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蒙娜·波伏娃写下女权运动之圣经《第二性》时,“女性的意义”第一次以强有力的姿态进入社会严肃议题。毕竟在 20 世纪以前,那些伟大如勃朗特等开始尝试表述自我的女性作家们——大多还处于躲在男性笔名背后立言的阶段。 但是文学透露了女性成长的踪迹。从“美则美矣不见灵魂”的海伦到被但丁奉作泥塑偶像的贝阿特丽彩,从永远停留在十五岁芳华的朱丽叶到“天使在人间”一般的艾斯美拉达——女性在男性作家的笔下卑微地“完美”着(或者应该说“被完美”着),她们无可挑剔的美丽与圣徒式的爱情是男性群体共同的白日梦,也是对被这梦压抑着的现实中的女性最冷漠的否定。 这群失败的女性标本终于在十九世纪被送入了博物馆里,定格在塑料花般生硬的格式里。而真实、鲜活的生命开始苏醒,她们或静或闹地抽枝萌芽着,或素或艳地舒展着花瓣,坦然接受绽放与凋零的命运—— 一、春天:山茶花的舞步 巴黎的香软怀抱。一名容貌倾城的名妓。一朵纯白得有些另类的山茶花欢跃在温醉迷眼的舞池里——她比春姑娘的舞步还让人心驰神移。 玛格丽特,这个从不甘于平凡的名字,这一次它选择的主人又为它的美丽添上了新的注脚。她带着乡间洁净的田野之风和对于生存的妥协,走进了混沌污浊的上流社会——同时与她形影不离的,还有母亲留给她的唯一遗产——肺病。当那群臣服于她的石榴裙下的风流贵族们笑着忽略她因病咳出的血时,那个追到门外的青年脸上真诚的担忧——给她那朵寂寞的山茶花浇予了第一捧甘露。阿尔芒是她热闹却干涸的生命的甘霖,她艳丽华服下真实的纯白的心因他而复苏了,所以她把那朵山茶花送给了阿尔芒——同时交出去的,是自己的心。 这颗心以抽丝剥茧的疼痛履行着对爱的承诺:她为他弃绝三千繁华的奢迷生活,为他变卖珠宝马车独扛生活窘境,为他忍受侮辱背负千夫所指,为他孤独离开孤独凋零 这些苦难让所有为之见证的人伤感怜悯,但这个女子应得的绝不只是同情——或许更多的应是赞赏和尊敬。她虽然曾经迷失、纵情声色,但是也正因为这泥淖之浊之深,她的挣脱历程才愈发艰难而撼动人心。当短暂的甜蜜在生活的压力下狼狈不堪时,她选择了独自承担——因为不允许自己的爱情沾上一丝铜臭,不允许自己重新陷入钱色交易的轮回里。这个驰名风月场的风尘女子,竟以初恋般的心情守护着爱情的纯洁性——这不啻是给演惯了风月剧的上流社会人群的一计讽刺的耳光。而当阿尔芒的父亲作为这群人的代言者,以道德与正义的名义迫使她离开时,这个善良的女子选择了放手。她成全了迪瓦尔家庭的名誉,成全了阿尔芳的前途——却并没有妥协,没有向这个虚伪的高尚社会认输,也没有如他们所愿否定自己对爱的追求。在她弥留之际字字如血的书信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柔弱的、为世人所不耻的女子身上的震撼人心的纯净力量:“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待你知道真相的那天,我在你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 我不愿去追忆这个女子曾经的堕落,那是对一个复苏的纯净灵魂的玷污。真正的纯净,不是躲在象牙塔中说“我爱世界”,而是身陷于污泥仍然向往并努力破土而出的那份对新世界的渴望,这才是一种有力量的纯净、活着的纯净。 故事的结尾定格在阿尔芒迟来的忏悔和坟前那片白色的山茶花上。但是山茶花的舞步并没有停止,它们一如当年般欢乐地在后世读者的心中跳动了百余年,为我们的心不断输送着纯白的、清香的、纯净的力量。 二、夏天:绿色的风吹向明天 “她的眼珠儿是一味的淡绿色,不杂一丝儿茶褐。” 傅东华先生的翻译完成了我对这个女子的最初印象,而当我带着这份记忆进入荧幕上的黑白影像时——我跌进了费雯丽眼中的那一湾绿潭里。在塔拉的红色土地上,这一抹绿显得那样跳跃又耀眼,如夏日的风一般狡黠而教人欢喜。 郝思嘉,她是法兰西贵族海滨与爱尔兰庄园红土的结合产物,她天生就是个无法调和的不规则体。她既专一,守着关于艾希礼的王子梦不肯醒;又轻浮,穿着寡妇的黑裙与白瑞德缠绵在舞池里。她既恶毒,对圣母般的情敌媚兰妮极尽挖苦嘲讽之能事;又善良,独自承担生活的艰辛喂饱一家几口人。她既愚蠢,以无休止的任性伤害着真正爱她的瑞德;又聪慧,在每一处绝望时擦掉眼泪从头再来 这个女子绝不是完美的,她有时甚至是丑恶的——但是此前此后,都没有任何一个“完美女人”能像她那样在人们的心中刮起一场绿色的飓风。我们像被下了魔咒一般地爱恋她,像正统社会的代言人一样声讨她,像宗教圣徒一样同情她——但最得要的是,我们谁都不能否认对她的叹服,对那种我们所不具备的“郝思嘉式的坚强”的叹服。 她以木兰花一般白的肌肤和一尺七的细软腰身,承载起了难以估量的苦难的重量。在面临父亲发疯、母亲死亡、两个妹妹一病不起,还有弱小的孩子待于抚养的崩溃局面时,她不断地告诉自己:“永远不要哭泣。”当人们都把同情给予了那群善良而软弱的悲痛者时,这个坚强到可怕的女子被遗忘了。她真的不会哭泣吗?——她只是把眼泪擦去了而已,面对压顶的苦厄,必须有人首先站起来,而她选择的,就是以一种男人的方式,比那些软弱的男人们更快地接受现实、反抗命运。 软弱男人的代表艾希礼将一捧红土放进郝思嘉的手心——因为他了解,这个女人拥有寻找红土地的热情和力量。当母亲、父亲、朋友、情人、孩子、丈夫全都随风而逝,她依旧不被绝望卷陷,因为至少还有塔拉的红土地,是她为之奋斗、坚持的生命之根,是她全部的热忱信仰。 为着这信仰,她在历尽劫难之后再一次擦掉眼泪,相信明天。这“明天”已不再是年少时将所有难题搁置于未来的妄想,它既是总结也是新生,既意味着继续前行,也预示着生命的回归 郝思嘉完成了人们对女性力量的重佑,也完成了女性对自己社会价值的判断的颠覆。原来,我们并不是男子的肋骨、被庇护的弱者,我们同样能够在极难极患之时用自己的肩膀承担苦难的重量,以生活之强者的姿态与社会平视。即使跌倒、受伤,依然能靠自己的双脚重新扎根在大地上。 事实上,每当有不能忍受之痛楚时我都会想起那个在荒园的废墟上歇斯底里的女子,她说:“我不会再让自己和家人挨饿,我发誓!那怕去偷,哪怕去抢!”就是在那一刻我跌进了她绿海般的眼睛里——那里面的浪涛一般汹涌的坚定,美得让我惊心。因为——郝思嘉相信明天。我也相信。 三、秋天:叶子,是不会飞翔的翅膀 那片叶子最终以决绝的姿态扑向大地——同时落下的,还有它的创造者托尔斯泰的悲伤的眼泪。他似乎本不想给这个叫做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人安排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可是他一开始就没有赐予她自由的翅膀,这已注定她必须以陨落的方式完成逃离。 这一片叶子起初沉睡在树枝的上层、中心,在无风、无雨也无新鲜生命气息的层层庇护里顺从地美丽着。轰隆的火车像一切暴雨般浇灌了她的生命,也带给了她爱情的甘霖。 一片树叶以惊人的力量苏醒、生长、向整棵大树提出挑战:“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丢铠弃甲般放弃一切,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甚至最不能割舍的儿子,然后如一只已经燃烧起来的飞蛾般扑向爱情的火焰。 她勇敢得像不被社会所控制的动物,闪耀着近乎完满的自然性。但是她毕竟被安置于社会中——并且是被层层华服包裹着的上流社会中。在这个地方里,贵妇人的红杏出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游戏;而一旦出现想自由生长在阳光下的真挚爱情,它就成了所谓的道德伦理的众矢之的。真正荒淫无耻的培脱西们扮演着社会的精华,并且以审判者的姿态为这个女人定下罪名:荒淫无耻!人们集体选择了忘却圣主的劝解,然后以圣徒的身份重重扔下正义的巨石——这多么讽刺。 很难说我们现在的社会就能够容纳下这个公开叛逆的女人——所以应当被质疑的不仅仅是阶级,而是社会圆满表面下的不合理性。世界作为人的栖居之所,无所谓绝对意义上的对错,天地无德,制定价值观取向与社会规则是哪些人的特权?又是谁赋予了谁对他人进行审判的权利?所谓的婚姻制度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安全感?性的许可?道德的证明? 所以安娜的意义不在于向人们展示一个女人的悲剧,而在于促使我们反思这个不能保护人最单纯的对爱的渴望的社会,以及构建出社会的我们自己。“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着的女人”——这是安娜对于如官僚机器般冰冷的卡列宁的控诉,也是对伪善而僵化的社会的呐喊。 但这呐喊最终被火车的巨响吞没了。人们说这女人用多疑和神经质杀死了自己,其实不然。这个女人的敏感是正确的,因为渥伦斯基确实已经在精神上抛弃了她,却因为良心而维持着貌合神离。他是一个从来没有完全脱离世俗的人,他没有安娜那样的勇气去公然反抗大众意志——他们的眼共同燃烧,他们的身体水乳交融,但是他们的灵魂在两个世界里,安娜的卧轨,不过是提前了他们的分离。 这片叶子最终没有飞进蓝天白云,而是落向了大地。这一场失败的逃离让人们唏嘘不已,然而有些东西并没有消逝——它,叫做勇气。勇气的本质在于我们敢于作出决定,而不是只作出正确的决定。一个“被生活”的女子公然向社会宣布“我要按我自己所想的去生活”,这就是比“正确”珍贵太多倍的东西。 当我看见这片勇敢的叶子以决绝的姿态落向大地时——那一段短短的时间里,我看到了她的脊背上,正生长出一双翅膀。我想总会有那么一片自由的天空,允许她飞翔。 四、冬天:白雪公主与灰姑娘都在冬眠 王子甲的吻迟迟不来。白雪公主依旧美丽地睡在水晶棺里。 王子乙的玻璃鞋也杳无音信。灰姑娘疲惫地蜷着膝在角落里小憩。 王子丙 ?王子丙已不再是王子,虽然他拥有美丽的庄园,但这庄园还有个附属品——阁楼上的疯女人,是他法律上的妻。 但是金钱婚姻阻挡不了心心相通的爱情,这个名叫罗彻斯特的“半王子”爱上了一位家庭教师——她平凡、矮小、贫穷,并且不够温顺,不具备一切成为童话女主角的特质。 事实上这确实不是一场童话。这个叫做简·爱的女子,她以自己平凡的外貌和独特的精神完成了对所有 “等待王子”式童话的叛逆。她被自卑纠缠,又以自卑为动力充实自己;她因反抗侮辱而孤立无援,又因反抗而获得认可与尊敬;更重要的是——她勇敢地追求爱情,又为了人格的独立和自我的尊重而放弃爱情 这种放弃,并非惊觉受骗后的负气出走,而是一个女子凭借人格与理性的力量在痛苦的斗争后所做的选择,她不允许自己居于情妇的屈辱地位,哪怕可以避开一切知晓内情的人的口耳,她也做不到把自己纯洁的爱情赋予一种不纯洁的形式。她的阻力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理智,以及对自我价值与尊严的坚定守卫。 自此,女性终于可以对男性说“不”,拒绝继续充当爱情关系中被动者。更加令人欢欣的是,它让男性们惊奇地发现:除了爱情,女性还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她们不再是仰望他们的向日葵。平凡的简不是在重演灰姑娘的脚本,她更像是在自导自演着一部女性的革命传奇,她所证明的是:女性即使不能以美貌取悦于男人,她仍可凭智慧、勤劳、自尊独立于社会,平视男性,并得到懂得赏识这份魅力的男人的真诚的爱情。而对于整个男性社会而言,这部传奇意味着他们在失去美丽的宠物的同时,将迎来可以与之交流思想、情感和喜好的精神伴侣。尽管最后刻意为之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完美本身就标志着一种依赖于偶然性的肤浅,但是除此之外,简确实作为西方小说中的第一个叛逆的灰姑娘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改写了等待被王子发现的结局——她发出了一个女性作为“人”喊出的声音:“我,尊重我自己。”白雪公主依然在沉睡。 灰姑娘依然在等待。 简·爱,从来就不属于童话。她只住在自己所写的女性革命性传奇里,以灵魂与一代又一代的女子对话,教予她们热爱自己、不惧现实、追求幸福的勇气和力量。 四季轮回春秋流转,看书的人已渐渐成长渐渐浑浊,那群或热闹或清冷的女子却依然被文字神奇地定格在那里,定格了百年。幸运的是我们不断变更着身高面容性情与思想,从未改变的却是对她们的着迷。那些令我们喜爱和向往的质素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最美丽的引导,她们像母亲、像女伴一伴,陪伴我们学会自由、平等、尊严、坚强,告诉我们相信明天、相信爱情、相信这繁芜的世界,也相信自己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 或许,波伏娃 19 岁时的那句“独立宣言”正是本文最恰当的结尾——“我,绝不会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这是对以上四位女性生命价值的最佳诠释,同时,也是她们所留予后人的生生不已的纯净力量。 原载:文学教育2010.0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