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新发展和新进步,端赖新材料和新方法。学人常常引用的陈寅恪先生的名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1]来说明材料和问题的重要性,不过新材料和新问题又绝离不开新手段的应用,"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的过程就是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过程。可以说,没有新手段的应用,新材料和新问题就得不得恰当的梳理和总结、分析。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水准提升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学术研究呈现了新的面貌--人文社会科学也不例外--计算机和互联网同样在大显身手。而人文学科的一个极小分支--古籍整理与研究也随之全面进入了数字化阶段。应该说,古籍数字化正在逐步迈向独立的学科建置。回顾古籍数字化30年所走过的历程,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古籍数字化的真正价值,内中学术意义不言自明。 据笔者的初步统计,古籍数字化方面论文大约有800余篇,按年图示如下。如果以10%-20%的遗漏率计算,则内地发表的相关文章将近1000篇,再约略估计海外、日本、欧美等国有关论文数与之相同,则全部论著数量或可超过2000篇之数,已是蔚为大观。下面笔者综合所见论著(多数为内地用中文发表),并参考其他学者的分析,简单回顾和讨论古籍数字化30年来所走过的学术发展之路,以整理材料,俟之高明。 原载:国学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