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校勘整理,殊非易易。确定体例,诸本对勘之外,考证史事,补遗正讹尤为难事,请以西晋灭吴事证之。 西晋灭吴历程,古书记载纷繁,矛盾互见。诸书之中,尤以《晋书》所载最详,然矛盾亦最多。为便于讨论,姑不惮烦猥,抄录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武帝纪》太康元年正月至五月之文字如下: 太康元年(即咸宁六年)春正月己丑(正月初一)朔,五色气冠日。癸丑(正月二十五日),王浑克吴寻阳、赖乡诸城,获吴武威将军周兴。 二月戊午(二月初一),王濬、唐彬等克丹杨城。庚申(二月初三),又克西陵,杀西陵都督、镇军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璩,西陵监郑广。壬戌(二月初五),濬又克夷道乐乡城,杀夷道监陆晏、水军都督陆景。甲戌(二月十七),杜预克江陵,斩吴江陵督伍延;平南将军胡奋克江安。于是诸军并进,乐乡、荆门诸戍相次来降。乙亥(二月十八),以濬为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濬进破夏口、武昌,遂泛舟东下,所至皆平。王浑、周浚与吴丞相张悌战于版桥,大破之,斩悌及其将孙震、沈莹,传首洛阳。孙皓穷蹙请降,送玺绶于琅邪王伷。 三月壬寅,王濬以舟师至于建邺之石头,孙皓大惧,面缚舆榇,降于军门。濬杖节解缚焚榇,送于京都。……乙酉,大赦,改元,大赦五日,恤孤老困穷。 夏四月,河东、高平雨雹,伤秋稼。…… 五月辛亥,封孙皓为归命侯,拜其太子为中郎,诸子为郎中。…… 丙寅,帝临轩大会,引皓升殿,群臣咸称万岁。丁卯,荐酃渌酒于太庙。郡国六雹,伤秋稼。庚午,诏诸士卒年六十以上罢归于家。庚辰,以王濬为辅国大将军、襄阳侯,杜预当阳侯,王戎安丰侯,唐彬上庸侯,贾充、琅邪王伷以下增封。于是论功行封,赐公卿以下帛各有差。 壬寅,各本均作壬申,《太平御览》卷九十六引《晋书》文亦作“壬申”,唯《晋书•王濬传》作“壬寅,濬入于石头”。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武帝纪》校勘记以为三月戊子朔,无壬申,并据《晋书•王濬传》濬入石头后上书中有“以十五日至秣陵”语,而壬寅恰为十五日,因改正文中壬申为壬寅。 力案,晋师灭吴,各书所记月份互有歧异,大致可分三月与四月二说。 言在三月者,最早记载当属《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四年春,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大赦。濬、彬所至,则土崩瓦解,靡有御者。预又斩江陵督伍延,浑复斩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所在战克。三月丙寅,殿中亲近数百人叩头请皓杀岑伷,皓惶愦从之。戊辰,陶濬从武昌还,即引见,问水军消息,对曰:‘蜀船皆小,今得二万兵,乘大船战,自足击之。’于是合众,授濬节钺。……壬申,王濬最先到,于是受皓之降,解缚焚榇,延请相见。”《晋书•武帝纪》所记略同。此外,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有云:“太康元年三月,吴寇始平,余自江陵还襄阳,解甲休兵。”按杜预为当事之人,而陈寿亦当时之人,其说自有相当的权威性。 三月之说,其矛盾在于干支日名之误。按咸宁六年三月戊子朔,以历推之则三月无丙寅、戊辰、壬申,故清潘眉《三国志考证》以三月戊子朔推之,十五日恰得壬寅,与《晋书•王 濬传》“壬寅,濬入于石头”合,因改“丙寅”为“丙辰”,并改戊辰为戊戌,改壬申为壬寅。此外,《晋书•武帝纪》除三月壬申外,乙酉及五月丙寅、丁卯、庚午、庚辰等干支日名亦皆与月份不能相应。 言在四月者,则有干宝《晋纪》等。《文选•晋纪总论》注、《辩亡论》注引干宝《晋纪》曰:“咸宁五年十一月,命安东将军王浑、龙骧将军王濬帅巴、蜀之卒,浮江而下。太康元年四月,王濬鼓噪入于石头,吴主孙皓面缚舆榇降于濬。”干宝生活的年代去西晋灭吴不远,且其学识渊博,堪称通人,曾领修国史,其说亦自有根据。此外,沈约《宋书》、萧方等《三十国春秋》所记与干宝《晋纪》同。《宋书•五行志五》载:“晋武帝太康元年正月己丑朔,五色气冠日,自卯至酉。占曰:‘君道失明。丑主斗、牛,斗、牛为吴地。’是时孙皓淫暴,四月降。”(不过,《宋书•天文志一》又云:“太康元年三月,大破吴军,孙皓面缚请死,吴国遂亡。”与之相矛盾。)《资治通鉴考异》引《三十国春秋》载:“四月甲子,王浑斩张悌。丙寅,杀岑昏,与何桢书。庚午,送降书。壬申,濬入石头。甲申,封归命侯。丁亥,至洛阳。”如依《晋纪》、《宋书》、《三十国春秋》,则月份与干支日名完全相合,并无矛盾。 西晋灭吴日程,北宋司马光等所见史料即已互有歧异,《资治通鉴考异》考之曰:“《皓传》:天纪四年三月丙寅,杀岑昏。戊辰,陶濬从武昌还。壬申,王濬到,受皓降。五月丁亥,集于京邑。四月甲申,封归命侯。《晋武纪》:太康元年二月,王濬等破武昌,王浑斩张悌。三月壬申,濬下石头,皓降。乙酉,大赦改元。四月,遣朱震等慰抚。五月辛亥,封归命侯。丙寅,引皓升殿,诏士卒六十归家。庚辰,以濬为辅国将军。《王濬传》:二月庚申,克西陵。又云:壬寅,濬入石头,而无月。又上书曰:臣十四日至牛渚,十五日至秣陵,亦无月。又曰:去二月武昌失守,皓左右皆得宝散走。《三十国春秋》:四月甲子,王浑斩张悌,丙寅,杀岑昏。与何桢书。庚午,送降书,壬申,濬入石头。甲申,封归命侯。五月丁亥,至洛阳。《晋春秋略》与之同。按《长历》,去年闰七月,今年二月戊午朔、三月戊子朔、四月丁巳朔、五月丁亥朔、六月丙辰朔,然则三月无戊辰、丙寅、壬申,五月无庚午、庚辰,与《吴志》、《晋书》不合。若依《三十国春秋》,月日虽合,然二月武昌失守,皓左右离散,不容四月十六日王濬乃至秣陵而皓降。又皓以四月十六日降,举家西上,至五月一日未能至洛。今事之先后,并依《吴志》、《晋书》,但削去其日之不与历合者。” 盖司马光等所考,亦未能究其根柢,不过折衷异说而已。众说之中,有需特别注意者:诸家记载,尽管有三月、四月之异,但除《晋书•王濬传》外,干支日名几乎完全相同。案古书中干支日名之误与日月数字之误,所在恒有,如《三国志》、《晋书》等一段文字之中,竟有多个干支日名与月份不能相应,显然月份错误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综合《三国志•三嗣主传》、《晋书•武帝纪》、《三十国春秋》、《资治通鉴》等,姑作四月灭吴日程表以备参考: 正月二十五日(癸丑),王浑克吴寻阳、赖乡诸城。(《晋书》) 二月初一(戊午),王濬、唐彬等克丹杨城。(《晋书》、《资治通鉴》) 二月初三日(庚申),王濬、唐彬等克西陵。(《晋书》、《资治通鉴》) 二月初五日(壬戌),王濬克荆门、夷道,杜预袭乐乡。(《晋书》、《资治通鉴》) 二月初八日(乙丑),王濬击杀吴水军都督陆景。(《资治通鉴》) 二月十七日(甲戌),杜预克江陵。(《晋书》、《资治通鉴》) 二月十八日(乙亥),诏王濬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晋书》、《资治通鉴》) 三月,吴丞相张悌等济江,围王浑部将城阳都尉张乔于杨荷,乔伪降,诸葛靓欲屠之,悌不许。(《资治通鉴》) 三月至四月,吴丞相张悌与晋王浑、周浚战于版桥,张乔自后夹击,吴兵大败。(《资治通鉴》) 四月初八日(甲子),王浑斩张悌。(《三十国春秋》) 四月初十日(丙寅),孙皓杀岑昏。(《三十国春秋》,事另见《三国志》) 四月十二日(戊辰),陶濬从武昌还,欲乘大船与晋师战,明日当发,其夜众悉逃走。(《三国志》) 四月十四日(庚午),王濬顺流将至,司马伷、王浑皆临近境。孙皓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计,分遣使奉降书于濬、伷、浑。(《三十国春秋》,事另见《三国志》、《资治通鉴》) 四月十六日(壬申),王濬入石头,皓降。(《三十国春秋》,《三国志》、《晋书》事在三月) 四月二十八日(甲申),诏赐孙皓爵归命侯。(《三国志》、《资治通鉴》。《晋书》作五月辛亥,即五月二十五日)四月二十九日(乙酉),晋大赦,改元。(《资治通鉴》,《晋书•武帝纪》记其事在三月,然干支日名为乙酉) 五月初一日(丁亥),孙皓至洛阳。(《三国志》、《资治通鉴》) 五月初四日(庚寅),晋武帝会文武及四方使者,引见归命侯孙皓,孙皓对晋武帝及贾充之问。(《资治通鉴》) 晋之灭吴究在三月或四月,今虽不敢必,以上所列,聊备异说而已。然窃以为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改字解经”之法殊不可取;一书之中,三月壬申、乙酉,五月丙寅、丁卯、庚午、庚辰,干支日名皆与月份不协,同类问题,或改或不改,似有体例不纯、顾此失彼之嫌;《三国志》与《晋书》,同为中华书局标点整理本,同一事件,同一问题,或改或不改,则恐徒滋纷扰。 古书问题多多,有可考者,亦有不可考者;有知其误并可考订者,亦有虽知其误而因书缺有间无从考订者,凡此种种,不如以照录原文、并于存疑处另出校记更为稳妥。清代学者朱一新尝云:“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精,而亦往往喜援他书以改本文。不知古人同述一事、同引一书,字句多有异同,如非今之校勘家,一字不敢窜易也。今人动以此律彼,专辄改订,使古书皆失真面目,此甚陋习,不可从。凡义可通者,即有他书显证,亦不得轻改。”(《无邪堂答问》卷三)此或者可以为古书校勘之通例欤? 原载:《古籍整理情况简报》2007年第9期总第439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