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2007的儿童文学:自觉的创新意识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东华 参加讨论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作品的体裁、题材、风格、流派等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一个多元共生的儿童文学新格局正在形成。2007年的儿童文学创作,遵循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发展的这条主脉络,在坚守中变革,在变革中前行,在前行中反思,在反思中超越,使得儿童文学始终在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运行。老中青少几代儿童文学作家在小说、童话、散文、诗歌、幼儿文学、报告文学、科学文艺等不同领域都有沉甸甸的收获。童年文学和幻想文学是本年度的两大亮点,幽默、悬幻是两个最火暴的元素;而与此同时,作家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有所增强,一批直面现实社会和儿童内心问题、富有忧患意识的凝重之作涌现出来。
    一 确立担当意识,构建核心价值
    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同情弱者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优良传统。前些年,在市场化大潮中儿童文学对当下农村现实关注不够,但是经过近几年对这一倾向从理论到实践的反思和校正,情况已大有改观。在2007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中,两部反映农村留守孩子生存现状的作品值得关注。一部是阮梅的长篇报告文学《农村留守孩子,中国跨世纪之痛》(《北京文学》),一部是牛车的长篇小说《空巢》(重庆出版社),这是儿童文学界最早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作品。这两部作品并非由出版社或其他组织有意扶持,完全是作者在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自主完成的。阮梅自2003年3月开始,在整整三年的时间里,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自费对这些留守孩子及其父母、老师进行采访调查,最终准确描写出了在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之下,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令人忧虑的生存状况。此外,秦文君的新作《俞林·留汉》(上海文艺出版社)描绘了城乡结合部的少男少女的精神世界;而刚刚以报告文学集《飞翔,哪怕翅膀断了心》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韩青辰,2007年又发表了同类题材的短篇报告文学《被缚的少女小微》,把悲悯的目光投向少年犯、流浪儿、罪犯的子女,用温情、诗意的文字给这些被遗忘在黑暗角落里的天使们一束希望的光芒。
    丰子恺在《艺术与艺术家》一文中说:“圆满的人格好比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儿童文学要关注儿童的人格成长,弘扬真、善、美以及公平、正义、爱心、勇敢、团结、勤劳等等正面价值,是儿童文学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从2007年的创作中,我们看到,老中青作家都坚守这一传统,用爱心守护着童真世界。老作家葛翠琳的《宝贝快乐童谣》(甘肃少儿社),金波的长篇童话《追踪小绿人》(江苏少儿社),安宁的散文《爱是一只睡前嚼零食的老鼠》,汤素兰的童话《蜻蜓》,傅天琳的儿童诗集《星期天,山就长高了》(重庆出版社),张晓楠的诗作《和田鼠一起回家》、《春天经过的路口》,萧萍的诗作《四重奏第831号:朋友们》,安武林的幼儿童话集《老蜘蛛的一百张床》(中国福利会出版社),都是以优美的语言描绘各种色彩、各种姿态的爱,于单纯中见丰富,让孩子在优美的艺术享受中接受爱的教育,使稚嫩的心灵得到最柔软的呵护和滋润。
    二 坚持“三贴近”原则,关注少儿精神成长
    上世纪末叶,中国儿童文学曾面临着读者大面积减退的困境。为应对在市场化、多元传媒和外国动漫的冲击下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审美情趣所发生的变化,儿童文学作家们更加注重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增强了作品的幽默、幻想、游戏品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几年国内本土原创少儿类图书在我国小读者中受欢迎的程度已高于国外引进版。虽然量的繁荣并不一定能代表质的提升,但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所取得的市场神话对突破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读者疏离阅读、疏离文学的状况可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在2007年的儿童文学原创作品中,描写童年生活的作品依旧在数量上占据着绝对优势。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接力出版社)和“笑猫日记”系列(明天出版社)都有新作问世。此外如江苏少儿社推出的郝月梅的“搞笑鬼王闹”系列、“小麻烦人儿由由”系列,新世纪出版社推出的周晴的《插嘴大王许多多》,湖北少儿社推出的周志勇的“花花木兰”系列等,大都描写当下小学生的校园生活,轻松幽默的语言,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屡试不爽的制胜法宝。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单瑛琪的“淘气包和他们的魔法”系列,除以上几点外,又增添了“悬幻”和“魔法”两个颇受儿童青睐的新元素。
    在校园小说中,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郑春华的“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特别值得关注。这套书是她对自己创作的一次超越。为了写好一年级小学生“马鸣加”这个人物,她深入小学校园,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游戏,一起生活,从而对入学阶段的儿童心理和生活有了细致入微的把握,使作品童趣盎然,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此外,毕飞宇的短篇小说《家事》以轻松、俏皮的语言穿越时尚的表层符号,直指少男少女内心深处的孤独。作者对当下少男少女生活的熟悉,直面人物心灵世界时那种老辣的穿透力,以及化沉重为轻盈的艺术风格,或许会给儿童文学的写作带来某种启示。毕竟,儿童文学关注的是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贴近儿童,重要的是贴近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不应该仅仅流于表面。
    同时也应该看到,此类作品在繁花似锦的局面下也还潜藏着隐忧:对于儿童生活近于原生态的再现,对于“幽默”的简单化的理解,以及由于出手过快而带来的艺术上的粗疏,由于题材和艺术手法的近似而造成的同质化倾向等等,如果不及时加以清除,或许会成为阻碍作家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拦路虎。
    三 坚守创新精神,拓展艺术空间
    创新的冲动弥漫在2007年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对创新都有着自觉、清醒的意识,并充满了热情,这具体表现在作家们对题材、体裁和创作手法的开拓上,以及其超越自我、拒绝自我复制的努力中。
    曹文轩放开获得了专家、读者一致好评的现实主义创作,开始了幻想小说《大王书》(4册)的创作,并于2007年底推出了第一部《黄琉璃》(接力出版社)。此前,接力社还推出了李学斌的幻想小说《天使没有长大》。前者注重幻想文学的文学性,后者注重幻想逻辑的真实性。“幻想小说”这一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儿童文学批评家们从国外引进的,此后在批评家、出版社和作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儿童幻想小说涌现出来,这对我国儿童文学一直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导的格局是个有益的补充和拓展。这些年,由于《哈利·波特》的风靡,各种打着“幻”字旗号的作品在网络上像野火一样蔓延。毋庸讳言,这些作品鱼龙混杂,很多作品存在着价值观混乱、文学性缺失等问题。读者对此类作品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促进了近十年的幻想小说呼唤更为成熟的文本。这两部作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可算是我国幻想小说创作走向深化的标志之一。
    刘慈欣的中篇科幻小说《乡村教师》,虽不是作为儿童文学发表的作品,但确实值得向孩子推荐。它把西部农村教育这样一个沉重的现实问题用科学幻想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关照,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悲悯的情怀。而描写电脑网络生活的科幻小说《宇宙之谜》(海豚出版社)的作者苏苏是个年仅14岁的中学生,小说是一部双语小说,最初,作者用英语创作,随后又把它翻译成中文,显示了这位少年写作者国际化的视野、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值得期待的创作潜力。
    青年作家林彦的少儿散文创作独具一格,他擅长把富有东方情调的风物景致和疼痛尖锐的青春期经验巧妙地契合在一起;并执著于形式上的探索和实验,充分发掘汉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力避无效叙述,讲究惜字如金;他还注意将小说技法融会到散文创作中。《门缝里的童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录了他近来创作的一批具有中国风格的少儿散文,使相对寂寞的少儿散文创作在艺术上达到了令人欣喜的高度。
    四 批评创作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007年的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一派活跃、生机勃勃:理论评论家热情关注当下儿童文学创作走向和动态,就当前儿童文学创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展开论争,对某些不良的创作倾向及时引导,清晰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保持批评的勇气、锐气和客观、公正、健康、说理的风气。
    《南方文坛》2007年第1期以专题形式发表了秦文君、刘绪源、李东华、谭旭东等人的一组文章,就“儿童文学创作的难度”这一热点话题展开探讨。而《中国图书商报》则就当前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中面临的问题集中推出了《中国幻想小说还是“无根”文学》、《儿童文学能否承载成人经验》等7篇专题对话。《中国儿童文学》、《文艺报》则组织专家学者就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及其各门类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如朱自强的《再论新世纪儿童文学的走势》、王泉根的《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新亮点》等等,对“杨红樱现象”、“幻想文学”、“幽默文学”、“儿童文学与传媒”等文学现象发表了鲜明的主张和观点。而李学斌的《弘扬儿童文学的核心价值》(《中国儿童文学》)一文则对儿童文学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展开了充分论述。
    2007年出版的一些理论评论专著也具有这种鲜明的关注现实、直面当下的特色。如阿甲《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儿童阅读推广手册》(少年儿童出版社)一书就是对近些年儿童文学界的“阅读推广”这一新的热点话题的理性总结。樊发稼《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世界》(接力出版社)一书则汇集了他对近些年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研究成果。
    此外,如方卫平的《儿童文学审美走向》(中国文史出版社)对20世纪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体裁和文类的艺术变迁、理论批评的演进进行了深入研究;青年批评家李利芳的《中国发生期儿童文学理论本土化进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探讨了我国现代发生期儿童文学理论的本土化、民族化发生发展过程。这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开拓了当下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空间。
    随着儿童文学创作的蓬勃发展,一些新的现象、新的课题不断涌现出来,对批评家们传统的审美经验、理论储备都提出了挑战,而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正是在和创作的切磋、砥砺中不断成长、丰富了自身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创作的繁荣,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如最近几年,我国儿童文学的门类不断细化,幻想小说从童话中、图画书从幼儿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艺术生长点,这是和理论批评的催生作用密不可分的。
    总体上说,2007年儿童文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惊喜的。但是,面对五彩斑斓的生活,如何最大限度地去摄取,以更多的精品来回报生活的馈赠;在市场化面前,如何克服浮躁的心态,潜心创作;如何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把复杂的时代经验和生活经验转化为丰富的文学经验;如何穿越生活的表象,真切地贴近和把握当代少年儿童广阔的内心世界,不断拓展作品的社会生活容量和思想艺术深度,依然是儿童文学作家们在今后的创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原载:《思无邪——当代儿童文学扫描》
    
    原载:《思无邪——当代儿童文学扫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