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网络文学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对网络文学的态度,也从怀疑、争论到目前逐渐被学术界接受并且被大量研究。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但和网络文学的发展规模相比,网络文学的研究成果还显薄弱。已有的网络文学研究大多停留在对网络媒介与文学的关系等浅层描述和探讨上,或者仅仅是抓住网络文学现象中存在的缺陷进行简单地否定,或者为网络文学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文学大众化普及作用而大声欢呼,而真正深入探究网络媒介影响下文学作品所发生的深层变化,以及给文学带来的新特点的研究还嫌不足。为此,本文拟从网络媒介带给文学的开放性这一内在特点入手,探讨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特点。 一、传播方式的开放性 人类的传播方式经过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网络传播阶段的发展。与此相一致,文学的传播方式也随之经历了口头、文字、印刷、电子、网络几个阶段。对于文学来说,每一次传播方式的改变都带来了文学观念的深层变化。 口头传播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早产生的传播方第5期王 圣试论网络文学的开放性式,也是延续历史文化最悠久的方式。口头传播方式基本上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因其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以后的人类交往中,口头传播不断得到继承、延续和发展。时至今日,口头传播还是人们交往的重要方式。在文学艺术的传承中,口头传播至今也是不可缺少的,如一些传统曲艺、相声、评书等,口头传播还是其主要表达方式。 在我国,从古籍记载的涂山氏女等候大禹时所唱的“候人兮猗”,到《礼记·郊特牲》记载的伊耆氏《腊辞》,再到《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口头传播的文学作品,明显地延续着一条口头传播的诗歌轨迹。后来,从汉乐府、宋代讲唱文学、元曲,到现代的评书、相声等,无不显示着口头传播文学的强大生命力。西方文学的源头《荷马史诗》也是口头传播的文学,到后来才被记录下来。而且,被记录后人们仍常常用朗诵的方式让欣赏者欣赏。当年伊安朗诵《荷马史诗》时观众的沉迷,实际上正是口头传播文学的魅力所致。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始终坚守口头创作而拒绝文字写作。口头传播文学的最大优点是能始终与生活保持密切关系,从而保持其最大活力;其缺点是文本内容的不确定性,使传播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丢失,还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欣赏到文学作品的人数很少。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的大事,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口头传播的缺陷———无法永久保存。据古代传说,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见文字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是何等惊天动地的大事。虽然“天雨粟,鬼夜哭”的说法带有夸张和神秘色彩,但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字的出现对于人类历史的巨大影响。而且,文字的出现对于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艺术来说,意义更是非同凡响。因为有了文字,所以有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有了第一个文人创作的诗歌作品《楚辞》,从而开启了中国文学的先河。于是,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蔚为壮观:秦汉文章、唐诗宋词、元代戏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以文字为载体流传下来的。试想,假如没有文字,谁能用大脑准确地记忆如此巨量的文学作品?西方文学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文字记录,《荷马史诗》说不定什么时候已失传。如果没有文字记录,古希腊悲剧、维吉尔的壮丽史诗、但丁的千古杰作,还有众多的文学艺术精品,凭记忆也是很难准确完整地保存到现在的。 然而,文字出现之初,是靠人工抄写的。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保存典籍,但手工传抄速度慢,效率低,同样的作品保存的份数就会十分有限。假如遭遇意外,作品还是难以保存并传承下去。而且,一件以文字作为媒介的文学作品,如果仅有不多几个抄本,那么能够一睹其芳容,从而感受到其中神韵的读者就会很少。于是,就有了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应该说,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对于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在深层次上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格局。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当时印刷术普及下的稿费制度关系密切,巴尔扎克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就我国近代到现代文学格局的深刻变动来说,现代印刷术的应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印刷术才会有大量、成批文学作品的出版,才会有大批读者,才会有支付给作者的稿费,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电子媒介文学主要指以广播电影电视为媒介的文学作品。如广播小说、广播散文、广播剧、电视散文、电影电视剧作品一般也是以文学剧本为底本的。相对于此前的媒介来说,电子媒介具有生动、形象和直接诉诸于欣赏者听觉、视觉感官的特点。所以电子媒介已经开启了文学传播多媒体的先河。当然,电子媒介也有其局限,无论从创作还是欣赏来说,主体选择的自由度都不大。 最近出现的是网络传播媒介。它是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媒介。正是这一出现时间不长的媒介,却最深层最广泛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自从1997年大型文学网站“榕树下”成立, 1998年台湾网络写手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走红网络以来,在十多年的时间里网络文学得到了极大发展。2008年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互联网阅读率为36. 5%,图书阅读率为34. 7%,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1〕。“起点中文网”号称“收录了20余万本原创小说”,“累计出版2000余万册简体图书,每年向我国的港台地区输出100余部作品”,“起点中文网目前注册用户超过2000万,日页面点击量接近2. 2亿”〔2〕。这些数字足以说明网络文学目前的发展规模。 如果对比一下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几种传播媒介,我们会发现,在开放性特点上,网络媒介无疑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口头传播媒介只能是一对一,或者最多是一对几十几百人的传播,其传播规模受到的限制很大,而且其传播的内容瞬息即逝,无法超越时间而存在。手写文字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口头传播的某些局限,能够突破时间的限制,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另外的局限,即缺乏口头传播的形象性和生动鲜活性,而且在传播的广泛性上并未有多少改观。印刷媒介是手写文字媒介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手写文字媒介传播不够广泛的缺点。这一媒介形式的大规模发展是与社会发展中大量阅读者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的。但不论是手写还是印刷,相对于口头传播来说,文字传播媒介都缺少了生动鲜活的特点。电子媒介有利于克服文字媒介的这一缺陷,以重新唤起人们追求鲜活生动的记忆的要求。然而,上述几种媒介都是单向传播。在生动鲜活这一点上口头传播略有优势,但仍和网络传播无法相比。还有一点,前述几种传播媒介在使用中,媒介受众都受到时空的严格限制,就连最能超越空间的电子媒介,它的时间限制也是很严格的,比如广播小说播出时间一旦错过,你就无法欣赏到了。网络媒介却能克服上述几种媒介的缺点,可以把选择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参与主体,几乎没有任何时空限制,只要你有一台上网电脑和基本的文化知识就行了。 对网络文学的开放性特点,网络人体会最深。南帆说:“这里的发言可以不必署名,也没有守门员限制某些观点的发表。可以一拥而上,也可以一哄而散。人人都可以充当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指点江山,也可以说完就走,不再为自己的观点负责。”〔3〕只要进入网络,你完全是放松的,可以自由任意地发言,也可以自由任意地阅读。所以,网络上的内容就很驳杂。从网络产生之初,就“有在那里进行政治宣传和反宣传的,有传教和反传教的,有发表文学创作的,有抄书的,有聊天的,有感慨的,有吵架的,有骂大街的,有讲故事说笑话的,有交流日常生活经验的,有对联猜谜的……甚至还有进行‘学术交流’的”〔4〕。先不说这些现象的好坏,仅仅客观地思考这一现象,就可见网络的开放性,同样也可见网络文学的开放性。 某些与这种网络媒介开放性特点不相符合的思维最终被网络抛弃,也从反面说明了网络开放性的本质特点,如我国最早成立的文学网站“榕树下”。“‘榕树下’在文学生产流程中延续了传统媒体的操作理念,以作者、作品为本位,对编辑筛选功能的重视阻挡了文学的丰富性,庞大的编辑队伍也提升了运营成本,写作与阅读的互动性极弱,推动文本‘下网’的版权代理收益为其主营收入。”〔5〕网站借鉴纸质文本文学作品的审稿制度,贯彻着朱威廉“始于平凡生活,源自真实感受,挥洒浪漫随想”的编辑理念。这显示了网站主办者的严肃的文学态度,但同时也限制了写手的自由度,限制了网络媒介的开放性。所以黄发有说:“由于有门卫(编辑)看守,‘榕树下’毋宁说是一个有限度开放的文学圈子。”〔5〕正因为“榕树下”网站的运营思想还处于传统纸质文本文学作品的范围之内,不符合网络传播媒介的开放性要求,所以2004年之后便衰落了。中国互联网指数系统《2008年4月份中国文学市场份额统计报告》显示,“榕树下”在我国文学网站top50市场份额中仅占1. 07%,排第二十一名。 二、生产方式的开放性 传播媒介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文学生产方式的开放性。这里之所以没有使用传统的“创作”一词,主要是因为真正的网络文学是靠商业运营来进行的,正符合马克思关于艺术的生产与消费的理论。网络文学生产方式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生产者进出自由;生产者生产什么由生产者自己选择;网络参与者可以随意发表文学评论,甚至这也是文学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先来看看网络文学生产者进出网络文学的自由。传统文学创作中,创作者要进行文学创作,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他被承认是一个文学家,其作品才可能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否则,不予认可。而且,传统文学创作的成果,即文学作品,要经过发表,才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而作品的发表还要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审稿制度的制约。什么内容的作品能够发表,什么内容的作品不能发表,有些有明确的界定,有些取决于审稿者的个人偏好。达到什么艺术水准的能够发表,也是一个需要通过的坎儿。二是发表周期的制约。如果是短篇,有幸获得审稿通过,那么发表的时间就要由杂志社的稿源情况来定了。如果是长篇,则取决于出版社的人力及工作效率。而网络文学则不受这些限制,因网络的开放性,文学作品能迅速、自由地发表。网络文学不用全篇完成就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可以写一些就贴一些,不用审稿,也毋须资金和发表周期。 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发展史》把网络写手划分为三大类别:文人型写手、表演型写手、参与型写手。其中文人型写手指具有较深的传统文学修养、创作态度比较严肃认真的写手。比如第二代写手代表人物宁肯现为《十月》杂志副主编,步非烟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这类写手本来就是专业作家,进行网络写作只是其传统式创作之余进行的比较放松的活动。因网络不同于纸质媒介,他们在网络上可以写一些轻松的东西,犹如20世纪90年代第一代网络写手图雅自嘲的“砍山”(谐音“侃大山”)。表演型写手指一些“有灵气,有活力,有表现欲,利用网络的自由抒写来张扬个性,表现自我,显露才华,十分注重文字表达方式对自己网络形象的影响,不时制造写作热点,以引人关注”的网络写作者。这部分人应该可以算作是网络文学的“专业”写手。如安妮宝贝、尚爱兰、蒋方舟等。还有一类为参与型写手。他们都有自己的职业或者研究领域,“不以写作为业,上网‘玩文学’对于他们只是业余爱好以获得参与的快乐,带有‘玩票’的性质”。如痞子蔡是台湾成功大学水利系博士生,邢育森是北京邮电大学博士,俞白眉是计算机专业高材生,宁财神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等。“他们写作只是为了心灵的表白和创作的快乐,因而创作的心态更为轻松和自由。”① 图雅在1995年8月所作的《砍柴山歌》后记中有这样的自白:“几十万字,信手涂鸦,说明这两年还挺有心情。这个也值得高兴。生活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着急构成的。一会儿要交作业,一会儿要去饭店洗碗,一会儿又要去车站接同学,每一件事都刻不容缓,每一个人都讨债似的追你,一直把你轰进坟里才罢休。这就导致了生命质量的显著下降。在如此劣质的生活中,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往键盘上打一篇玩意,不是相当对得起自己吗?”②从中可以看出这位早期网络写手在进行网络写作时的惬意与放松,这也是网络这一媒介所提供给作者的开放自由。网络文学生产过程的开放性还表现在网络写作的内容上。天涯社区的总编辑胡彬说:“涉及民意的网络论坛要搞实名制,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有好处。中国人有个特点,一实名就讲假话,那就不好玩了,也就没有价值了,匿名才说真话,才有看头。但是电子商务不实名没法做。中国一方面鼓励互联网产业发展,一方面又担心它动摇现有体制。”〔6〕正因为网络媒介的开放性,进入网络不必有太多顾虑,故而在网上说什么、写什么,是完全自由的,没有丝毫顾虑,所以,网络文学生产就不像现实中的纸质文本创作,需要考虑太多东西,通过“山路十八弯”的审核才能得以出版,而是想什么,就写什么,就粘贴什么。 当然,网络的开放性也导致了网络文学的许多问题。当网络文学与商业利益联姻之后,商业利益者对网络的操控又使得网络文学生产者的许多自由得而复失。正如侯小强所说:“现在我们对文学的态度不是把它看作一般意义的文学作品,而是一个个有价值的商业版权。”〔7〕可见,网络文学作品已完全成为网络写手和网站经营商合谋盈利的工具了。“起点中文网的‘天行健’作者签约计划要求作者每月发稿量至少十万字,把故事拖得越长越好。高点击率的网络小说在出版纸质书时都采取系列化形式,像《鬼吹灯》出满了八卷,《星辰变》总共有十八集,《盘龙》总共有二十一集。文字越来越拖沓,篇幅越来越长,文学的抒情、诗意、形式创新、语言修饰等经典元素统统被抛弃,只剩下冗长的情节和离奇的故事。”〔5〕在网络文学产生之初,网络文学的开放性特点正是网络写手释放心情、获得解脱的前提和基础,而在与商业利益结盟后,商业运营者又利用了网络媒介的开放性特点为自己的盈利服务。 三、网络文学文本的开放性 与传统文学文本不同,网络文学文本能够通过网络这一特殊媒介以超文本链接、网络语言等相对于传统文学文本更为开放的形式来发表。传统的文学作品通常由杂志社或者出版社出版,其文本是以纸本媒介形式存在的。这个文本一旦出现,它就是确定了的,不能再随意变更,而且阅读者只能从文本本身的文字阅读中感受、品味作品的韵味和意境。阅读者要阅读作品,就必须拥有或者暂时拥有这个纸质文本,才能实现其阅读目的。而与此不同的是,网络文学作品的文本是以电脑网络服务器的磁盘存储方式存在的,它拓宽了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比如,要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就不一定非拥有纸质的文本,只要拥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网络上所有的网络文学作品即可全部阅读浏览。网络文学传播方式不仅通过给受众提供诸多的方便而改变了文学格局,其文本本身也有了与纸本文学文本不同的可能性,如超文本链接等形式,是传统纸质文本根本无法想象的方式。这种链接方式不仅可以链接到文字、图像,还可直接链接到动态影视形象,使接受者在欣赏文学作品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艺术欣赏和享受。目前比较普遍的博客、QQ空间中的许多作品,就配了优美画面和音乐,使阅读者在欣赏文字的同时也能欣赏到音乐、画面之美。在这样一个被称为读图时代或者视像化的时代里,网络文学作品文本的这一特性使其具有天然的、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这种蕴含了新的艺术手法、新的艺术感受方式的文本,也许是今后美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需拓展的新领域。正因为如此,聂庆璞在《传播媒介的嬗变与网络文学的发展》中断言,互联网这一包含着声音、文字、图片、影像等符号介质的传播媒介,它的未来艺术形式主要应是文学,网络文学会逐渐成为主流形态〔8〕。 刘俐俐认为:“真正给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带来一场哥白尼式重大革命的是超文本网络文学。尽管在中文网络文学世界里,超文本网络文学还属于凤毛麟角的稀有品种———大陆的超文本网络文学还处在草创阶段,台湾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超文本文学网站。但是,研究网络文学,如果忽略了代表网络文学发展方向的超文本网络文学,那么研究无疑是不全面的。”她还认为,这一文本形式至少在三个方面颠覆了传统文学观念:非线性文本结构;消弭了阅读(包括批评)与写作的界限;超媒体〔9〕。网络文学中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典型地体现了网络文学文本的开放性特点。 网络文学文本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文字则是语言的载体。具体来说,每一种民族的语言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积淀,形成了自己固有的语言习惯、语法规则和语汇语义。语言本来是全民用来交流的工具,但在发展中却产生了一些变化。一些人具有受文化教育的权利,掌握并能够使用文字,把书写语言从口头语言中隔离开来,形成语言霸权。自从福柯提出权力话语和葛兰西提出霸权理论之后,对于语言霸权的研究和解构的努力不断进行着。福柯认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10〕勒庞更进一步认为:“言辞和习语是观点和信仰的最大创造者。他们具有强大的威力,和枪炮相比,这种威力能置更多的人于死地。”〔11〕在文学领域中,传统的文学家拥有了文学创作权力,并以此来对抗和否定不符合其固有文学语言习惯的文学创作。网络文学的开放性特点打开了一扇大门,为各种各样愿意进入文学大门的人开启了方便之门。于是,在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网络文学作者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语言使用,不断解构着传统语言的严肃性和霸权性。如美眉———漂亮的女生;BT———变态;PMP———拍马屁;GF———girl friend,即女朋友;BF———boy friend,即男朋友;菜鸟———差劲的新手; 286———落伍; 748———去死吧等等,完全是对传统语言运用的一种颠覆。假如我们读到这样的对话时,你会如何理解?恰似你的温柔:这是一个恐龙盛行的时代,7456!风中玫瑰:青蛙更多,你这个286! 当然,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其稳定性与全民通用性是保证其交流工具性的前提。但在网络文学中,这种新奇语言所带给人们的新奇感受也是网络文学吸引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每一个网民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创造和使用这种风格的语言,如果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它所带来的个人满足感也是这个快节奏社会中难得的幸福感。总之,网络文学语言的开放性也是构成网络文学开放性总体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网络文学消费的开放性 网络文学消费是指网络文学作品被阅读欣赏的活动。不仅网络媒介具有开放性,而且网络文学消费活动也显示出开放性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任何一个网民可以随时自由地选择阅读或者不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什么类型的哪部文学作品,也可以随时中断阅读。由于目前的网络文学作品受商业利益驱动,所以其作品创作主要面向的是最大多数的民众,因此,不同风格、不同门类、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群体的作品一般都有,阅读者选择的余地很大,体现阅读主动性的特点也很突出。网络文学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确立,到目前已经达到数亿的点击率和数十亿文字的文本内容以及其商业价值的不断扩张,都能说明接受的开放性特点而带来了消费群体多、人气旺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无法与之抗衡。“单是盛大文学旗下的3个文学网站,每天点击量就接近4亿次,平均每天有近千人为其写稿,而一位成功的网络写手,一年收入竟达数百万元。网络文学超强的传播能力,使得传统的纸媒文学瞠乎其后。也正是因有这么强大的传播能力,所以我们不得不正视它,研究它,引导它。”“靠着‘薄利多销’,去年在盛大文学拿到了过万元稿费的作家突破了1400位。”〔12〕超高的点击量是网络文学受到欢迎的证明,也是网络文学消费开放性的结果。正因为其消费的开放姿态,所以任何一位网民只要有兴趣,都可以随时随地进到网络中来消费文学作品。而且,商业经营中“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也使那些经济并不宽裕的学生和工薪阶层可以随意阅读作品,而不用太在意经济负担。反之,网络的高点击量又支撑了写手们的大量产出。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正是因为网络文学消费的开放性,所以一些学者大声欢呼网络文学才真正实现了几十年来我们对文学大众化的追求。他们认为,“网络与网络文学的出现于无形中给了中国文学大众化运动一个难得的机缘,使得鲁迅等一再呼唤的文学大众化问题,在新的时代出现了新的解决方式……”〔13〕虽然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学还存在着质量上良莠不齐的问题,但网络文学能使文学消费的大众化追求真正成为现实,这是毋庸置疑的。 五、网络文学生产与消费的互动性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另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网络文学具有传统媒介文学所无法比拟的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首先表现在网络阅读者在阅读时能随时发表评论,对作品提出评价或者批评,以便将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让作者及时调整思路,回应读者反馈意见。当记者问到上网写作是否激发了个人的创作欲望的时候,安妮宝贝的回答是:“如果默默无闻地写下去,很快就会放弃的。”〔14〕可见网络读者的反馈意见是安妮宝贝写作的动力。李寻欢谈到有人跟帖后的感觉是:“由于是发在网络上,发出的当天就有人叫好,希望第一天可以看见其他新的内容,这种感觉督促着我连续10天在一种非常亢奋的创作状态里。”〔14〕邢育森对读者的鼓励反应是:“北邮一批绝对热心的读者在不断地给与我们鼓励和赞扬,使我们从稚嫩走向成熟,从盲目走向自觉,所以我说,是北邮的BBS造就了我。”〔14〕这些表述都充分说明了网络这一媒介给网络文学参与者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而且依靠这个平台,网络文学写手与网络文学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得以缩短,写手和消费者之间是一种平等对话、自由交流的关系。 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媒介文学没有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而是说在这种互动方面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显得更为自由开放,无论是在时间、空间上,还是在参与者的广泛程度上都表现得更为充分。网络文学的许多读者本身能参与到文本创作过程中,这就是传统媒介文学无法比拟的。比如BBS留言跟帖小说《风中玫瑰》,就是在女主人公的苦恋诉说与众多网民的应答、评说、同情、嘲讽和建议中完成的。其中,玫瑰小姐的诉说14万字,网友跟帖达11万字。还有互联网上风靡一时的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创作,就是典型的作者与读者的交互创作。一个名叫慕容雪村的写手不断地把新写好的小说片段贴在网上,众多网友立即发表批评和建议,甚至亲自改写。由于读者参与创作,仅小说的结尾,就出现了多种版本〔15〕。 还有一种交互方式,是发生在写手之间的。写手们在网上互相阅读对方作品,然后续写,形成“合作小说”或者“接龙小说”,如网络小说《网上跑过斑点狗》便由邱华栋、李冯、李大卫几位网络写手接龙而成。与此相应,还有网站直接推出接龙栏目,以满足作者、读者之间或者作者之间的互动写作需求。“盛大文学举办的‘双城记———京沪小说接龙’活动,现正在起点中文网、榕树下以及云中书城火热连载,目前已经进行到第二棒,分别由北京实力派作家徐则臣和上海专栏作家小白接龙。榕树下网友自发组合成评议团对小说的情节与细节进行更进,大部分均表示很支持和关注这个活动,同时用小说来观察城市尚属首回。”〔16〕 总之,网络文学在其传播媒介的承载方式、文学生产方式、文本存在方式和消费方式、生产者和消费者互动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全方位的开放性特点,既成就了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网络文学遭人诟病的弊端。一方面,商业运营的成功,使网络文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完全呈现出全民参与的趋势;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内容、文学形式、艺术水准等也显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特别是当商业运营者以高点击率作为衡量网络文学商业价值标准的时候,网络写手们将写作数量、写作冗长拖沓的作品作为他们追求的唯一目标。既然在网络已经普及,网络文学已经占有了大量文学市场,严肃文学也开始注意网络文学所带来的挑战,开始关注并参与网络文学创作和网络文学批评的今天,我们无法彻底驱逐和回避网络文学这一现实,那么,积极深入地研究网络文学的特点,深入探讨并提升其艺术水平和艺术品味,从而引导其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就是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工作。 注释: ①转引自欧阳友权主编的《汉语网络文学发展史》第62-64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第1版。 ②转引自黄发有《从宁馨儿到混世魔王———华语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一文,见《当代作家评论》2010第3期。 参考文献: 〔1〕路艳霞.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N〕.北京日报, 2008-04-21. 〔2〕盛大网络宣布盛大游戏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首次公开发行的定价〔EB/OL〕. (2009-09-25)〔2010-12-25〕.http: //www. sd-wx. com. cn/news_show. htm.l 〔3〕宋炳辉,等.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与人文学术〔J〕.上海文学, 2003, (1): 79. 〔4〕方舟子.ACT的繁荣〔EB/OL〕. (2001-05-07)〔2010-12-25〕. http: //www. xys. org/xys/netters/Fang_Zhouzi/net/act1. txt. 〔5〕黄发有.从宁馨儿到混世魔王———华语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J〕.当代作家评论, 2010, (3): 13, 14, 17. 〔6〕李 幸. web2. 0对新闻、文化传播与流通产业的影响———与天涯社区总编辑胡彬聊天记〔J〕.现代传播,2008, (5): 132. 〔7〕吉颖新.盛大文学:文的国还是商的国〔J〕.中国企业家,2009, (16): 118. 〔8〕聂庆璞.传播媒介的嬗变与网络文学的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 2008, (10): 40. 〔9〕刘俐俐,李玉平.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5): 6. 〔10〕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159. 〔11〕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李继红,薛丹云,许列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188. 〔12〕网络文学发展迅猛盛大文学日点击量近4亿〔EB/OL〕. (2009-06-03)〔2010-12-25〕. http: //www. techweb.com. cn/news/2009-06-03/408850. shtm.l 〔13〕刘东方.网络与文学“大众化”〔J〕.文艺争鸣, 2010,(19): 111. 〔14〕张 英.网上寻欢〔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2:41, 47, 45. 〔15〕李星辉.网络文学语言的四个特性〔J〕.求索, 2010,(6): 229. 〔16〕榕树下网友热议小说接龙作家比赛网友跃跃欲试〔EB/OL〕. ( 2010-11-24 )〔2010-12-25〕. http: //www.donews. com /net/201011/283470. shtm. 基金项目: 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200901024) 作者简介: 王 圣(1971-),男,甘肃通渭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艺术设计美学研究。 原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原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