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诗》学注释条例的发明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荣国庆 参加讨论

    晚于孔子(约前551年~前479年)约180多年的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时代,是中国进入大一统之前的准备时期。这期间,诗学本身和说诗的风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论语》记载孔子从《诗》中学习“雅言”(齐鲁地的官话)并直接引用诗句来教诲弟子,也有与弟子问答之词,其中诗意、词意分析多有一已之意。而后风起云涌,战乱频仍,齐鲁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渐式微。此时群雄争霸,楚文化、秦文化百花齐放,许多文明和语言进入了快速的成长或衰亡阶段。《诗》也不例外,在其产生的历史语境消失之后,许多词语也消亡了。《孟子》一书中共引诗34处,因去诗世久远,故引诗之处必有释诗。其中注释文字不多,但却都是在严格考察诗的语境义并辨析古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孟子》一书中直接谈到诗的地方有两处“诗亡而后春秋作”、“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综合起来看,孟子认为《诗》有史之意,所以读诗之法在于逆诗所产生之时的史学意义,把握了这种史学义,也就真正认识了诗意。《孟子》一书中主要是采用史料对诗进行注释,以史料以求词意、诗意。
    《孟子》中对《诗》的阐释各有不同,有的阐释诗的主旨,有的解释句意,有的训析词义。这些释诗的形式为后来的今古文经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具体分析如下:
    (一)以儒学义释诗,阐释主旨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绚,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豳风·七月》)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孟子引用诗中概括全篇主旨的诗句,而后对其作出精辟分析,用浅近直白的语言阐明全篇之意。后来《毛诗序》就沿用了这一方式。当然,孟子对诗主旨的追求,是以其法先王、行仁政的儒学为背景的,他试图在历史的图景中找到仁政和可以效法的先王、仁臣。这是孟子释诗的主要思想,可以说在孟子这里,诗学的阐释开始走向儒学化的轨道上。从此诗学注释成为了儒家学说重要组成部分。
    (二)剖析句意
    《孟子》中对于诗句句意的剖析有三种模式。或紧扣诗旨,分析诗句的哲理意蕴。如“殷鉴不远,在夏之世。”(《大雅·荡》)“孔子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日幽历,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或是结合语境,结合儒家学说演绎句义。这是《孟子》中为数最多的释义方式。如:公孙丑问:“诗曰:‘不素篌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魏风·伐檀》)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或是直解诗意,照应诗旨。如:“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大雅·文王》)“祸福无不自求之者。《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句意是注释的关键,在注释时常会发生一句不解,诗意全变的情形。因此结合语境紧扣诗旨解释句意是注释的主要方法。孟子很注意这一点,他既注得诗本身的含义,又兼顾史学意义和其当下义,灵活地将诗义和儒学义结合起来。这种方法成为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常用方法。《毛诗笺》就吸取了《孟子》一书中的这种释义方法,并将《孟子》一书中释义之句直接纳入自己的书中。
    (三)训释词义
    《诗》产生的语言背景的变迁促成了《诗》学研究的发达,春秋诸子对于诗旨都有自己的见解,但于诗中的语词却不甚了了,他们中很少有人涉及到对具体字词的注释。经典传授过程中,字词释义应该是关键,孟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除了阐明诗旨,提出“以意逆志”的诗学研究方法外,还进一步对语义发生变化了的字词进行了注释,大至来讲,有以下五种方式。
    (1)紧扣诗旨和诗意揭示词的特定含义“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是成之。经始勿亟,庶民予来。王在灵囿,麋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韧鱼跃”(《大雅,灵台》)“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乐之,渭其台日灵台,谓其沼日灵沼,乐其有麇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之。”。
    这里释“灵台”一词,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通过对“灵台”这一专名的语义形成的角度来探讨词义,可以说这是这一个词的本义了。正如陆宗达、王宁在《训访方法论》中提到的“名物是有来源的,在给一个专名定名时,完全没有根据,没有意图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定名有偶然性,名与实绝非必然的切合,但人们为一物定名时,一定与对这一事物的观察、认识有联系,因而在不同程度上有源可寻。其次,探寻名物的来源,往往与希望了解古人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研究古人的科学思想分不开。同时,也可通过名物的推源进一步研究词义发展的规律,并非仅仅游戏式地去猜测命名的意图。”。(第90页)《毛诗郑笺》沿用了这一释义,成为了定论。
    (2)以史释义,明确词的历史意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小雅·大田》)“惟助为有公田。”“公田”是在西周奴隶社会时的一种农业模式,随着井田制这一农业文明的消失,这个词也消亡了。孟子的解释是必要的,对这一词语的解释也是科学的。这一模式也是后来训诂学的重要内容。
    (3)比较互证、明确词义。“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周颂·我将》)“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畏天”这一个词的解释涉及到“天”这一概念的内涵。孟子首先提出形近词“乐天”,用“乐天”一词与“畏天”比较互证,从词义本身规律探求词义,在这里把“天”释为“天命”,尽管完全是其儒学化思想的解释,是其用儒学义理来释诗的结果,但这种释义的方法却是比较科学的。
    (4)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指出词在当下的意义。“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小雅·正月》)“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粱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老而无子日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社会生活是发展变化的,前一时代的典章制度到了后一时代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也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茕独”是指无兄弟的人,孟子结合现实生活赋予它更宽泛的意义,指出了四类无依无靠的人,这是词义扩大的结果。后来“茕独”指无依无靠的人,和孟子释义相同。
    又如“天之方蹶,无然泄泄。”(《大雅·板》)“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意,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这里用当下的词语来释古代词语的意义,并结合现实社会具体社会现象来谈其现实意义,可以说完全符合词语的本义。
    总体来考察,孟子释诗避免繁冗,执意追求简明,不多义并存,首鼠两端,凡意必断已意,立新说必有充分根据,从不附会臆断,无论是用旧说还是自创新义,都力求准确融通,与全诗诗义相统一,形成了简明精要的注释风格,对汉初《诗》注释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序》的最后成形、《诗谱》的编定都能从中找到孟子的影子。 《毛诗正义》中所存在的各种注释体例,在《孟子》中也可找到它相应的形式。在这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范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孟子是中国《诗》学注释体例的发明第一人,也是中国训诂学的开端。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