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以公正的慧眼审视文本 ——读刘绪源《文心雕虎》所想到的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东华 参加讨论

    《文心雕虎》是刘绪源先生的一本理论评论集,其中的“雕虎之辑”收入了他在《中国儿童文学》季刊上开设的“文心雕虎”专栏的全部文章,“画龙之辑”则是他二十年来所写有关儿童文学的论文、随笔、对话、通信的精选。刘先生的文章风格轻松自由,既有对具体文本的详细解读,也有相对完整的作家专论,还有针对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以及对一些文学现象的全面观察,更难得的是,文字表达却是在质朴随意中显现出了直达人心的力量。
    《文心雕虎》是2004年4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到现在已经是三年半有余了,但时至今日,每当我对一些儿童文学现象及一些作家的创作心生困惑的时候,总愿意拿出这本书来,从作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判断中理清自己的思路,形成新的认识。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心雕虎》成了一本可以替我解疑释惑的“工具书”。秦文君也曾这样谈到刘绪源及他的这部作品:“他的一些智慧、雄辩、真诚得如同脱口秀般的观点,其实已经在默默地影响着周围的人。”那么,《文心雕虎》何以能够赢得大家的这种信任呢?
    李健吾先生在《〈边城〉——沈从文先生作》一文中谈到了他对文学批评家的认识:“一个批评家,与其说是法庭的审判,不如说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者。科学的,我是说公正的。分析者,我是说要独具慧眼,一直剔扒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的深处。”李先生的这句话我以为是准确地指明了批评家必须具备的两种基本品质:一个是公正,一个是智慧。刘绪源先生的理论批评之所以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并显示出其切实的价值,我觉得正在于他具备了这样的两种品质。
    首先,刘绪源先生文字的力量来自于他的真诚。敢于说真话、童叟无欺,这使他的文章有了一个公正的立场,从而有了令人信服的基础。公正地对待一切文本,应该是一个评论家的基本良知。但是,现在深深困扰评论界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批评独立品格的丧失。夹在金钱和文本、友情和文本之间,一个评论家往往会背离内心真实的声音,失去公正的判断,甚至沦为作品的吹鼓手。刘绪源先生的理论评论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就在于他在如此的环境中保持着特别的警惕,不泯对文学的真诚,敢写敢说。唐兵在本书的序言中称其向以文笔犀利、意见中肯见长,常发人所不敢发之感慨。
    其次,刘绪源先生文章的价值来自于他的智慧。文学基本功底的深厚,使刘绪源先生在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上显示出了过人之处,从而显得慧眼独具。正因如此,对于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他的目光是犀利的,判断是中肯的,他的观察和思考确实能够切中肯綮,拨亮作家、读者思想的灯火,廓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甚至具有迷雾中的灯塔的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保持公平固非易事;而在任何一个时代,富有智慧更属难得。但仔细研究刘绪源先生的批评文章,我觉得其成功之处更源于一个极为简单朴素然而又至关重要的缘由:他始终坚持用公正的慧眼审视文本。
    文本者,文学之本也。文学评论如果脱离了文本这个根本,无疑将沦为无的放矢的空谈。刘绪源先生的每篇文章都是从文本出发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使结论显得非常坚实,无法不让人信服。对于当下儿童文学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诸如幻想文学、幽默的问题、动物小说、低龄化作等等,刘先生也都无不从具体的文本出发,阐述了很多精当的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
    这些年,文坛热闹非凡,一个个事件不断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一些批评家也以此来争取读者的眼球。但刘绪源先生作为一个儿童文学领域的在场者,尽管对国内外儿童文学状况有着如数家珍般的从容,却从不会就一些无聊的事件说事,而是始终坚持从文本出发来探究真正属于文学的问题。比如说,自从韩寒挟着他的《三重门》横空出世的那一刻起,围绕着他的争论就没有断过。然而那大都是围绕关于“低龄化写作”该与不该、韩寒究竟进入没进入文坛这些问题所打的无聊的转转,尽管争论得十分热闹,投入的人力、笔墨十分的可观,但终究是“文坛”的而非“文学”的问题。我们可以冷静地看一看,有多少评论家愿意从《三重门》本身出发,通过文本细读,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它的得与失,从而不但对韩寒本人的创作、也对当下的文学创作积累一份经验。而刘绪源先生的《读〈三重门〉所想到的》则完全是从文本出发来谈论问题,因而显得特别难能可贵。我认为,对韩寒,以及那些引起广泛关注被称之为“80后”的作家,如果大家都能像刘绪源先生这样,少做些无谓的论争,多些从文本出发的客观冷静的研究,或许才是回归文学的正途,我们的批评才更有切实的意义。
    在《几米与儿童文学》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几米的文本的细致的解读,得出结论说:“几米通过儿童的语言、故事、画面,成功地表达了成人幽微的心理与永恒的渴念。他从儿童文学走到成人文学,却并不抛弃儿童文学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既然如此,同为文学,为什么儿童文学作家有时却视成人文学为洪水猛兽呢?”“我们如能像几米从儿童文学中汲取丰富营养一样,大胆地(甚至应该肆无忌惮地)汲取成人文学的营养,也许就能促成儿童文学真正的大突破。如儿童文学只是汲取自身的营养,那就会形成悖论式的循环,必将逐渐导致老化和弱化。”几米的作品这些年非常流行,尽管这些作品十分受孩子们的欢迎,但却没有引起儿童文学界的重视,更不要说是研究,因为他的作品不符合我们传统的关于儿童文学的定义,于是自然就被排除在视野之外。刘绪源先生就是通过文本说话,温和地、循循善诱地却又是一语中的地击中了儿童文学自我封闭的这个顽症。
    在文学批评方面,这些年使评论家逐渐远离文学本身的另一个原因是文化批评的盛行。其好处是可以把儿童文学放置到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视野开阔。坏处是,有时难免会大而无当。当下儿童文学从数量上看是繁荣的,在发行量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这不能掩饰有些作品存在着取消写作难度、深度的弊病。因此,儿童文学批评重新回到文学本身,研究自身的艺术规律,这对切实地提高儿童文学的文学性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文心雕虎》是一个很好的批评范本。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对于儿童文学创作是极具建设意义的。比如,他在《对一种传统的儿童文学观的批评》中所提出的儿童文学的本质不是教育,而只能是审美:“文学的审美作用与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其实并不处在同一个平面上,三者并不是并列的。”再比如他提出要以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双重标准”来衡量儿童文学作品。
    刘绪源先生不但在这些大家都十分关注的理论难点上有着洞若观火的创见,他的深刻之处还在于他的一些富有前瞻性的理论观点。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儿童文学与“分裂时期”》这一篇。他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谈起一直到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男主角,从具体的文学形象出发,有力地论证了世界上很多名作大都将“分裂时期”的人物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内容。所谓分裂时期,就是人从少年到成年,从不谙世事到饱经人世的沧桑,这个时期是“整个人生中最危险也最迷人,最神秘也最撼人心魄的乐章”。他提出,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如果想使自己的作品成为第一流的世界名著的话,不妨更多地关注一下处于“分裂时期”的少年。这是他在1990年提出的观点,我认为直到现在也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对于处于“分裂时期”的少年,大都是韩寒、郭敬明们在同龄人写同龄人,成熟的儿童文学作家似乎塑造出的引起读者广泛共鸣的这样的人物形象还不多。尤其是高中生这一段。值得儿童文学作家们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基础理论的基础在哪里》是刘先生在1997年发出的一项紧急呼吁。他认为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为解决“完整的逻辑思维”在儿童中的发生和发展。但是对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是一个空白,因此,他呼吁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最让人感动的是,他还自费在一些幼儿园里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无偿地公布给了大家。这项研究可以说是基础理论的基础。假如这一项浩大的工程真能如刘先生期待的那样完成,整理出一本《儿童审美心理学》,那真将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刘绪源先生的理论观点是深刻的,然而他的文字却是极平易近人的。他从来不拿那种高深的、晦涩的文字吓唬人,也从不卖弄新名词。尽管他经常地旁征博引,但他总是娓娓道来,用着随笔的手法,像剥笋一样,不急不慢的,一层一层剥开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谈透。这种亲切、朴实的文风,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没有几十年的学术涵养的功夫,也许就会呈现干枯、单调的疲惫之态。
    以公正的慧眼审视文本,说起来给人的感觉可能是评论应该是有智慧的聪明人才能做好。其实,要真正具有公正的慧眼,却需要下苦功夫、笨功夫。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聪明人太多了。像刘绪源先生这样的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也许会觉得有点迂,有点傻。然而,这恰恰说明了,他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在《什么是理论,什么不是理论》一文中,他说:“我们需要明白:如果我们没有在调查上下过苦功,又没有对作品做过大量而深入(远甚于一般读者)的解读,甚至还懒得对论题作严密可靠的论证(因为这确是很难很难的事),那么,我们的与众不同处究竟在哪里呢?为什么要由我们的思维来作随心所欲的驰骋而不是由别人?只因我们已有了理论家的虚衔?或我们的头脑特别聪明么?——归根结底,我们还是得凭我们的超出常人的艰苦劳动,来保证我们的理论作品的价值呵!”他的话,值得所有同行共勉。
    原载:《思无邪——当代儿童文学扫描》
    
    原载:《思无邪——当代儿童文学扫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