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点校本《云笈七笺》商补续——兼论道教典籍的整理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周作明 参加讨论

     本文对中华书局所出《云笈七笺》(下称《云》)① 中有待完善的地方续作匡补,并对道教典籍整理的重要性及其整理方法略述愚见。
     1. 辰生:长生
     某欲得太一神丹服之。令某甲辰生,勿去某身。(《云》437页)
     削去某甲死籍,令某甲辰生。(《云》442页)
     按:二处“辰生”均当作“长生”,《道藏》、《四库全书》(下简《四库》)本《云笈七笺》都作“长生”。道教修行者渴求长生,故此句式习见于道籍,如“使某长生,天地同存”(2/908c②)、“使我长生,天地同柯”(33/532b)。此处错误可能由于排印不慎所致。
     2. 舍胎养育:含胎育养 受气:受化
     九天告三天玉童曰:……化为人身,舍胎养育,九月气盈,九天气普,十月乃生。其结胎受气,有吉有凶。(《云》657页)
     按:此句出自34/82a,其中“舍胎养育”作“含胎育养”,“受气”作“受化”,两处均未出校。
     第一处:“养育”和“育养”属异文,虽不出校,但不影响句意,而“舍”当为“含”的形讹字。“含胎”就是“怀胎”的意思,在道典中习见,如“含胎变化,体无常形”(《云》666页)、“腹中充满如含胎之状”(《云》1280页)、“含胎炼息”(34/219c)。《四库》本也作“含”。
     第二处:“受气”和“受化”都有“孕育(于天地间)”的意思,在道籍中常见,前者如“自非受气玉虚、结秀琼胎者”(33/768b)、“上学先生王甲,受气合仙”(34/132a),《四库》即作“受气”;后者如“并得炼质南官,受化胎仙”(20/565b)、“炼治染气,受化自然”(33/426c)。二者乃异文,点校时,对异文予以说明,对文献的利用很有好处,也是点校应有的任务。
     3. 三关:三门
     凡修学之家,仰希神仙,当知炼身于九丹,解结于五神,引气于本生,灭根于三关(《云》659页)
     按:此句出自34/82b,其中“三关”作“三门”,当出校。“门”与“关”在道籍中能通用,如“上开仙户,下塞死关”(1/542a)于33/756c作“下塞死门”;“守闭死气门”(1/547b)于1/570c作“守闭死气关”
     “三关”和“三门”都见于道典,乃学道者成仙必须经过的关口。如:
     “总地司于五岳,领上真于三关。(1/887b)天关者,是九天之生门也。治在九天东南角,一名天图,一名天关,故为三关也。众真之所经,神仙之所历,学者之由也。其去金阙五千里,玉清上宫七千里,得披三关,便得上登金阙,游宴玉清也。第一天关……第二天图……第三天关”(33/436b-c)
     引气于本生,灭根于三门,九炼十变,百节开明(34/82b)三门洞曜,丹光流精。(34/104c)
     4. 思元父……从西北来下,入我身中泥丸之境。(《云》660页)
     此句出自34/83a,其中“泥丸之境”前有“治”字。按:当有“治”字,后文可证,该句下文是“思玄母……从东南来下,入甲身中,治面洞房之内”(《云》661)。道教认为人身的各部位都有神灵卫护,即“治”,修行时就存想相关神灵来守护身体某器官。
     5. 天王-大王
     便仰祝曰:三天天王、九玄灵仙,为我上解头面之关结。(《云》662页)
     按:此句出自34/83b,其中“天王”作“大王”,未出校。道教有“三天”的说法,指“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参28/406c),“大”与“天”同源而通用,道典中“大王”与“天王”都屡见,“三天天王”即“三天大王”,这里不再赘举。
     6. 翼体:翼卫
     微咒曰:……下除固滞,通理三关。八景翼体,与灵同年。(《云》663页)
     按:此句出自34/83c,其中“翼体”作“翼卫”,可出校。道教认为人身上、中、下各有“八景”,即二十四神,修行时即存想它们守卫相应部位,故从文意上讲,“翼体”和“翼卫”均可。道典中与“八景翼体”相类的例子如
     微祝曰:……八灵翼体,玉华卫身③。(《云》1158页)八景翼躯,九气降灵。(34/88c)
     “翼卫”在道典中暂时未找到其它用例,但该词却在同时的其它中土文献习见,如:
     阵若云布,侵若风行,轻车翼卫,在戎二方。(《逸周书·大明武》)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修郊庙,翼卫幼主。(《后汉书·袁绍传》)
     因此,不能认为“八景翼卫”误,为了谨慎起见,点校时应予以指明,以供研究者参考判断。
     7. 告使:告始
     祝曰:……得与八景,合辇同飞,本命告使,如兆所回,运我上升、(《云》665页)
     此句出自34/85a,其中“告使”作“告始”。按:当为“告始”,“始”同音而误为“使”。“告始”即开始,“本命告始”即从本命开始,《道藏》、《四库》作“告使”,均误。“告始”也见于它书:
     乃微祝曰:元景大神,玄道回精。上节告始,万气混生。(《云》1171页)仰微咒曰:阳精告始,玄气射晨。二运交焕,三五反真。(33/499c)微祝曰:……回灵曲映,下降我房,青阳告始,上愿开通。(33/520c)
     8. 保鎮:宝镇
     三魂被炼,七魄安宁。万神保镇,内外齐平。(《云》666页)
     按:此句出自34/85c,其中“保镇”作“宝镇”,当作校。“保”与“宝”在道籍中可同音通用,如:6/615a“太一遣保车来迎”于20/543a作“太一遣宝车来迎”33/476b“玉保青宫”于33/434b作“玉宝青宫”。《汉语大词典》④ 释“宝镇”为玉圭之类的珍贵玉器,与文意不甚相合;“保镇(《汉语大词典》没收录)”也见于它处:
     使兆四运通明,三神固精。保镇万气,与神长宁。(1/541b)五藏结华而不朽,魂魄保镇而停年。(33/831a)太玄生神,保镇命门。伏尸灭落,宁神安魂。(34/221b)
     可见“保镇”即“平定;安定”义,合乎文意,当是。
     9. 欢泰:欢奉
     微祝曰:……众真侍灵,三部交卫。帝君映席,玄母欢泰。九元同符,司命延迈。三晨齐晖,与真结带。(《云》669页)
     此句出自34/86b,“欢泰”作“欢奉”,当作校。按:“欢泰”乃常用词,意为欢乐安泰,在道籍中也习见,如“七祖欢泰,无复忧患”(34/381b)、兆民欢泰,人神安宁(34/389a)。但从文意看,似乎不应为“玄母欢乐安泰”,而当以“欢奉”为妥。此句为学道者的祝辞,大意是祈求各路神灵如真“三部”“帝君”佑助己身得道成仙,故乞请他们“侍灵”“交卫”“映席”,都为动作,故玄母所应具有的也应是动作“欢奉(欢心护助)”,而不应用“欢泰”来叙述玄母的状态。“奉”有帮助义,如《淮南子·说林训》:“人不见龙之飞举而能高者,风雨奉之。”高诱注:“奉,助也。”
     10. 魂:繁
     上部四结,固人泥丸,落人华容,夭人生魂。(《云》669页)
     此句出自34/86c,其中“魂”作“繁”,可校。当以“生魂”为是,道教认为人不能长生成仙的原因是由于身中的“结”,使人老死,“夭人生魂”,即使人早死。
     11. 生:命
     夫人者,受生于天魂,结成于元灵,转轮九气,挺生太一,开关三道(《云》670页)
     此句于33/529c“挺生”作“挺命”,可校,“生”与“命”同义通用,乃异文。“挺”有生长义,“挺生”容易使人误为同义连文,当生长讲。此句中,“生”与“命”均为名词,“挺生”与“挺命”乃合乎仙相,有得道的命相,二者在道籍中都常见:
     推万精以极妙,寻九纬以挺生(20/521c)合化规始,挺生立肇,实天地之资元,阴阳之灵宗(33/536b)见之者,皆应运挺生,与灵合得。(34/34b)
     自无玄名帝图,刻简来生,金骨玉髓,挺命合仙,不得参闻。(33/749c)自非骨相挺命,不闻此言也。(33/406c)
     12. 云行雨施,兆已道合无名。数起三五,兆始禀形;七九既匝,兆体乃成。(《云》671页)
     该句于33/529c“云行雨施,兆已道合无名”作“云行兆己,道合无名”,当校。从文意看,似乎以前者为妥;但从句式的整齐来讲,后者似乎更胜。有待判断。
     13. 斋戒-斋净 迳-径 循道-修道
     子当清洁斋戒,断绝外事,杜塞邪迳,节诸人物,罕为循诣,精心在一,晨夕循道。(《云》672页)
     此句出自33/530 b,其中“斋戒”作“斋净”,“迳”作“径”,“循”作“修”。斋戒与斋净义同,《云》673页“恒斋戒”于33/530c即作“常斋净”(著者也没出校)。“迳”与“径”音义均同,乃同义词。著者于前一“循”字处出校,指出33/530b作“修”,而没指出“循道”也作“修道”。根据道典中的实际用例看,恐两处都作“修”字为妥,“循”乃“修”的形讹字。
     《云笈七笺》为宋朝所辑类书,纂辑时除实录原文外,多节录转写,从而出现了很多异文,从典籍的整理与研究的角度看,异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点校时若能加以说明,将无疑会提高其作为研究底本的利用价值。
     《云笈七笺》等传世道典是我们研究道教历史文化的主要依托,要使研究的结论可靠,我们首先应有尽量可靠的研究底本;道教典籍在流传中,屡遭战乱,几经翻刻,鲁鱼亥豕,舛势在所难免,加上大多没有电子文档,整理中多靠手工翻检。道教文献整理的重要性及繁重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当前道教学研究成果虽蔚为大观,但对道教典籍的整理却相对滞后⑤,目前的投入与这项工作的繁重程度和重要性也不很相称⑥。笔者近年来在这方面有所注意,兹对道典整理的重要性和整理方法略陈管见。先举一例来管窥道典整理的繁重程度及重要性。
     34/53c有一段祝辞(大号字),此段在34/40b、34/111c出现两次,多有不同(小号字为后两处有与前者不同的地方):
     黄精启晖,元阴内章[34/40b章作彰]。暎观太玄,开洞万方。散蔚寒飚,七晨悬[34/111c悬作玄]琅。迴阴三合,天地吐光。(A)(B)紫曜[34/40b曜作晖]旋结[34/111c“紫曜旋结”作“紫曜挺落”],浮华九空。圆明赋綵[34/40b綵作彩],六气化通。五帝夫人,蹑云把[34/111c把作挹]风。云帔郁罗,佩琼带珰。羽裙拂霄,逸灵[34/40b灵作虚]扇东。骞树敷盖[34/40b盖作晨],琼[34/40b琼作盖]条[34/111c条作修]秀蓬。云墓炼摩,扶养木王。洞根万里,荫蔼[34/40b、34/111c蔼作遏]吾[34/111c吾作五]躬。魂和神化,六玄灵[34/40b灵作虚、34/111c灵作云]充。还老归婴,玉暎[34/111c暎作婴]反童。帝君合化,并景桃康。时乘流铃,飞云十龙。上奔明宫[34/40b明宫作明月、34/111c明宫作月宫],位为保[34/40b保作仙]皇。寿合二象,天地无穷。
     以上仅仅是字词不同的情况,而在34/111c则还有两处错位和两处缺漏:加下划线的一句于34/111c在A位置,加着重号的则在B处;34/111c没有“帝君合化,并景桃康”和“寿合二象,天地无穷”四句。
     例中同音而误(章与彰,按:当为彰、玄与悬,按:当为悬、暎与婴,按:当为婴)、形近而讹(挹与把,按:当为把、蔼与遏,按:当为蔼、保与仙,按:当为仙)、义近而异(灵与虚⑦、曜与晖)以及缺漏脱写都有体现,文句间的差异确乎惊人,恐怕道教学者在看到如此错乱的文句后,也许会对利用道典的可行性和结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由此一来,具有相当水平的整理工作的开展就显得刻不容缓。
     再举学界在采摘道典文献时有所疏失的例子。钟来因《〈真诰〉长生精华录》⑧(下称《录》)和冯利华先生《〈真诰〉词语辑释》⑨ 都摘引了有关“不授”的文句。
     是故地官以水气相激,多作风痹。风痹之重者,举体不授,轻者半身成失手足也。(20/548c、《录》201页)
     手臂不授者,沉风毒气在脉中,结附痹骨,使之然耳。(20/549a、《录》202页)
     昔唐览者,居林虑山中,为鬼所击,举身不授,似如绵囊。有道人教按摩此法,皆即除也。此北帝曲折之法,诸疾有曲折者,用此法皆佳。不但风痹不授而已也。(20/549b、《录》202页)
     郑子真则康成之孙也,今在阳濯山。昔初学时,正患两脚不授(20/549b、《录》203页)
     钟、冯都认为“不授”指“(手足或身体)因受风寒而失去感知和运动功能”,即瘫痪,验之文意,通顺无误;但“授”并没有感知和运动的意思,“不授”为何有此义,让人生疑。
     “授”实乃“援”的形讹字。《真诰》乃陶宏景采集各类道书编著而成,上文所引的前两例即出于《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原文即作“援”。
     大灵真人曰:……风痹之重者,举体不援,轻者半身,或失手足也。⑩(33/463b)
     手臂不援者,沉风毒气在脉中,结附痹骨,使之然耳。(33/463c)
     《说文·手部》:“援,引也”《孟子·离娄上》:“嫂溺,援之以手。”“援”本为用手拉的意思,引申为受控制。如《洞真太上洞玄素灵大有妙经》:“手者,胆神之外援也。”(33/406a)“不援”即“不引”,指不受控制,因而不能动弹,文中与“半身(不遂)”并举,“不援”即现在的瘫痪病。
     《真诰》中的对文也能说明此点。如冯文所引第五例“昔邓云山停当得道,顿两手不授(当为援)”,该句下文即是“昔赵公成两脚曳不能起,旦夕常心存拜太上,如此三十年,太上真人赐公成流明檀桓散一剂,即能起行(20/549c)”。“不援”即“不能起”,身体不受控制当然不能起行。“不授”在《真诰》中相次出现6次,其余4次虽暂时没找到出处,但可以肯定,其中的“不授”均当作“不援”。
     “不援”也见于他书,如:
     手臂不援者,先以一手按摩疾臂。(2/902b)
     手臂不援,虽云手臂,诸有疾处亦可为之。(《云》)1270页)
     原文当作“不援”,它应是中古时期的一个口语词。只有这样,我们的整理底本才能发挥其在道教文化、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多重研究价值。因此,虽然道典整理工作异常繁重,但它的重要性使我们必须迎难而上,下面这些方法在整理道典时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
     一,充分利用前人的整理成果。某些典籍产生后,后人就对其多有注释整理,由于他们更有可能看见原书,我们应充分借鉴其整理成果。再以南朝梁陶弘景所编著的《真诰》为例,陶在编著时就随文作有注释(括号里的为陶注)
     又存日有九芒,从心中上出喉至齿间,而(芒)[此字儳非真]迴还胃中。如此良久,临目(存)[此字儳非真]见心、胃中分明(20/545a)
     陶指出了其中的两处错误。我们在2/904a、6/615a找到了该句的两处异文,后两文于第一处都无“芒”字,可证陶注为是;但后两文于第二处却都有“存”字,我们怀疑陶注误,“存见”为想象义,在当时经典中习见,如
     须臾,存见紫云之气,充满左右及一室内。(1/554上a)存见日中有一仙人,形长八寸(33/425a)
     可见,我们在利用前人的成果时,又不能盲从。
     二,异文对勘,详加核实。道教典籍在产生过程多相互征引,或同一经文有不同传本,这给我们的点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前文所举两例即属此类,姑再举一例。6/554b有这么一句:
     咒毕,五日行之,所谓覆挟内精、检敛五神者也。常能行之,灾害不生而位登高仙。
     “覆挟”不辞,我们在6/549a、34/46c找到两处异文,二者“覆挟”均作“覆校”,后者作“复查;校对”讲,中古习见,如《晋书·陆云传》:“伏见令书,以部曲将李咸、冯南,司马吴定,给使徐泰等覆校诸官市买钱帛簿。”与中古时期的其它文献相对照,更加确证了我们的看法。
     被道教上清派奉为“根本经典”的《上清大洞真经》(《道藏》第1册)有《大洞玉经》(《道藏》第1册)一传本,而《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道藏》第33册)也几乎全经都以《上清大洞真经》为纲,三者互有参差,校勘时可综合考虑,具体内容另详它文。
     三,综合运用宗教学、文献学、语言学、训诂学等知识,仔细斟酌,慎重选择。作为宗教文献,整理者须具备相应的宗教知识自不待言,同时还应具备语言学知识。例如6/547c的“上景八神,帝君玄母。五神各陈,一合入身”四句祝辞在6/553a作“上景八神,一合入身。帝君玄母,五神各陈”,二者只是次序的不同,当以何者为正呢?由于祝辞都是韵文,句末字当押韵,而6/547c“母”与“身”一阴声韵,一阳声韵,显然属不同韵部,而“身”与“陈”都属阳声韵真部,故当以后者为是。
     限于篇幅,对道教典籍的整理我们暂述于此。我们认为,作为传世文献,道教典籍当发挥它各方面的用途,但前提是我们具有较为可靠的底本。笔者打算探讨某些道籍在语言学上的价值,在将文献输入电脑时,看到某些典籍的讹误程度确实惊人,曾一度有放弃的打算。但随着录入工作的推进,我们发现,很多文献都有异文,整理者要做的就是运用各方面知识,作出正确的判断取舍,从这个角度讲,道教典籍是完全可以整理好的。目前已有一些著名学者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相信他们的努力一定能为学界呈献出更多可靠的研究底本。
     注释:
     ①李永晟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笔者曾撰文讨论了其中的几个问题,参拙文《点校本〈云笈七笺〉商补三则》,《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10期。
     ②引文据北京文物、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的36册明《道藏》本,为了节省篇幅,引用时略去了经名,数字表示册数和页码,a、b、c分别代表上、中、下栏。如“2/908c”指此句在《道藏》第2册,第908页下栏。下同。
     ③此句于《云》694重复出现,但作“九灵翼体,玉华衔烟”,作者点校时,对“衔烟”作了说明,但未指出“九”当作“八”。
     ④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⑤有关整理成果参田诚阳《二十世纪中国道教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及续文,载《中国道教》1998年第2期、3期。
     ⑥葛兆光《关于道教研究的历史和方法》已表达了类似观点,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1期。
     ⑦如20/551a“精灵枯竭”在33/459a即作“精虚枯竭”。
     ⑧文汇出版社1994年1月。据钟先生序言了解到,钟书利用的是日本京都大学麦谷邦夫的“迄今为止最好的《真诰》版本”,学界认为的相对整理水平较高的日本道教学界同样难免疏失,希望朱越利译,吉川忠夫、麦古邦夫著的《真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待版)能正其所失。
     ⑨载《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4期
     ⑩诸本《真诰》、《录》均作“轻者半身成失手足也”,“成”乃“或”之形讹,故应点断为“轻者半身,或失手足也”,“半身”即“半身不遂”。
    原载:《图书馆杂志》2007/0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