青年作家群、云南的昭通作家群、陕西的商洛作家群、广西的桂西北作家群,这些地域不仅是作家们各自的起点,更是他们的“文学故乡”。昭通市是云南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全市11个县区中有10个县区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作为一个以地域来命名的作家群体,昭通作家群主要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在昆明和昭通两地的一群昭通籍文学写作者,他们文学创作的相对丰收与他们文学发生地经济的相对落后,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反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昭通文学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昭通作家至今已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当代》、《十月》、《诗刊》、《星星》、《散文》、《文学评论》、《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数十种全国性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上千万字,并有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读者》、《青年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名作欣赏》、《作品与争鸣》、《意林》、《格言》等全国著名选刊多次转载,一些作品荣获了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国戏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当代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种奖项,引起了国内文学界的强烈关注。2002年10月13日至21日由云南省作家协会、云南人民出版社和昭通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昭通文学现象及作家群研讨会”和 200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联、昭通市委邀请全国著名作家到昭通参加“云南省昭通作家创作研讨会”两次高规格的研讨会标志着昭通作家群的崛起,随后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很快成为中国文学界和评论界探讨解析的文学热点。 标 志 一个作家群是否形成,不仅要看整体实力,还要看是否出现了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2004年夏天,一套礼品精装本昭通文学艺术系列丛书《崛起的昭通作家群》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丛书从昭通作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省级以上文学报刊杂志公开发表的数百万字作品中精选编辑而成,分小说卷(上、下)、散文卷、诗歌卷四册,充分展示了昭通文学的创作实力。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丹增在《序言》中所言:“近百名作家作者的煌煌300多万字作品,在滇东北的这块土地上呈现出来,让人惊讶,实在蔚为大观。这些作品,是昭通作家的心血凝结,同时也是云南文学的可喜成绩”。2005年6月,夏天敏因其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而填补了云南文学史上的一大空白,标志着云南文学创作达到新的标杆。如果说《崛起的昭通作家群》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为我们展示出了昭通作家群整体实力的锐不可挡,那么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荣获鲁迅文学奖则说明昭通作家群并不乏向全国文坛冲刺并能在全国文坛占领一席之地的作家,夏天敏也因此成为昭通作家群的领军人物。值得一提的是再创辉煌的2010年, 9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隆重推出200余万字的五卷本《昭通作家精品集》,分小说卷(上、中、下)、散文卷和诗歌卷,再一次集中展示昭通作家群的近年最新整体创作成果;10月雷平阳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是继夏天敏之后第二位获得此项中国文学大奖的昭通籍作家;年末由曾令云长篇小说《李家花园》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由夏天敏的中篇小说《下山去充电》、沈洋的中篇小说《穿透瓦房的阳光》改编的电影已经紧锣密鼓地启动,从而再次掀起人们对昭通作家群的关注。 阵 地 正是在昭通 “全民”喜爱文学的热潮推动下,昭通迎来了官办和民办报刊杂志齐头并进的黄金时代,1980年代—1990年代末有大量文学报刊杂志活跃于昭通广大文学爱好者之间,成为他们煮酒论文学的沃土。这些报刊杂志,不论是市文联、大中专院校、文学社主办,还是机关单位、企业、乡镇主办,大多是自筹资金、免费赠阅,刊登了不少具有昭通特色的文学作品,成为培养大批文学爱好者的主阵地。时任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的黄尧在云南省昭通作家创作研讨会上感慨地说,昭通市大中专院校连同高中在校学生,为数不多,但却有数十个上百个自发的文学社团,学生们将可供他们生活的饭票收起来办自己的诗刊和小报,此情景在全国十分罕见而在此地却十分常见。2004年后,随着各县区文联的成立,官办文学杂志随着昭通各地文联主席作家化而使昭通文学杂志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高起点,为广大作家作者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所办刊物在刊登大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刊登了大量书法、美术、摄影作品,使刊物图文并茂,相得益彰。2007年6月,昭阳区文联主办的《乌蒙山》和彝良县文联主办的《彝良文学》在全省近百家文学期刊中胜出,获得了云南省作家协会评选的第一届云南省优秀文学期刊奖,主编吕翼和陈衍强双双荣获全省优秀期刊编辑奖。2009年8月,在河北省邢台召开的全国地方文学内刊首届联席会暨2009首届“旭阳杯”全国优秀地方文学内刊颁奖典礼上,由昭通市文联主办、夏天敏主编的《昭通文学》从数千家文学内刊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十佳文学内刊最佳奖”。2010年11月,昭阳区文联主办的《乌蒙山》再度荣获第二届云南省优秀文学期刊奖。另外,各县区的文学内刊还以宽阔胸襟大手笔策划推出了多期值得典藏的文学期刊专号,影响比较大的有《乌蒙山》文学双月刊的昭阳短篇小说专号(2006年第1期)、昭阳毕节六盘水三地散文联展专号(2006年第4期)、昭通作家专号(2007年第1.2期合刊),《彝良文学》季刊的中国作家走彝良作品专号(2006年春之卷)、中国女子作品专号(2006年冬之卷),《赤水魂》文学双月刊的镇雄本土作品专号(2008年第6期)、云南诗歌专号(2010年第4期)等。 力 作 从小说来看,昭通小说创作长篇、中篇、短篇并进,数中篇小说成就最高,人才辈出,成绩斐然,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占据昭通文学领军地位。夏天敏的小说创作以荣获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好大一对羊》为分水岭,发端于短篇,成熟于中篇,冲刺于长篇,有深深的“乡村情结”和“好大情结”。首发在《当代》2001年第5期的《好大一对羊》先后荣获《当代》第二届文学拉力赛总冠军、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被国内多家刊物选刊、收入多种权威文学选本和翻译成英文韩文版向国外读者推介,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八集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好大一对羊》在国内和法国、美国、加拿大频频获奖,是最有影响的昭通中篇小说。其长篇小说《两个女人的古镇》2008年9月参加《起点中文网》主办的“全国30省作协主席小说巡展”获优秀奖,发表在《安徽文学.长篇小说》2009年春夏卷头条,2010年5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曾令云以昭通的地域为背景,出版了《龙卢演义》、《扎西会议》、《李家花园》、《天堂之门》等11部四百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描绘、观照、反映、剖析昭通的历史与现实,是出版长篇小说最多的昭通作家。潘灵著有长篇小说七部,长篇小说《翡暖翠寒》、《泥太阳》、《市信访局长》和中篇小说《爱到未来》、《天麻》分别被润视荣光和海润影视等机构购买版权。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获第六届云南省政府文学奖一等奖、入选 “阅读中国——建国以来长篇小说500部(数字)书目”的长篇小说《泥太阳》,用“泥”和“太阳”两个意象连起来来命名一个村名、一本书名,一看就很新鲜,调子就很明朗,充满了乡土气息和诗情画意;为了实现“寓教于乐”的艺术策略,丝丝入扣地设置了不少悬念来增强小说的可读性;娴熟地融进的当代悬疑小说和传统章回小说的技法,也为这部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增色不少。1998年作为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唯一因文学创作成绩突出特招入伍的新一代军旅作家,刘广雄的小说频频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连续剧,被誉为 “云南青年作家的代表人物”。其长篇小说《白领黑枪》、《太阳滴血》、《绿茵枭雄》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中篇小说《血罂粟》被改编成电影《缉毒警》播放,在观众中引起较大反响。刘建华出版有小说集《归去来兮》,其中篇小说《艰涩的口香糖》首发《边疆文学》2001年第5期,《小说选刊》2001年第6期选载并给予很高评价,荣获2001年度边疆文学奖。吕翼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土脉》被列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首发在大型文学期刊《大家》2009年第4期后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我认为其最成功之处是通过塑造中国农民N种典型形象,从而形象化地指明了中国农民N种出路。其获第五届云南省政府文学奖的《灵魂游荡村庄》和获第六届云南省政府文学奖的《割不断的苦藤》两本中短篇小说集在自己的中短篇小说中构建一个名叫“杨树村”的文学村庄。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美丽贫穷的村庄,这里既有弱势群体呐喊的撼人心魄,也有权力角逐的决不手软。其高明之处在于通过原生态呈现人物实际生活状态,把价值取向、道德评判隐含其中,留给读者去进行横看成林侧成峰的体会领悟。胡性能的小说集《在温暖中入眠》入选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2004年卷,由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推出 ,获第五届云南省政府文学奖二等奖;中篇小说《暗处》被收入《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十年精选.中篇小说卷》。傅泽刚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以“大副”为笔名创作雄浑厚重的“高原诗”在省内外产生一定影响,后沉寂16年,2007年复出以来则以本名“傅泽刚”发表富有昆明地标特色的“昆明系列小说”引起关注,四年来在《中国作家》、《十月》、《小说月报.原创版》等十六家全国核心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成为云南文坛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继2009年获中华魂全国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后,2010年又获中国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孙世祥英年病逝,其长篇小说《神史》由云南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后,在北京等地的高校中引起巨大反响,2006年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神史》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对《神史》的价值和意义作了肯定,《神史》获得北京当代汉语研究所2006年度“当代汉语贡献奖”。 刘轶2003年获首届《上海文学》文学新人大赛短篇小说奖,中短篇小说被《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小说月报》、《中外书摘》等著名选刊转载,出版有《我的青春密码》、《有多少青春可以重来》、《大话万历》、《克隆天下》、《我的香格里拉》五部长篇小说。叶听雨是云南乃至全国较有影响的70后网络作家之一,其长篇网络小说代表作《脸谱》首先在17k文学网签约连载后由长征出版社推出纸版,2009年6月荣获 “全国网络文学10年盘点”十佳优秀作品奖、人气作品百强奖。《脸谱》集文学性、娱乐性和可读性为一体,因对社会转型期官场生活和人性脸谱般的复杂性比较立体深刻的展现和揭示,使我们既看到了以朱自明为代表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真小人”,看到了以白武为代表的“既要当婊子,又要树牌坊”的“伪君子”,看到了以朱自明为代表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真君子”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各态人物。不管作为网络长篇小说还是纸质传统长篇来说,当之无愧应列入70后的优秀长篇小说行列。另外,龙志毅、蒋仲文、黄玲、张仲全、杨昭、黄代本、刘平勇、沈洋、徐兴正、周远清、朱镛、杨云彪、尹马、蔡发玉、付二、季风、吴运强、赵清俊、吴明标、李发强、刘符林、黄友军、李寿春、于守全、万国超、黄萍、严格、曾颢等人在小说方面已有所成就或显示了较好创作潜力。 从诗歌来看,昭通许多文学爱好者是由于爱好诗歌而喜爱文学的,昭通文学最早也是由于昭通诗歌而声名远播的,不少诗人诗作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雷平阳作为当下诗歌界倡导的“草根性和地域性写作”及“中间代”诗群代表性诗人之一,其诗歌绚丽雄奇,奔涌着生命力,在诗坛出类拔萃。他总能在那些粗砺而渺小的细节中,发现生命的欢乐和悲怆。他的诗歌创作有一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执着,被人称为“云南文学得奖专业户”。1986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诗歌大奖赛一等奖、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第三届“茅台杯”人民文学奖•优秀诗歌奖、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度诗人奖”、1986—2006年中国十大新锐诗人奖、首届中国西部散文奖单篇散文诗奖、第六届云南省政府文学奖一等奖、首届“边疆文学·昊龙年度文学大奖” 年度大奖等。其诗集《云南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授奖辞认为:“诗人怀着一颗大爱之心,在云南的大地上穿行,在父老乡亲的生命历程中感悟,在现实的土地和历史的星空中往返,打造出一片神奇、凝重、深邃的诗的天空,流贯其中的精神则超越了地域限制,而具有普通人性的价值”。樊忠慰作为网络评选“最受读者欢迎的五位中国当代诗人”之一,有人称他为“中国诗坛上有着卓越才能的天才诗人”、“中国诗坛的梵•高”。自1991年8月在《诗刊》发表处女作《短诗五首》以来,《诗刊》基本每年都要发表他的诗歌,至今在《诗刊》发表诗歌97首,居云南之最。2001年樊忠慰的诗集《绿太阳》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引起的反响出人意料,有评论认为它是“中国近年来诗歌创作的顶峰之作”,后荣获第四届云南省政府文学奖二等奖,2004年10月樊忠慰获第七届王中文化奖。樊忠慰写诗是因为生活中缺乏诗意,也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爱情梦想,他的诗歌是其天真淳朴心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许多诗句如同梦呓,极富人生哲理,特别是其诗歌鲜活的口语、灵动的意象、泣血的咏叹很难进行深度破译和贴切解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人回味无穷。麦芒的一行诗《雾》:“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原载于1979年10月号《诗刊》,是第一首在《诗刊》上发表的昭通诗歌,不久在《作品》等刊物引起艺术争论,1995年1月因被湖南美术出版社暨宁乡新华彩色印刷厂侵权确认为“世界上内容最短的版权诉讼案”从而创“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并一次性获赔1000元,创造了迄今中国文稿每个汉字111元“稿酬”的最高纪录。这首微型诗及其各种评论文章迄今已频频出现在《羊城晚报》、《读者文摘》、《报刊文摘》和《新诗三百首》、《中国当代绝妙微型小诗赏析》、《中国微型诗精品大观》等全国上百家报刊杂志和诗歌选本中。作为 “中国微型诗群”的代表诗人之一,麦芒的另一贡献就是对现代四行体诗的探索与实践,2000年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的《麦芒四行体诗二百首》是我国第一本以“四行体诗”命名的诗歌专集。陈衍强的口语诗平白如话,善于调侃,诙谐幽默,喜欢用真人真事入诗,善于描写老百姓辛酸又充满温情的生活,让诗歌产生“含泪的微笑”式快感是其诗歌的独有魅力,是“欧.亨利手法”在诗歌中的娴熟运用。多首诗作入选《1991全国诗歌报刊集萃》、《中国九十年代诗歌精选》、《2005年中国诗歌精选》、《2008-2009中国诗歌双年巡礼》、《界限:中国网络诗歌运动十年精选》、《中国网络诗歌前沿佳作评赏》等重要诗歌选本。2006年诗集《英雄美人》获第五届云南省政府文学奖诗歌类一等奖。2007年陈衍强被卷入诗歌“梨花体”创始人纷争以至在网络上被炒得沸沸扬扬,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出后随着对“羊羔体”的非议, “梨花体. 烟枪体.羊羔体”又在网络上风靡一时,2011年获云南省首届《百家》文学奖。夏吟是云南女诗人代表之一,1999年获“诗神杯”全国诗歌大赛校园诗特别奖第一名,2006年获“沈园杯”全国青年爱情诗歌大赛奖,作品被收入《中国诗歌选》、《中国校园诗歌选》、《中国最佳诗歌》、《中国网络诗选》等多种选本。她的诗歌写得五光十色瑰丽奇崛,出版有诗集《冰雪魂灵》和散文诗集《感动的天空》。云南民族大学黄玲教授在《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云南当代女性文学综论》一书以《夏吟诗歌——高原天空下的放歌》为题对其诗歌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夏吟的诗体现出一种两极趋向,当她置身高原天空下时,她的性别特色退居诗后,以一种大气的眼光和视角去感知故乡的荒凉、厚重、博大。当她退守个人心灵之角时,女性的温婉情怀又以不可抵挡的力量渗透到诗行,爱情、亲情、友情在她诗中闪烁着感动的光泽。高原特色和女性特色像斑驳的光洒在她的诗里,交相辉映”。贾薇是全国新生代著名女诗人, “女性诗歌写作”的代表之一,其诗歌作品被选入《中国百年华人诗歌选集》、《中间代诗全集》等国内外多种重要诗歌选本。2011年1月出版的诗集精选《侧身的贾薇》很另类,用“侧、身、的、贾、薇”这几个字来分类。“侧”收录开阔、大气的作品,“身”收录与身体、情欲有关的作品,“的”收录感触、思辨类作品,“贾”收录与熟人、朋友等相关的诗歌,“薇”收录为曾经及现在最亲近的人所写的诗歌。尹马的诗歌先锋意识强,富有钢性,讲究力度和硬度。诗集《尹马诗选》中的诗如崇山峻岭,奇险奇峻,也不失良醇甘露之清洌,小桥流水之顺畅,把抒情蕴含在叙述的诗歌中,在浪漫的思绪里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故有论者认为尹马是一个“乡村浪漫主义诗人”。有作品收入《70后诗歌档案》、《中国诗歌年鉴》、《中国诗歌白皮书》等重要诗歌选本。另外,田勇、李骞、阮殿文、成忠义、铁发平、夏文成、沈沉、尹默、付二、杨莉、陈卓、艾焱、李果、温刚、杨华、陈永明、杨世权、许剑、朱江、陈正强、陈正坤、邓荣、贺燕、陈洪、常桃柱、邱岽秦等人在诗歌创作上也令人刮目相看或显示了较好创作潜力。 从散文来看,作者众多,昭通作家中不少人把写散文作为主攻小说的前奏,在省内外有影响者不多。雷平阳的散文习惯以一种风尘仆仆的行旅风格,测量大地的胸怀和灵魂的重量,具有独秀于林的风格特征,被推为青年“新散文”代表作家之一。其系列散文《我的身体在旅行》分两部分发表于《人民文学》和《山花》,其中发表于《人民文学》部分由《散文选刊》选载,入选2000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出版有散文集《风中的群山》、《我的云南血统》、《像袋鼠一样奔跑》、《云南黄昏的秩序》、《画卷》,散文集《云南黄昏的秩序》获第二届昆明市 “茶花奖”金奖和第五届云南省政府文学奖二等奖。淡墨的诗散文在散文的形式和特质上加入了诗的元素后包孕着诗意的散文,但比诗的容量大,比散文的意境深远,从而更具诗情画意的特质,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取材点多面广,自然、土地、景色、校园、人物、情感、人生、故乡皆可入文,真正做到了在诗散文的创作上文体意识自觉化、题材把握多样化、艺术手法成熟化、文体文本实证化,从而逐渐为专家和读者认可和喜爱,2008年10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淡墨散文精品选》因为中国提供了第一个诗散文的文体文本荣获首届中国西部散文奖。刘建华发表在《边疆文学》2003年第11期、2005年第1期和2006年第3期的《香格里拉叹息》是一组异常厚重的长篇散文, 荣获2005年度边疆文学奖,2007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香格里拉——远古的呼唤》。阮殿文、刘平勇、黄代本的乡土散文以其浓郁的“乡土气”与“文化气”受到关注,杨琼的休闲散文则是因为以情感人的魅力与说我世界的精彩受到青睐。在散文方面比较活跃的还有龙志毅、夏吟、徐洪刚、吕翼、周翔、刘邦坤、朱镛、王昭荣、杨恩智、龙美光、陈剑宁、曹阜金、宋兴菊、陈其义、杜福全、王孝林、唐健、蒋显荣、刘作芳、曾焱、陈正彪、张英、余毅、万吉星、毛利辉、岳山等人。 从报告文学来看,多属客串者,有可圈可点之处。曾令云的《一桥飞架南北乌蒙天堑变通途》2001年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全国报告文学大赛一等奖,《延续生命的求索》2004年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全国报告文学大赛特等奖,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天堑飞虹》、《报告文学集萃——无边春潮滚滚来》。刘建忠的《北方大兵南方妹》2000年获全国武警文艺二等奖。刘广雄在《中国作家.纪实版》2010年第5期全文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维和英雄》,记录了我国派出维和警察参与国际维和行动10年间发生的感人故事,突出反映了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8位维和英雄特别是云南边防总队的3位英烈的先进事迹,以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生动感人的文字,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公安边防警察敢于担当、勇于献身的精神,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2011年2月获云南省首届《百家》文学奖二等奖。 从戏剧来看,1980年代在昭通风行一时,1990年代后由盛转衰,2000年后有断代危险。虽然创作者较少,成绩却不菲。 蒋仲文的剧本《书像》获全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电视剧制作中心电视剧创作二等奖,并被拍摄成两集电视剧在中央台黄金时段播出。话剧《墙倒·补天》获第四届云南省政府文学奖,戏剧小品剧本《最后的公厕》在全国戏剧小品征文中荣获二等奖。廖天云的《内昆情结》获中国曹禺戏剧小戏小品创作奖,《让位》获全国曹禺戏剧“郑成功杯”小戏小品大赛剧本二等奖、优秀编剧奖和观众最喜欢作品奖,《风水宝地》获第三届云南省政府文学奖二等奖和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剧本奖,《绿殇》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剧本奖,话剧小品《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获第六届云南省政府文学奖二等奖。另外,曾令云、尹嘉兴、朱君和、刘运祜、熊奎龙、敖显道、唐先明、沈力等人也在戏剧创作上取得一定成绩。 从评论来看,昭通的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相得益彰,是昭通作家群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但客串者多,专攻者少,以昭通师专为大本营,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宋家宏自1990年代以来开始从事云南文学的研究,提出了“二十世纪云南文学”的命题,构建了“云南当代文学两个传统三次浪潮四代作家”的理论体系,对“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的整体把握和重点作家分析多有精辟的独到论述。研究张爱玲的学术专著《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世界》2000年10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先后三次重印发行20000册,以其独特的批评视角与范例获第四届云南省政府文学奖一等奖,在 “张学”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2004年在云南昭通作家创作研讨会上宋家宏的发言引起了全国著名作家们的关注,贾平凹在听了发言后说,“从创作方面看,与昭通作家群相比较,商洛作家群缺乏一两个很好的评论家,一个作家群的成长需要有好的真正建设性的意见。昭通作家群之所以不断在成长和进步之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像宋家宏这样的文学评论家”。2011年1月发表在《文艺报》上的《丧失批判精神也就丧失了文学理想》一文,集中阐明了他作为一名个性鲜明的文学批评家的批评立场。李骞出版有《作家的艺术世界》、《诗歌的结构美学》等多本评论集,其文学评论集《现象与文本》2005年获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理论评论集奖, 2006年获第六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优秀成果奖。该书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透彻地分析了云南文坛50年来的发展变化,总结了云南当代文学的成就和不足,是作者十多年来研究云南当代文学的70余篇论文中遴选出来组成的全面解读云南当代文学的第一本论著,出版后在云南文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黄玲1997年12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乔评传》是彝族文学和云南当代文学的第一本作家评传,曾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三届云南省政府文学奖。其《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云南当代女性文学综论》展开对云南半个多世纪以来多种民族、四代女作家建国以来的创作历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汇聚了云南女作家的精神历程和艺术追求,填补了云南女性文学研究的空白,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意义的著作。2008年获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理论评论集奖,2009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理论批评奖。2008年10月,刘廉昌出版的《走进昭通文学——昭通文学创作研究》在对30多名昭通本土老中青作家作品研究和赏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昭通作家创作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创作风格的论述,对昭通文学创作进行了总体透视,是第一本见证解读在中国文坛颇有影响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的文学评论专著。当前比较活跃的还有杨昭、张绍九、赵升奎、任继敏、牟泽雄、艾自由、尹宗义、赖应琴、汪舒、张永刚、陈永华、杨梦媛、碎金、夏永旭等人。 激 励 由于昭通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文学创作,2005年提出了要打好“红色牌、绿色牌、作家牌”的明确思路。本届市党政领导以博大的政治远见、宽阔的文化心志、真情的关爱给予“昭通作家群”以保护和支持,把“文化要繁荣”摆在同“经济要发展”的相同地位,将扶持壮大昭通作家群纳入《昭通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重点打造。昭通文联和作协始终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要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满足正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来,和昭通文体局、昭通师专、云南省作协等单位联合编辑出版了《荒原——昭通新诗选》、《昭通地区剧本选》、《昭通女作者文集》、《昭通当代诗选》、《昭通当代小说选》等书籍,办读书班、学习班、搞笔会一直是多年来始终坚持的培养文学作者的一些好办法。为进一步激励昭通作家多出精品力作,至2011年2月已连续组织颁发了四届昭通市政府文学奖、三届昭通市年度文学创作奖和一次昭通文学广播传媒年度奖。2009年与昭通人民广播电台合作联合创办了广播节目《朱提书苑》,专门播讲昭通作家作品,为进一步推广昭通文学做了有益的尝试。昭通市文联还连续两年与《昭通日报.鹤都晚刊》联合开办了文学专版,全年用50个版面连载昭通作家的小说作品,为昭通文学作者开创了一个新的平台。这些文学活动的有序正常开展,对于培养作者写作兴趣,提升作者创作水平,加强作者经验交流,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以文学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宣传昭通,极大地鼓舞了作家们的创作热情。昭通作家群“双枪并举”,创作评论相得益彰,佳作频现,大奖不断,中年作家逐步走向成熟,新生力量此起彼伏,互相间的你追我赶成为这个群体真正的推动力量。分布在全市各行各业的一大批作家作者或已小有成就或有较大创作潜力,昭通文学正在繁荣中步入辉煌。 影 响 1998年《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昭通地区文学现象,称在一个贫困地区有这么多的青年以文学的形式反映改革现实和时代变化,是一种绝不同于流行趋势的令人兴奋的新气象。随后著名文学刊物《大家》杂志1999年第3期在“文学调查”栏目发表了雷平阳的《群峰之上的夏天--云南昭通文学现象调查》一文,首次提出“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的概念,开始在文学界引起反响。随后我国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品牌传媒《羊城晚报》首次将“昭通作家群”作为一个名词解释推出后,网易、金羊网等知名网站纷纷转载,成为中国文坛认可的一个新名词。在2002年10月13日至21日分别在昭通和昆明两地举行的“昭通文学现象及作家群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存葆发来的贺信中给予了昭通作家们名符其实的肯定:“用热血和苦难谱写的历史,往往更能震古烁今,昭通的山水蕴藏着丰厚的文学矿藏,昭通作家的作品不仅在云南文坛,也在全国文坛引起关注。他们用赤子之心拥抱时代,拥抱生活,把脉管里真实的血蒸发奉献给读者,用自己的作品捍卫和守护着文学的品格和自尊。”黄尧始终关注和关心着“昭通作家群”的成长,他认为“昭通文学现象”的形成,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但它是与昭通雄浑深厚、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熏染,与一批又一批的昭通作家们顽强拼搏、相互勉励、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与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昭通文学现象就是在一个地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现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种“文学表述方式”。由于2002年10月下旬至12月《云南日报》以《昭通文学现象及作家群研讨会举行》、《共铸明天的辉煌——昭通文学现象及作家群研讨会侧记》为题进行系列报道,《人民日报》以《“我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昭通文学现象及作家群研讨会侧记》为题、《瞭望》杂志以《文坛崛起昭通作家群》为题、《民族文学》杂志以《“昭通文学现象及作家群研讨论会”在昭通、昆明两地举行》为题纷纷予以宣传报道,很快“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两个词就走出云南风靡中国文坛,并在不同场合被各界人士津津有味地谈论。200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昭通隆重召开的“云南省昭通作家创作研讨会”上,众多全国著名作家高度评价了云南省、昭通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昭通作家群”的关爱扶持和充分尊重文学艺术规律的博大胸怀与远见卓识,充分肯定了昭通作家态度严肃、执著追求、持之以恒的文学精神以及昭通文学创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在讲话中全面回顾了解放以来云南省文艺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认真分析了昭通文学现象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特点,高度赞扬“昭通文学是云南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昭通作家群是云南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同时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去,把云南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的火热生活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创作出更多内容健康、具有艺术魅力、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中国作协驻会副主席陈建功强调,昭通作家以更多的笔墨,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普遍平凡的小人物,关注农民,关注他们艰难的生存和生活的苦闷,呼唤为弱势的生命创造更为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这种人文精神的张扬,形成了昭通作家作品最为宝贵的人文品格。中国作协副主席、天津市作协主席蒋子龙在发言中认为,对今后的昭通作家群,我是充满信心的。我觉得昭通作家群是大有希望的。他们起点很高,已经成群。成群就好办,山峰连绵,群峰起伏,才会出高峰,出主峰。而且形成后互相帮衬,互相比较,互相影响,这对繁荣创作有非常大的帮助。中国作协副主席、山西省作协主席张平在发言中感概,昭通给我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我没有想到昭通会有这样一个作家群,有这样优秀的一批作家和诗人,我觉得昭通正处于历史巨大变迁的时期,这个地方孕育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个地方肯定会走出一批伟大的艺术、文学大家,会产生一批优秀的作品,因为昭通作家群关注民生,关注现实,他们对老百姓的感情很深。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白描指出,昭通作家群已经表现出的与当下很多作家迥然有别的切入生活的视角,艺术追求倾向和文本上的特征,显示了现实主义,必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全国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发言中说,来昭通以后,感到昭通文学气氛特别浓厚,这种情形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没有见过。严格讲,作家不是靠培养出来的,关键是社会给他以宽容,给他提供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昭通出现这样一个群体、这样一批人,很不容易。昭通作家群的出现,至少在云南文学上是一件幸事。全国著名军旅老作家白桦在发言中认为,昭通作家群的出现很让人兴奋,昭通作家非常幸运,因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昭通市委、政府的高度的关注和关爱,这对于一个作家群来说至关重要。我感到昭通作家群在互相温暖、互相照耀,这样近距离的影响最直接、也最有效。我希望昭通作家朋友们能更加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鼓舞,相亲而不相轻,既是文友、笔友也是挚友。我看了一些你们的作品,我相信你们能出杰作,能出大家。理由正如昭通诗人雷平阳在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这首诗名叫《亲人》。诗人在诗中写道: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它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在2006年11月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所作的《作协工作报告》中,在对五年来我国文学事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回顾总结时,对近年来在全国文坛崛起的“昭通作家群”和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国有四个被中国作协认定的创作群体,昭通作家群是唯一一个以市级地名命名的作家群。2010年10月在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召开的文学艺术创作座谈会上,张胜友、张笑天、周梅森、何申、庞天舒等全国知名作家认为,昭通文学现象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现象,在昭通作家的作品中,饱含着对文学纯洁性和神圣性的向往和维护,同时这种现象也展示了一种成功的充满活力的文学生产方式,有数以千计的文学爱好者以文字激活心灵,在文学潮起潮落的20多年时间里,拒绝时尚化的诱惑,坚持挖掘本土文化的积淀,坚持为现实为人民歌咏吟唱,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另外云南省著名文学评论家晓雪、冉隆中、张永权、郑千山等也对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积极推介评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期 望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昭通作家群关键要正确处理好“腿长”和“腿短”的问题。“腿长”表现在昭通市委、市政府昭通着力打造并决定把昭通作家群作为一面旗帜树起来,昭通作家群已有了一个宽松良好的创作环境,夏天敏、雷平阳、樊忠慰等昭通作家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腿短”表现在不少昭通作家多凭激情和毅力写作、知识面还不够广、视野还不够开阔、创作气度还不够大、体验生活还不够深入、读书与思考还不够深入、还没有解决好关注苦难现实抒写五彩人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建立宏大叙事展现昭通文化底蕴的问题、还没有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家、还没有在全国算得上影响深远的长篇小说等问题。尽管文学评奖从世界性的诺贝尔文学奖到国内全国性文学奖再到地方性文学奖都存在不少问题,大家都希望各级文学奖能进一步健全完善评奖办法和评奖机制,高举纯粹的文学精神真正权威起来,但它毕竟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杆。对昭通作家群来说,从全国性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六大国家最高级别文学大奖来看,茅盾文学奖和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至少还要通过很长一个时期的奋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冲击力颇大,而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则还能继续高歌猛进。 未 来 铸就一批经典文学,成就一批文学大家,是昭通文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昭通作家的努力方向。在昭通作家群撑起云南文学创作半壁江山的欢呼声中,大家最关心的是昭通作家群究竟还能走多远,昭通文学现象能否再创辉煌?众所周知,文学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不是写出一部好作品就功成名就了,而是要看以后还能不能源源不断地为读者奉献优秀作品。我们相信,在中国文坛的顶级水平的作家中,不久的将来会有多个昭通作家的身影,这是昭通作家们和所有关心支持昭通作家群的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愿。对于昭通作家群,光荣属于过去,未来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