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老梅的新小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唐池子 参加讨论

    老梅最开始就写小说。
    后来,他教书,教着教着,什么都写。童话、书评、散文……他最喜欢把手下做的每件事都做到别致完美,好像每次都在向个人的极限挑战。
    他由创作获的奖并不多,可是大多数人还是清晰地记得他特别的“梅氏”小说。
    再后来,他很综合很艺术地发挥着他的才华,搞讲座、做阅读推广,全世界长江黄河般发表他对儿童文学的深情,声情并茂,滔滔不绝。
    当他身后簇拥着数不清的粉丝的时候,又是写作又是研究又是讲座的他嚷嚷着,我不讲了,我不讲了,我要更多时间写小说写小说。
    全世界照样还飞着他声情并茂、滔滔不绝的声音,可是没料到2010年《少年文艺》上突然冒出一个专栏:“梅子涵新小说”,然后一篇篇,异常低调地冒出来。
    谁也不知道老梅下一步会做什么。一个无限可能的老梅。
    可是,读了他的新小说,我知道他还是会写小说的那个老梅。多少会有一些变化。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好吧,先说少的。少了一点炫技的得意和朦胧的忧伤。多了什么,后面慢慢说。
    到目前为止的4篇小说中(他还继续在写),最深沉最值得玩味的是《押送》。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交叉叙述。十五六岁的少年在“押送”,可是,用“你们、你们”的方式却像“我”四十几年后的“审问”,帮着一个穿紫红灯芯绒衣服的小女生审问:“你们想起的时候难过吗?”第二人称穿越了时间的阻隔,直抵人心。反复的句子,反复的比较,反复的情感叠现。押送事件也许是特定时代最寻常的一起悲剧,可是在这篇小说里,却因为那个馒头的温度、那清澈的眼神、那擦拭不干的泪水,让心变得像树叶那样,在微风里轻轻颤动。“文革”题材在老梅以往的小说题材里并不新鲜,可是,这篇尤其特别,这里特别的不是叙述方式,老梅的叙述方式是独特的,我以前写过评论专门分析过,现在拿他的新小说跟他的老小说比较,再说他的叙述很特别,那就老掉牙了。因为老梅若不是那种叙述法,老梅就不存在了,成了别的什么人。所以,这里就说他这篇跟他以往的老小说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最大的不同是文字意味里的不同。到了乡下的时候,那水流声会在4个红卫兵的心里泛起微微喜悦。这是诗意!到最后,萝卜头会把剩下的几个馒头给了潘校长,留给他吃。这是良善!将这种情怀分赐给被审问者,或者以这种情怀理解被审问者,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意味里的包容和爱、悲悯和谅解。抱着最坚定的思想立场,却没有绝对的情感对立,怀着一颗柔软之心去回忆理解任何化不开的纠结,这文字意味里显出了成熟和理性的力量美和人性美。
    然后再看《吃饭的故事》《乡下路》《十三岁的故事》,尤其是《十三岁的故事》,老梅是着意要挖出记忆甬道里那些闪着微光的故事,然后让它们披着彩虹的翅膀飞到我们面前。最贫乏的物质生活,最艰苦的处境,却用那种单纯的童心和絮絮叨叨的文字,那样真挚小心地捧出来,让人笑,笑了后,不小心会含泪。还是一样的老梅细腻,时不时跳出几句幼稚至极的话,仍然一样的幽默,仿佛不经意的细节,却让人细细咀嚼艰苦岁月里那含蚌的珍珠——人性中的质朴、单纯、良善——久久唏嘘的珍宝。除了文字里多出来的意味,老梅叙述中多了一种很明确自己会走到哪里的确定性以及自信。
    从整体来看,老梅的新小说更加好看了,更加富有韧劲,更加贴近童趣,更加富有包容力,更加饱含感情。种种不同背后折射出的是精神的高度和心灵的厚度。一直追求创意和特别的老梅小说,散发着更加特别的个性魅力和艺术张力。
    老梅的新小说以后肯定还会少一些什么,多一些什么。以后再说。
    嘿,永远是变来变去的老梅!永远会写小说的梅子涵!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25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2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