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解疑释谜说商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施宣圆 参加讨论
《甲骨文商史丛考》是杨升南先生一部关于研究商代社会历史方面的论文集。1899年河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被誉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界的四大重大发现之一。甲骨文目前已发现的单字有5000多个,绝大多数为卜辞,是商代王室的档案,它的发现使商代历史坐实为信史。甲骨文发现100多年来,利用甲骨文研究商代社会历史的风气蔚然成风,成果十分可观。但是,商代社会诸多问题还是远末廓清,有的问题甚至出现“治丝而愈纷”现象,留下了一系列的“千古之谜”。
     《丛考》是依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材料和先秦文献撰写的一部学术专著。全书30多篇论文,涉及商代政治体制、经济和商代地理、都邑等方面问题。在论述商代的政治体制时,作者指出,商代是我国第二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商王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在政治上和社会生活中拥有极大权力,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统治。为了有效地实施统治,商王除了物质的手段:军队、监狱、刑罚等外,还大力神化自己。商王和神混一、王权和神权一体,是商代王权的特点。“殷人屡迁”也是一个千古之谜,殷人为什么屡次迁都呢?作者认为既不是生产力低下为适应游牧游农的需要;也不是河水为害,毁坏旧都;更不是为了“去奢行俭”。而是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为了对新地区的统治,为了向外发展而把王都迁到国防第一线,如成汤的迁西亳偃师,盘庚的迁殷。或者因内部纷乱,国力削弱,在外敌的压迫下把都迁到安全之地,如仲丁以后到南庚的迁徙。由此可见,商代前的社会制度,不是处在原始社会末的军事民主制阶段,或早期家长奴隶制,而是一个相当规模的国家,处于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至于“商”为何又称“殷”?作者解释道:甲骨文中商人自称为“商”,却从不见有自称“殷”的卜辞,商人是不自称为“殷”的。称商为“殷”是周人,从对“殷”字字义训释得知,殷有众、大、盛等义项。所以周人称商为殷并非贬意,而是对商人的尊称。如同周灭商之后称商为“大邦”一样,是周人为笼络商之遗民的一种策略。这些问题有的是前人未曾研究过作者首次研究提出的一家之言;有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的;有的是对前人的研究提出不同见解的。
     如今,学术著作出版难,学术论文集出版更难,尤其古史、古文字的学术论文著作出版如果没有“补贴经费”,更是无人问津。其原因是大家都知道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论文是学者的一生用力之作,学者的创见多在论文之中。当然,如今学界浮躁之风依然存在,有的人为应付评职称,有的人急于成名成家,论文迭出,再加上找人“赞助”,结集成书者不在少数。这样的论文集,学术价值如何,读者自有公议。杨升南196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从事先秦历史研究,曾经参加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担任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和《甲骨文合集释文》编辑工作,对殷墟甲骨文研究颇有成果,有《商代经济史》、《甲骨文一百年》(合编)等多部学术著作问世,是一位著名的甲骨文和商史研究专家。《丛考》是作者一生的心血结晶,学术价值已得到学界的肯定。其在“花甲”之年不幸患“绝症”,逢生后进入“古稀”之岁,早就想把多年撰写的论文汇编出版,以为人生问学历程的纪念,但因缺乏“补贴经费”而“望文兴叹”。幸而“线装书局”已出版此类著作多种,闻讯而援手相助,于是是书得以和读者见面。这无论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值得庆幸的事。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01-1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