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国家图书馆16000余号敦煌遗书将陆续公之天下:通过拍照方式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首批30册已经于公众见面,全部150册预计将在明年出版完毕。 据出版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负责人介绍,此次出版的敦煌遗书使用的胶片比普通胶片清晰3倍,都是将文献原件处理后重新拍照,并通过电脑进行色彩调整。经过精心处理的敦煌遗书虽然大多按比例缩小了一半,但印刷清楚,连原纸上的一些细小痕迹也予以保留。 国图藏敦煌遗书16000余号,约占世界敦煌遗书总量的三分之一,总长度占世界第一。《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于2004年立项,该书由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任主编,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任出版委员会主任。成书为大8开,上下两栏,牙黄色轻型纸单色或彩色精印,每册约400-500页(包括图录、条记目录、索引等)。 敦煌遗书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文字价值。敦煌藏经洞经发现百年来,世界各国学者对以敦煌遗书为主要代表的敦煌文物进行系统研究,开创了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敦煌学。陈寅恪先生曾经著文指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学术之新潮流,而敦煌学就是“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产生以来,在中国中古史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历史、文学、语言、文字、社会、宗教、音韵、美术、舞蹈等诸多方面取得众多成就。 由于敦煌遗书散藏于世界各地,一般人很难见到,很多学者的敦煌学研究大抵根据其他学者的录文进行。敦煌遗书大部分为写本,写本因其固有的性质,在文字书写与文本内容方面往往各有特点。例如所写文字多古体字,俗字,异体字,假借字乃至方音字等等,在文本内容上也极易出现传抄的讹误,乃至形成异本。加之敦煌遗书横亘年代长,涉及地域广,抄写者身份复杂,水平不一,使得上述情况更为严重。因此录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制约了研究者研究成果的水平。 国图曾经于20世纪50年代及70年代末两度将敦煌遗书的“劫余录部分”摄制成缩微胶卷,50年代的赠送印度,70年代的则与法国国家图书馆进行馆际交换。为了让更多的公众进一步了解敦煌遗书这份民族的瑰宝,推动敦煌学的进一步发展,国图决定将敦煌遗书全部重新拍摄,统一编号,全部公开。 新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敦煌遗书出版中存在的图片错乱,张冠李戴、文字错漏等问题。新书还收入了修复敦煌卷子时揭裱的古代裱补约,不少裱补纸均为抄写文献,其中有些文献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从总体看,此次出版的编号是连续的。目前出版的前30册属于“劫余录部分”。 据国图方面介绍,本套图书采用轻型纸,为减轻研究者及收藏单位的负担,定价也压在千元以下(990元/册),相当于此前同类书的60%,取消书套,既便于使用,也降低了成本。前期制作时在拍照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不但全部重拍,并全部彩用电脑分色,因此层次感强,细微之处都拍得很清晰。 原载:《光明日报》2006年7月5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