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我国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有许多民族、国家的人物,各有自己的文化、制度和语言,活跃在这个地域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因此,在《元史》中出现了大量非汉族的人、地、官称等译名。译音用字并无一定之规,史料来源不一,自然会出现译名五花八门的现象。修史者多是在野南儒,对元朝各个民族了解不多,编写时最容易出错。如果我们能辨别每个专名源于那种语言,将它复原,两相对照,就很容易判断译音是否正确。以下按不同语言举例如下: 蒙古语中,有因译音字形相近致误。 人名:卷五〔2〕,“广宁王瓜都”。上文和《别里古台传》作爪都。Rashid-ad-din书中作 jāūtū,俄译本作Джауту,“瓜”乃“爪”(意为百)之误。卷二八〔3〕,“喜速不(爪)〔瓜〕”,《高丽史·高宗世家》“爪”作“花”,“不瓜”、“不花”蒙语buqa的音译,意为“牡牛”。“瓜”误为“爪”。卷一五《张荣传》〔15〕,“按亦台那衍”,此人即成吉思汗之侄、《元秘史》中的“阿勒赤台 Alcidai”,卷一一八《特薛禅传》、一一九《塔思传》与卷一二一《按竺迩传》皆作“按赤台”。“亦”乃“赤”之误。卷一一五《睿宗传》,“渡汉水,遣夔曲涅……驰白太宗。……夔曲涅至”。此人《元朝秘史》卷二四七作古亦古捏克把阿秃儿 Güyigünek-ba' atur;卷一四九《郭德海传》作魁欲那拔都;卷一四四《月鲁不花传》作贵裕;《金史·白撒传》作回古乃;《圣武亲征录》作贵由乃或贵由拔都。“曲”与以上译名不协,乃“由”形近之讹,失校。 卷一一八《特薛禅传》〔2〕“按察儿秃”、〔4〕“按答儿”。下文与程钜夫《应昌府报恩寺碑》皆作“按答儿秃Aldartu”,义为“有声名”。前者“答”讹为“察”,后者脱“秃”字。卷二八〔20〕,“卜〔颜〕铁木儿”,卷一NFCA1八《诸王表》作“卜颜铁木儿”,蒙古语Buyan-tmür意为“福铁”,译音不全,据补。 地名:卷八六〔 8〕,“延NB073五年,以速怯那儿万户府……合为右卫率府”。同一记载又见于卷九八〔3〕,皆作“速怯那儿”。《仁宗纪》延五年二月有“者连怯耶儿万户府”。七年七月也作“者连怯耶儿”。《世祖纪》至元二十六年六月作“怯连耶儿”、卷一《兵志》作“折连怯呆儿”。蒙文地名Jeren- ke'er,汉译“黄羊川”。此处脱“者”字,“连”误为“速”,“耶”误为“那”。 地名译音不全:卷一〔1〕,“统急里忽鲁”,下文作“帖尼火鲁罕”,钱大昕已指出:“《秘史》作统格黎克豁罗罕( Tünggelik-qoroqan)。豁罗罕者,小河也。”(《考异》卷八六)火鲁罕、豁罗罕、忽鲁皆蒙语qoroqan汉字音译,“忽鲁”译音不全,脱音节“罕- qan”。卷二八〔19〕,“赐剌秃屯田贫民钞”。本书下卷两见“海剌秃屯田总管府”,即此“剌秃屯田”,蒙古语“海剌秃”,意为“有榆树”。剌秃前疑脱“海”字。卷三五〔9 〕,“失〔八〕儿秃”,蒙语“失八儿秃 Sibartu”,意为“泥地”,周伯琦《扈从北行前记》曾记此地名,据补。卷一四七《郭德海传》〔10〕“乞则里八海”,“乞则里八”刘郁《西使记》作“乞则里八寺”,《圣武亲征录》作黑辛八石,《元秘史》作“乞湿泐八失Kisil-ba -na'ur”,《史集》作Qīzīl-bā 。译音不全,脱“寺”或“失”。卷一八《耶律希亮传》,“生希亮于和林南之凉楼,曰秃 (忽思) 〔思忽〕”,即《世祖纪七》所见之“尚书秃速忽”。“凉楼”是窝阔台所建之避暑小城,《世界征服者史》作Tuzghu- baligh,云在哈剌和林以东两帕列散(约11公里)。本书《太祖纪》作“图苏湖城”,《亲征录》作“秃思儿忽城”。此处“思忽”二字颠倒,失校。部名:卷一九,“瓮吉八忽公主,适赤窟孙怀都驸马”,此二人名见于朝城县兴国寺《令旨碑》,称“公主百户、驸马会都”。《世祖纪》中统四年三见“公主拜忽”。八忽、百户、拜忽(Baiqu)都是公主名之异译。“怀都驸马”即“驸马会都”,瓮吉剌部人 Onggirad。故“瓮吉八忽公主”意指瓮吉剌氏之八忽公主,“瓮吉”后脱“剌”字。卷一四〔7〕“斡脱吉思部民”,蒙古语t güs,意为“老的们”,应译斡脱古思,“吉”乃“古”之误,失校。 称号:卷一〔16〕,“乙职里”,即《金史》卷一四《宣宗纪》屡见之“乙里只”,蒙古语elcˇi,意为“使臣”。《元秘史》作“额勒赤”或“额勒臣”。此处“职里”舛倒。卷一二三〔12〕“忽都那”,本书或作“忽都那演”、“忽都忽那颜”、“忽都忽”。卷九九《食货志》作“忽都那颜”。蒙语“那颜 noyan”,元译“官人,此称号译音不全,据《食货志》补。卷一八〔1〕,“速古儿〔赤〕”,本书卷九九《兵志》,“掌内府尚供衣服者曰速古儿赤 sügürcˇi”。《危太朴续集》卷二《耶律希亮神道碑》正作“速古儿赤”,据改。 误将一字分刻为二:卷一 NFCA1九〔18〕、〔19〕,“阔阔干公主适脱亦禾赤驸马”,拉施特《史集》云:“成吉思汗曾把自己的女儿Jījākān嫁给Tūrāljī驸马。”《元朝秘史》卷二三九分别作扯扯亦坚cˇecˇeyigen、脱劣勒赤T r lci,波斯和蒙文史籍原音与此表两名汉字译音不符,“阔”当为元籍常见译音用字形近之误,干”蒙语,义为花。“亦禾”乃“栾”的简体“栾”误分为二字,应作“脱栾赤”。卷一二〔20〕月亦心揭赤“亦心”乃“恋”字简体“恋”误分为二,即中亚地名玉龙杰赤Urgenccˇ。 误改或误译:卷一〔3 〕,“萨里河”。下文和《圣武亲征录》作萨里川,即《秘史》之“萨阿里客额儿Sa'ari-ke'er”。“客额儿ke'er”或旁译作“旷野”、“野甸”,此处《元史》将“川”误理解为河。卷三一〔3 〕,“阔朵杰阿剌伦”。卷二《太宗纪》译“曲雕阿兰”、“库铁乌阿剌里”,卷三《宪宗纪》译“阔帖兀阿阑”。蒙古语K de'e-aral,意为“荒洲”,此处原文应为K de'e-aral-un,意为K de'e-aral的,这里将属格“的”也裹入译名中。卷一〔4〕,“秃台察儿”。此段相应史实也见于《秘史》卷一二八,作“札木合(人名)因(的)迭兀(弟)绐察儿(人名)Jamuqa-yin de'ü Taicˇar”。“迭兀”蒙古语,意为“弟”,此处音译为“秃”,与人名绐察儿混在一起。 突厥语:卷六〔 1〕“百里八”,元代文献无此城名,疑为“百八里”(突厥语Bir-Baliq,汉译“独城”,《新唐书》卷四NFCA1《伊州》之“独山守捉”,《元史·哈剌亦哈赤北鲁传》之“别失八里东独山”城,海屯从和林西还途经之Berbaligh)倒误,即《经世大典序录·玉工》所见之“白八里”。 藏语:译音不全:卷一四〔 8〕,“亦摄思怜〔真〕”,《释老传》亦摄思连真Ye-shes-rinchen,意为“智宝”。译音字形近致误:卷一五〔11〕,“软奴(玉) 〔王〕术”。即至元二十五年十月之乌思藏宣慰使软奴汪术gZhon-nu dbang-phyug,意为“自在童子”。Dbang与“汪”、“王”译音合,“玉”乃“王”之误。卷二一〔11〕,“朵耳思等站户”。上文大德元年十月有 “朵甘思十九站”。“朵甘思”藏语地名Mdo-Khams,包括今康和青海(朵)部分地区,朵甘思驿站是元朝吐番三路驿道之一。“耳”乃“甘”之误。或脱或误:卷四二〔2 〕,“岐王阿剌乞”。文作“岐王阿剌乞巴”,“阿剌乞巴Aragibag”是藏语Ra-kyi-ph'ag的蒙古语读法,脱“巴”字。卷四六〔11〕,“岐王阿剌乞儿”,“儿”为“巴”之误。卷二NFCA1二〔4〕,“(都) 〔相〕家班”,〔5〕“相儿家思〔巴〕”。其中〔4〕,《成宗纪》大德九年三月作“帝师相加班”。“相加班”藏语,义为“觉吉祥”。〔5 〕,《仁宗纪》皇庆二年九月有“以相儿加思巴为帝师”。“相加班”和“相儿加思巴”都是的同名异译。舛倒:卷二一〔18〕“吃剌八思斡节儿”。据上文“合剌思八斡节儿”及《释老传》所见“乞剌斯八斡节儿”。藏语Grags-pa' od-zer,意为“称光”。“八思”舛倒。 梵文:译音不全:卷二八〔 2〕,“答里麻失”。《蒙兀儿史记》:“答里麻失里,仁宗次后,见后妃旧《表》。旧《纪》只称皇后答里麻失,音不备。”答里麻失里Darma- ri,意为“法吉祥”,据《后妃表》补。卷三NFCA1,“泰定四年二月丙子,亦怜真乞剌思”,卷三三〔10〕“辇真吃剌思”,卷二NFCA1二《释老传》作“辇真吃剌失思”,此名梵语Rinchenbkra- is,意为“宝祥”,两处皆脱“失字”。人名误:卷二NFCA1二《释老传》〔3〕,“答儿麻八剌(乞列)〔剌吉塔〕”,《世祖纪》至元十九年岁末有“帝师答耳麻八剌剌吉塔”,《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序》作“达哩麻八罗阿罗吃答”,与藏文史书《萨斯迦世系》所载合,Dharpāla rakshita,梵语名,义为“法护”。地名字误:卷二一《马八儿等国》〔10〕,“僧伽耶山”,本书《亦黑迷失传》与《岛夷志略·北溜》条作“僧伽剌”,《岛夷志略·北溜》或作“僧加剌”,乃梵语Simhala之音译,即今“锡兰山”。《大唐西域记》译“僧伽罗”,《求法高僧传》译“僧诃罗”。“耶”译音不符,乃“那”形近致误。 波斯-阿剌伯语的穆斯林人名:卷二二〔5〕,“法鲁忽丁”,即上文七月及《宰相年表》所见之法忽鲁丁,乃穆斯林人名Fakhral-Dīn之汉译。卷三〔20〕、卷三三〔4〕“马忽思)〔思忽〕”,此人即卷一二五赛典赤赡思丁之第五子云南平章政事马思忽,穆斯林名Masqud之译音,以上二人名皆舛倒。 俄语:卷一二二〔19〕,“也里替”,卷六三《地理志》作“也列赞”,此处述拔都征俄罗斯事,“也列赞”当即今莫斯科东南之梁赞Pязань的蒙古语读法,“替”乃“赞”形近之误。 基督教名:卷八九“崇福司,掌领马儿哈昔列班也里可温十字寺祭享等事”,应点断为“掌领马儿 (mar,景教主教的尊称)、哈昔(hasia,僧侣)、列班(rabban,教师)、也里可温(erkehün,基督教徒和教士的统称)、十字寺(教堂)祭享等事”。卷一一八《阔里吉思传》〔15〕“木忽难”,刘敏中《驸马赵王先德加封碑》作“术忽难”,也里可温教名(Juhanan-Yohanan, Jean)。卷一三四〔1 〕“月乃合”,《月合乃传》篇名和通篇传文凡七处皆误作“月乃合”,此名乃也里可温教名Yohanan 之汉译,《世祖纪》中统二年七月、四年五月和卷二五《阿合马传》皆作“马月合乃”,卷一四三其曾孙《马祖常传》和许有壬《马祖常神道碑》亦作“月合乃”,马祖常为他曾祖所作《神道碑》和黄所作《马氏世谱》或作“月忽乃”和“月忽难”,“乃合”译音颠倒。 南方民族人名:卷二九〔17〕,“(塞)〔寒〕赛”,下文有“寒赛”,《元文类》《经世大典序录·招捕》有“罕赛”,“寒”、“罕”乃同音异译,“塞”乃“寒”形近之误。地名:卷一三三《脱力世官传》,“渡不思鲁河”,伯希和《马可波罗书注释》Brius条云:《元一统志》金沙江名不鲁失。卷一三一《速哥传》作“不鲁思河”。“思鲁”颠倒,失校。 《元史》的点校,在当时我们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反映还是较好的。20多年来,它便利了国内外《元史》的学习和研究,甚至有人根据校勘记引用的书目扩大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毕竟我们水平不高,处于边学习边工作的状况,几年后第二次印刷时,书局通知我们提供近年发现的标点错误和失校、误校处,仅我一人就提供约百条。近二十年来,元史的研究队伍不断扩大,问题研究更细,因此人们发现点校本的问题就越多,各种刊物常有专文发表。我非常欢迎大家继续批评指正,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一部真正点校完善的《元史通过点校《元史》,内蒙古大学形成了一支较成熟的元史研究队伍。虽然有人已散往外地,也是增添了当地元史研究的力量。参加者中,周良宵、林沉和周清澍仍继续对元史的研究。原来从事翻译工作的余大钧,转向研究后,发表了系列论文,成绩突飞猛进。原来专业近代史的黄时鉴,通过点校熟悉了元史。离开内大后,转向专门研究元史和中外关系史,在几个领域内都有卓越的成就。叶新民从此选定元史为专业方向,成为内大元史研究的骨干。内蒙古大学这批人得以成长,首先应感谢中华书局多年来对内大的一贯支持,也应感谢我们的师长翁独健和邵循正教授对我们的培育。留在中华书局坚持工作到出版的林沉教授过早去世,在追述点校元史往事时,不能不对这位功臣表示深深的怀念。 原载:《“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7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