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浅议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康尔琴 参加讨论

    古籍是中华民族丰厚文化积淀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繁衍、生存、进化的真实写照。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留下了近10万种古籍,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近年来,一些图书馆纷纷以馆藏卡片目录为基础,建立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由于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规范,建成的数据库很多,但真正成为网上资源的却屈指可数。即便能上网,也只是部分中国古籍。因此,建立统一的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已迫在眉睫。本文试就建立统一的中国古籍书数据库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并提出几点相应的措施。
    一 有利条件
    1.1 领导机构
    1975年10月,重病在身的周恩来总理发出了“要尽快把全国善本书目编出来”的指示,但由于十年浩劫,此项工作搁置未动。1977年春天,这项工作重新被安排上议事日程。1978年4月,在南京正式召开了全国古籍善本总目编辑工作大会,向全国图书馆界部署了这项工作。1993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邀集一些专家学者,立项编制《中国古籍总目》,同时该小组决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使这一项目有了领导机构。
    1.2 理论基础
    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关于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的理论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如李致忠先生的《再论建立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一文,从“统一分类法、著录标准、机读格式、软件、中文字库”等五方面阐述了建库思想;沈乃文先生《中国应建立自己的古籍书目数据库》一文,详尽论述了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十大优点,建库的十条有利条件和六大障碍;刘刚的《浅谈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的若干问题》、秦淑贞的《论古籍书目数据库规范化》等文章,都从理论上论证了建立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的策略及途径,为建立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提供了理论基础。
    1.3 实践经验
    198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邀请北大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湖北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参加RLG-CHRG(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中文善本书国际联合目录》项目),至1995年底,五大馆已有近20名编目员参与了该项目的建库工作,辽宁省图书馆已编1110种(到目前为止辽宁省图书馆已编1700种),占数据库14%,其他馆300-600种不等,每个编目员已有编制100种以上书的实际经验,基本熟悉了机读格式的要求。而且,这五馆涉及图书馆界的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跨越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另外,中方人员还参与了RLG-CHRG的编目规则
    修订、确定和试点工作。可以说,此项工作使中国各系统、各地区的具代表性的图书馆有了编制机读目录的实践经验,有了一批懂得机读编目格式的新一代编目员,为创建自己的书目数据库做了必要准备。
    20世纪90年代初,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率先将一部分古籍目录(大约4000多条款目)输入计算机并可以检索,这项工作虽带有实验性质,但这是计算机运用于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开始。随后的几年中,一些图书馆陆续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南京、辽宁、浙江等图书馆分别建立了中文古籍书目数据库,其中,以南京图书馆建成的《馆藏古籍书目(草目)数据库》数据量为最大,有14.5万条数据,可以方便快捷地从书名、著者、分类、索书号等途径去了解南京图书馆的古籍藏书。辽宁省图书馆的《普通古籍数据库》,共有3万余条数据,目前,该馆正在筹建《辽宁省图书馆中文善本书目数据库》,现已录入部分数据;上海图书馆的中国古籍善本查阅系统也已启动,计划用5—10年时间将馆藏善本全部录入光盘,以图像形式录入,保留古籍原貌。边制做边开放,逐步实现善本古籍的全文数字化。目前已有20余种善本进入了国际互联网,此项技术在国际上已属先进水平;全国最大的古籍收藏单位国家图书馆在古籍书目数据库方面也作了更深入的探索,他们尝试规范了著者,分类标引,数据格式,建立了《普通古籍书目数据库》、《善本书目数据库》等,并实现了网上查询。如此种种,都为建立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积累了实践经验。
    1.4《古籍著录规则》的颁布,《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的出版,为《5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必备条件
    1987年1月,国家颁布了《GB3792.7)87古籍著录规则》,使古籍编目从著录项目的设置、排列顺序和著录用标识符号三个方面直接与《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原则接轨,为中国古籍进入中外文献书目信息交流体系创造了条件。1994年修订后的标准,基本与CNMARC格式相衔接,体现了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方法来加工传统文献的要求。
    1996年,我国文化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中国机读目录格式》即CNMARC。该格式在数据规范方面为书目数据库的建立和处理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但在CNMARC格式中,有关古籍文献著录方面的内容相对欠缺,为此,2001年,古籍机读目录格式编写协调小组出版了《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为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三 不利因素
     
    2.1 没有统一的组织规划,各自为政,盲目建库
    要建立全国性古籍书目数据库,没有统一的组织规划是不行的。据调查表明,我国收藏的古籍中有60%以上藏在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其余分藏在各高校、科研单位及小型公共图书馆内。藏书的相对集中本应为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便利条件,但事实上,由于某些图书馆对建立统一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认识不足,再加上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无整体规划的状态,致使建成的数据库不能融合,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2 古籍编目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要求古籍编目人员不但要具有一定的目录学、版本学、文献学以及古代汉语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但目前的现状是:年龄大的编目员往往是传统型的,目录学、文献学等功底较深,对计算机却比较陌生;年龄小的编目员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但对古籍知识却知之甚少。这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
    2.3 没有统一完善的古籍分类法
    对于古籍分类问题,国家历来没有作出过统一规定,图书馆界同仁的意见也没有达成一致。从全国范围看,类分古籍所采用的分类法五花八门,有使用《中图法》、《科图法》的,还有使用《人大法》、《四库法》的,就是同样都使用《四库法》,各自所设立的分类表也不完全相同。甚至在同一馆中,还采用了不同的分类法对古籍进行分类。如北京图书馆,对古籍的分类就使用了不少于4种的分类法。在线装书中,善本书使用《四库法》,除善本以外的线装书,则使用了《中文普通线装书分类表》,即15大类分类法;在平精装书中,1974年以前使用刘国钧先生的《中国图书分类法》,1975年以后至今,使用《中图法》。古籍分类的不统一,给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和利用带来了困难。
    2.4 没有专供古籍使用的主题词表
    CNMARC要求对文献进行主题标引。要进行主题标引,就必须有可依据的主题词表。由于古籍有许多不同于现代文献的特征,现有的《汉语主题词表》无法满足揭示古籍内容的要求,而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又尚属一片空白。因此,导致古籍主题标引工作无法实施,即使已进行的主题标引,也是属于自由标引的性质。例如,在海外,美国《RLG中文善本书国际联合目录项目编目规则》明确规定:根据书中内容,从“Library of Congress Subject Heading”(国会图书馆主题词表)中选择适当主题著录。由于不是专门的古籍主题词表,某些古籍的主题词无法准确地从中提取,影响了读者检索时的查准率和查全率。
    四 建议
    综上所述,建立统一的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是可行的,但困难也是存在的。面对困难我们不能坐等观看,应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在实践中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的道路。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建立强有力的权威性的组织领导机构
    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全国性的浩大工程,要完成此重任,不但要有图书馆界同仁的精诚团结、步调一致,还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强大的技术力量为保障,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软硬件的支持等等。因此,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威性的组织领导机构是不行的。笔者认为应以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为主要领导机构,同时吸纳公共、科研、高校三大系统的主要图书馆馆长为成员,以利于组织协调、经费资助等项工作的实施。
    3.2 加强古籍编目队伍建设
    人才的培养是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没有一支过得硬的古籍编目队伍,书目数据库建设的规范化就无从谈起。因此,要针对编目人员的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如适时地举办一些目录学、版本学、CNMARC格式著录、计算机等方面的短期培训班;派业务骨干去高等院校进行正规系统的进修;组织编目人员到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较有经验的馆去参观学习;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提高编目员的业务水平。另外,在工作中,要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新老搭配,以老带新,以新携老,使他们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为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贡献各自的力量。
    3.3 以“四库法”为基础,编制适合中国古籍的古籍分类法
    《四库法》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之大成,有较完善的分类体系,适应了古代图书及科学发展的形势,在学术研究方面可以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一般历史研究者都熟悉《四库法》,是他们研究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和古籍发展的重要手段。另外就全国类分古籍的情况看,使用《四库法》的较多。但使用《四库法》,近代出现的一些科技、语法等方面的书就无法入类。因此,笔者认为应以《四库法》为基础,并对其类目进行适当调整、增补,编制出新的完善的古籍分类法。对此,辽宁省图书馆已经有了一些实践经验。该馆在编制《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时,就采用了韩锡铎先生以《四库法》为基础,编制的《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分类表》。该分类表把丛书单独列类,在某些类下增设了些属,如在经部小学类增语法、对译、文牍三个属,在史部编年类设通论之属等。实践证明,该分类表是对古籍分类的一个成功的尝试。
    3.4 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逐步实施古籍的主题标引
    主题检索是古籍读者重要的检索途径。但是,要编制一个专供古籍使用的主题词表,在短期内实在难以完成。因此,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我们应借鉴《汉语主题词表》和《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编制的先进经验,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开发研制适合古籍的主题词表,另一方面,在当前没有专门的古籍主题词表的情况下,可以先采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作为古籍主题词标引的统一依据。《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是一部大型综合性的信息文献标引工具,是中国最新的主题标引工具,有国家标准的同等效力。而且,大量的平精装古籍的主题标引在这方面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古籍书目数据库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无数图书馆人的不懈努力。图书馆古籍编目界应该打破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的围墙,在统一分类法、统一著录标准、统一机读格式、统一字库的前提下,携手并肩,通力合作,共同来创建统一的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
    [参考文献]
    [1]沈乃文·中国应建立自己的古籍书目数据库[J]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5,(2).
    [2]李致忠·再论建立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J]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5,(3)4).
    [3]刘刚·浅谈古籍书目数据库的若干问题[J]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1).
    [4]杨东辉·关于中国参与RLG-CHRG工作的调查报告—兼谈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J]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6,(2).
    [5]秦淑贞·论古籍书目数据库规范化[J]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1).
    [6]赵明·关于图书馆古籍管理现代化的思考[J] ·图书馆学刊,2000,(1).
    [7]李国新·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
    [作者简介] 康尔琴(1961—),女,馆员,现工作于辽宁省图书馆特藏部。辽宁 沈阳 110015
    原载:《图书馆界》2003年6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