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网络创作的机遇与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步非烟 参加讨论
对于文学爱好者,尤其是年轻的创作者而言,网络提供了一个空前的机遇,和完善的平台。
    1、网络是一个非主流创作园地
    我记得大概七八年前,我投稿的期刊编辑给我说,那会,会有在家务农的青年,用扁担挑着几十斤中的手写稿纸过来投稿。那时出版一部长篇非常难得,这一点相信各位纯文学界人士比我有发言权,通常要先在地方期刊上发表中短篇,然后去国家刊物发表,最后才能出版长篇。网络的出现,完全打破了这一个固有的流程。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创作长篇,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阅读这些长篇,出版市场化之后甚至任何人都可以出版长篇——只要有相当的市场认可。于是,网络作者们异军突起,似乎脱离了主流,不按照常理出牌。其作者的创作观、读者观都与传统作家大相径庭,这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让网络文学不能得到正统文学的认可。
    坦率的讲,能在作协会议里谈论网络文学,甚至网络文学可以参评鲁奖,这在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这体现了主流文学界的包容性和年轻化的意愿,作为半个网络文学作家,是要表示感谢的。但同时也可以说,正式网络文学的创作成果(这里我更多说的是市场成果和大众影响力)给主流文学界一定的压力。在短短的几年间,网络文学的繁荣已成为一个现象,数十部上百万字的长篇,如果不被纳入00年~10年的文学史,哪怕只是提及,做文本上的分析,那么文学史、文学评论史也是不完整的。
    2、网络作家的创作状态是很本真的,自发的,出于纯粹的爱。
    相对于现在已经职业化创作的作家而言,我觉得网络作者身上有一个很动人的特质,就是自发性,出于爱。尤其是早期的网络作家更是如此。我大概00年接触网络,那个时候网络还是完全免费的,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单单通过网络收到哪怕一分钱的回报。但正是那个时候,长篇大量涌现,很多是在校大学生,北大未名、水木清华等校园论坛成为创作的主要园地。而读者基本上就是高校同学。之后才有了公众论坛如天涯社区等的繁荣。最初,这些在校学生以业余时间,在网上写作出长达百万字的长篇巨制,是一种本真的出于对文学的爱,和对自我表现的渴求,那时的题材主要是类型小说,又多带有幻想色彩,这个和创作者的年龄、创作环境都是有关系的。他们创作时唯一的回报,就是同学、读者们在后边长长的留言、评论。经常有作者要求,需要回复多少、多长才会继续更新。读者与作者本真的爱,成为创作纽带和动力。这甚至催生了一种全新题材,就是将活跃读者的名字都写入小说中,成为小说人物。作者完全在一个因网络而缔结的圈子里创作,与读者互动性极强,即时反馈,读者很大程度促成、并参与了创作。这是传统创作中很少见的。
    说过了网络创作的有点,也说几个局限性,和网络文学现阶段面临的几个困境。
    其一,网络作者的创作态度有失轻率。
    写太快,写太多是网络创作的软肋。我是一个类型化作家,一般而言,类型化作家普遍都是高产的。我目前出版的作品超过200万字,但是在10年的创作历程中完成的,平均下来,一年大概是20几万字,在传统文学看来应该是高产,但是和网络作家相比就根本不值一提了。
    网络小说真是长篇巨制,动辄篇幅百万。为了追求点击率、也为了网络读者要求的快速更新,有的作家甚至一天写完几万字。可以比武断的说,除了极少数真正天才纵横的人,以这样的速度能创作出优质作品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刚才说起过,大部分网络作家的创作都是出于本真,所以其实往往其才华、想象力、毅力各方面都还不足以支撑一部成熟的长篇。而这种写作方式,原本不成熟的创作进一步流于轻率。我相信,一个人的才华、储备是有限的,这样井喷似的创作其实是在挥霍才情,高强度创作,让作品被拉长,很多网络文学对话冗长,甚至有神作一场打斗写了七万字。可以设想,这种创作模式,甚至无法给作者留感知生活、补充积累的空间。很快,当少年意气和那种本真的爱消退后,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
    2、网络写作模式可持续性发展欠缺。
    刚才说过,大部分网络作家的艺术生命并不长久,少年时期的井喷状态一旦不再,之后就将消失于江湖。从00年至今,网络文学的代表人物一波换了一波,能在大浪淘沙中留下来的,是非常非常稀少的。而这些留下的精英,也迅速脱离网络平台。如比较早期的安妮宝贝,痞子蔡,后期的萧鼎、当年明月等。而他们留下来的形式,却是脱离网络,走向传统出版。这形成一个奇特的现象,网络文学作家中最精英的代表,迅速被传统出版方式吸引。网络成为一个书商选稿的中间平台。
    3、网络作家的落地问题
    作家最初创作是出于出于对文学的理想。但是实际上,到了后期,如果没有良好的落地和回报,很多作者将无法坚持创作,第一批网络作家的现状就很充分的说明这个问题。成功的或转型成书商、编剧,不成功的则干脆放弃文学回到公司上班,做小职员。所以,在一个现代社会,对作家的回报是一个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的问题。我上小学时,家长无不谈文学青年而色变,我父亲看到我偷偷写小说的时候就给我描绘了未来的恐怖情景:一个老女人戴着厚底眼镜,说着别人听不懂的唐诗宋词,穷困潦倒,无依无靠。他们有这个想法一点也不奇怪,那就是计划经济时期,大部分作家的写照。好在,80后文学在市场上树立了标杆,现在我和读者家长交流的时候,已经有一部分家长认可自己将来的子女从事“作家”这个职业。只有当有很好的回报,才能吸引人才向这个方向倾斜。
    数字化出版是未来出版的趋势。在日本欧美,也有很成功的数字化出版的先例。但在国内,还是刚刚起步,漏洞百出。最明显的就是作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证。当然,很多网站都声称他们有年入百万的长期驻站作家。但实际上,盗链、盗转,以及分成平台不够开放,造成了大部分网络作者还很难落地。实体书可以销售数十万册的青春文学代表韩寒说过,他的电子版权放到网上,至今只拿到了1000块。我上次参加一个数字出版的会议,一个作者就说,他有作品点击率上千万,几个月却只分到了几十块钱的提成。我不怀疑有收入很高的纯网络作家存在,但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我个人的网络点击提成和实体出版的版税提成相比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另一方面,社会认可的问题。让自己的作品得到大众认可,从而获得知名度,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追求,所谓“立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真正有社会影响力的作者,有公众知名度的,还是这些从网络走向了传统出版的作家,比如我提到过的安妮宝贝,当年明月,天下霸唱等。
    经济与名声两方面的无法落地,让网络作家处于尴尬的状态,于是急于摆脱网络这个平台,走向实体出版、以及电视电影等衍生版权。
    总而言之,网络文学是新兴事物,有无限的前景,但其中也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事,而需要作者、读者、市场、出版商、主流文学圈等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更多需要的还是时间。
    以待将来。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0年05月21日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0年05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