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千唐志斋是我国著名的唐代墓志铭集藏地,原为辛亥革命老人、爱国民主人士张钫(字伯英)先生20世纪30年代初所营建,斋室位于张钫故居(张公馆)后花园西隅。花园名蛰庐,康有为所题,建筑为砖石结构天井窑院,一长廊三天井十五室,独立院落,三进相连,内外墙壁间镶嵌历代墓志铭及名人书画石刻1419件,其中唐人志石多达1191件。门额为章太炎篆书,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千唐志斋名为原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字宏先)先生所起。 千唐志斋的珍贵藏品是一部石刻唐书,一部最原始的唐人档案,一部波澜壮阔的唐人生活画卷,一部绚丽多姿的唐代书法演变史,她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1996年12月,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千唐志斋藏志》两巨册,为原拓图版,诚为学界大事,为唐史研究者所重,该书前言概述千唐志斋甚详。1989年再版,周绍良先生特补重印后记。《全唐文补遗》前几辑收录了千唐志斋旧藏唐志的录文,但因体例所限,散置其中,未成专辑。二十多年来,以千唐志斋藏志内容为研究资料的论文著作层出不穷,相当一批学者蹊径独辟,成果丰硕,由此推动了唐史研究的进展,可喜可贺。 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发源之地,洛阳乃九朝古都,元魏隋唐墓葬极多,北邙上下,时有墓志出土。清末迄今,累计逾万,仅20世纪80年代以来,估计有三四千方之多。收藏者主要有千唐志斋六百馀方、洛阳文物二队四百馀方、洛阳师范学院三百馀方、洛阳宋氏、刘氏、王氏等五百馀方,其他散存于市县文物单位,流散外地者几近千方。这些墓志已编辑出版的有《洛阳新获墓志》、《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等。而千唐志斋新收墓志资料至今尚未公之于众,一直为唐史研究者所期待。 这批新收墓志大多出于洛北邙山、洛南万安山、龙门西山及偃师、关林等地,其价值弥足珍贵,如万安山出土的李、卢、姚、范官僚家族墓志,龙门张沟一带出土的多与皇亲国戚有关联的人物墓志等,其中人物事件或见诸史册,或补缺拾遗,皆可印证唐史之一斑。 千唐志斋新藏墓志的征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孟津乡间散存墓志不少,大都闲置农家庭院之中。为使这些文物收归国家,不致损毁流失,千唐志斋旋委托当地热心人士代为寻访征集。几年之间,征得二百馀方,之后寻访范围逐渐扩大,每年都有收获,大都得之于北邙上下,伊洛之间。十馀年来,我们栉风沐雨,奔波劳顿,千方百计寻访收购散置于民间的这些墓志,充实馆藏,共征得唐及历代墓志六百馀方,使千唐志斋馆藏墓志达到两千方之多。 寻访征集之艰难困窘,皆有记录,而每征得一方志石之欢欣则非亲历者所能体会。所幸征集活动得到了时任河南省长、省委书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关注和支持,洛阳市及新安县政府每年给予财政补贴,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征集活动并立项拨付专项经费,使墓志征集工作收获巨大,俾国家文物得以珍藏,免有流失之虞,千唐志斋也藉此得以充实发展。 在寻购唐代墓志的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批北魏、北周、隋代以及北宋以降的墓志,内容珍贵,也尽量予以收藏。如在洛阳古玩市场陆续访得弘农华阴杨氏墓志近四十方,年代大多在周隋之间,人物多见于史籍。而收集于万安山的北宋苏氏墓志之人物事件,皆在宋史中有所记载,尤为珍贵的还有范仲淹夫人张氏墓志等。本辑一并将这些墓志附录刊出,以飨读者。 千唐志斋新征集的墓志多为近年所出,品相完好,字迹清新,易于辨识,有别于张钫先生民国所得之志石,因出土年代不同,且有的曾移作民用,石面漫漶,字迹残失较多。在我们征集过程中每有新获,皆予以编号录文。这项工作进展一直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为使这些珍贵资料早日面世,为研究所用,我们特邀原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马驰教授等对这批墓志重新进行了录文标点(其中马驰教授校点290篇,超过一半,为功甚巨),以《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为名付梓,相信于唐史研究,不啻一件幸事,于我们则是心愿既成,欣慰有加。 原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6年第8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