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对博客写作的文化批判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洪辉 参加讨论
博客的原初定义是网络私人日记,忠实记录个人的思想成长历程、生命的体验,博客不仅是一个媒体平台,它是多种媒体的综合体。它在深刻地改变我们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网络写作的匿名化,将作者的身份融入到无边无际的互文世界中,“电子传播形式消除了时空两维的差别,并据此消除因果关系的假设”。 现在的博客写作趋向于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将思想娱乐化,将隐私社会化,内心的自省变为人格的表演和隐私展览,成为了用精神幻像和草根神话编织的网。
    网络写作将传统的冷媒介阅读,转向了后现代的热媒介阅读。冷媒介阅读,读者不需要过多的参与,而热媒介的出现,将读者和作者的界限进一步的抹平,作者只是完成了一个未定性的作品,读者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张扬。本来网络写作的匿名化,能够使博客保持一种独立的批判精神,但实际上,因为交互观赏的需要,人格的表演性在这个空间成为写作的主流。要么虚构个人的情感经历,把自己塑造为情感敏锐脆弱的弱者;要么在浏览别人空间的时候,虚伪地热评好评。
    新浪有个名叫“极地阳光”的博客浏览量突破一亿二千万,在新浪博客人气排行中第3,由于博主“Acosta”既不是像韩寒、郭敬明等早已红透半边天的青春写手,也不是像徐静蕾等娱乐圈中炙手可热的当红人物,而是一个身份至今还没有明晰的“隐形人”。单纯凭借图片所呈现的平面化的“帅气”,和文章所流露的虚无的“小资”,引起了疯狂喜欢和崇拜。他的笔下多是这样的文字:“亲爱的,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了你,我也要待在你身边……假使时光可以倒流。我可以轻易到达五年前。你我在那个姹紫嫣红的夏日里,一起看江流婉转,一起看月照花林”。一个烂熟的爱情小说情节,几句所谓的美文语言。为什么会引起大众的狂热追捧呢?因为博客作者的匿名化和平民化,使得博客写作的参与者需要自己的精神偶像,因为传统的写作方式产生的都是精英阶层,和读者的精神上的距离是不言而喻的,而网络中的读者不需要既定的已被命名的精英,他们需要的是神秘的、草根阶层的精英。而不管这个草根是不是经过了精心的包装策划,是不是仅仅是矫揉造作的低吟浅唱。
    博客,被很多人认为是草根文学的代名词,对草根的定义多数是褒义的,认为是弱势群体对主流话语的反抗,是一种挑战的姿态,所以无论是打“草根”旗号,还是扛“百姓”大旗,为的就是要把姿态往“平民大众”靠。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为世界第一,网络催生了有别于政府和知识分子精英的第三方力量——草根阶层。他们关心国家发展,关心民族复兴,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网络世界的开放性与平等性,也保证了社会各阶层成员的广泛参与。但遗憾的是,参与和平等却成为了网络喜剧化的两个关键词。启蒙思想本来应该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变得蔓延深入。实际情况是,很多启蒙的基本命题,现在被冠以宏大叙事这样的头衔,变得滑稽荒唐。沉重的历史感,触目的现实问题,被轻轻地消解回避了,更多人将创作的笔触伸向了不可知的神秘的乱力怪神,虚无的幻想世界。形式上的演变并没有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却成为人们娱乐化的重要资源。
    情感叙述,是博客写作的精髓和出发点,是博客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因为博客的功能已经被无限地扩大、包装了,使得博客写作成为在“他者”目光注视下的精神表演,而博客群体也用虚幻的文字编织了一道精神幻想的网,麻醉人的意志和灵魂。
    博客写作一个重要的原则不是平实的叙事,而是哗众取宠的标题撰写,和虚情假意的浏览留言,或者说,很多人关注的是这两个方面、思想的娱乐化和封闭表达的社会化。将深邃的思想包裹上娱乐的外衣,将内心的自省变为预知未来的隐私展览,是博客写作的悲剧。博客写作不是一种纯粹私人化的写作,这是一个无须争辩的事实。因为博客写作将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都赋予了新的含义,中国人自由表达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媒介的发展使文学从文学欣赏的层面,转到了文学参与的层面,造成了全民的狂欢,与传统文学观念最大的区别就是读者地位的变异,从被动的欣赏,转向了主动的参与,显然,这样除了主动性较强外,也反映了读者的心态的变迁,从悲剧感十足的启蒙理想,变为喜剧性的平等对话。博客是在他者目光注视下的精神表演,我们每一个博客的写作者都是一个“他者”。
    网络写作的思想根基,是开放的文本世界,但是博客写作往往被新的流行文化所控制。身体欲望,消费观念,道德偷窥是其中的关键词,这实际是想营造一种全民文化素质提高的假象。在博客写作的世界里,批评家不承担文本的最后裁决者,更像是文本的参与者,是文本意义环节中一个不重要的部分。一方面,它虚构了自我的相对主义解读传统。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中,任何人任何文化背景的读者,都可以参与,进行解构;另一方面,一直强调自我创作的边缘化现状,将传统文化和经典文本,始终放在被颠覆,被解构的境遇中,而自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游走于各种文本之中,毫发无伤。
    其实,博客写作发表的平台,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产物。喧闹的门户网站,会带来高的点击率和知名度,而寂寞的文学网站,需要的是对文学的信仰和坚守。民众的审美趣味,因为文化素养的差异,如果任由他们作为思想标准的制定者和裁决者,那么思想的前景有平面化、浅表化的可能。存在的苦痛被喜剧化的方式遮蔽无言,存在之路,也就会演变为皆大欢喜的乌托邦梦想。
    原载:《文艺报》2009-03-26
    
    原载:《文艺报》2009-03-2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