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亦即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六月,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据唐五代以来各家增补之《切韵》修訂而成的《大宋重修广韵》刊刻颁行,成为中国韵书的经典。 一千年中,所有《广韵》之繁刊本、简刊本、批校本、校勘本、影印本、排印本,总数超过一百种,成为韵书版本最多、流传最广的不朽名著。 一千年后的今天,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余迺永教授的《互注校正宋本广韵(定稿本)》,既作为《广韵》颁行一千年的隆重纪念,也标志着今人对《广韵》研究的新高度。 《广韵》收字26194(今有人统计为25334字。也有统计为17000多或19000多字者,此系将一字多音作一字计所得),注文19万余。自宋国子监官刻之后,历元明清多为书商坊刻,故其舛讹日多。清代学者虽相继从事《广韵》之校勘,但散在各书,藏诸秘阁,无人搜辑汇总,以发挥其应有作用。1936年,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先生以泽存堂本为底本,广搜各种版本,加以校勘,著成《广韵校勘记》五卷,与张本配套,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作为专刊之十六印行。这是近人整理《广韵》的开山之作,后中华书局多次影印,流行学界六十多年,有功学林甚巨。由于《广韵》系增广《切韵》一系韵书之作,来源复杂,加之重纽、等列等原因,错舛不少。周先生所据版本有限,故周校本出版之后,葛信益、汤炳正、何士泽、于维杰诸先生仍先后撰文,发覆订补,充分体现了学术不断发展的规律。本书著者余廼永先生系周法高先生之高足,致力于《广韵》校勘工作达三十年之久。早在1974年已出版《互注校正宋本广韵》,流行于港台等地,已为学林瞩目。1993年又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新校增补本,更成为音韵学研究者和专业研究生必备工具书。但因价格昂贵(100美金)、异地相隔等多种因素,大陆学者往往冀不能得,遂有迻录其眉批、校勘记,甚至有整本复印其书者。正当学林争相传钞乃至与作者商榷之际,著者又广泛吸取批评意见,不断增补,于2000年在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新版,使两岸三地音韵学者得以广泛利用。新版以后六七年中,作者孜孜不倦,继续增补,致校勘记篇幅较之中大版增加了二分之一,从而使其学术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余校本优点至少有二: 一是《周校本》出版之后,大量敦煌切韵系统韵书残卷和新发现的宋本《广韵》相继为人所知,周先生虽编有《唐五代韵书集存》和曾序《钜宋广韵》,但因年事已高,没有将这些新材料重新补入校勘记。余先生则网罗一切残卷和版本,尽量吸收清人研究成果,详加校勘。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将近年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献》〔壹〕中的北宋残本《广韵》一并校入其书,使该书更具学术价值。 二是他可以利用周校本之后的学术成果,发现和纠正周校本的不足。就其引述近现代有关《切韵》《广韵》研究的学者有王国维、黄侃、刘复、罗常培、李方桂、沈兼士及上述等数十位,已可见作者用功之勤和该书质量之一斑。 余校本与周校本之最大不同处是:周校本仅是撰写校勘记,余校本在校勘记之外,还在张氏泽存堂原本之版面上大胆创新。具体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在原书每卷卷前的韵目中一一标示该韵页码,并注明杜台卿、阳休之等五家韵书及陆氏《切韵》韵目之异同,书口标注206韵韵目。既一目了然,同时也使读者了解从六朝韵书到《切韵》《广韵》在韵目上的分合异同。 2、简单的文字校记,置于相应正文的天头,用朱色的眉批形式写出,便于读者顺畅阅读。 3、将《广韵》3874个小韵反切均制成朱色字体,与整个版面形成反差,使读者可以轻松便捷地查到所需韵字。 3、将《广韵》中有标注和无标注的四五千个又音(一字多音)逐条校核勾稽,写于相应的地脚上,每字注明其又音之反切及韵部,使你对异读了然于胸,同时也方便历史与方音的研究和初学者对《广韵》的理解。 4、将《广韵》二百零六韵及其小韵都标注朱色的国际音标,等列分明,使读者无庸查阅反切手册就能直接读出字音,简要便捷。 详细而重要的校勘记附于《广韵》之后。七十年代初版时,所附校记仅十余万字,九十年代重版,增至二十余万,2000年三版,续有增益。这次又复增订,著成定本,使校勘记字数达四十万,已超过《广韵》原书(单字与注释)两倍。其内容涉及正文字头的正误,反切、又音的讹夺与增补,《广韵》注文前后错舛的校正,注文引书、引文错舛的校正,前哲时贤校勘成果的平议等。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01-0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