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23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两名罪犯抢劫了当地最大的一家银行并挟持了4名银行职员。劫案结束后,一名女人质爱上了其中一名绑匪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著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由此得名。5月12日至6月9日,一部黑色喜剧《斯德哥尔摩冒险家》与观众一起深层次探讨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一心理学命题。 《斯德哥尔摩冒险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德国一起真实的绑架案:1998年,德国一名10岁女孩被人绑架,她在被关押8年后成功逃脱,绑架她的罪犯随后卧轨自杀,这个女孩也一夜成名,2008年还凭借知名度当上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导演李建军说:“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实际存在于每个现代人的潜意识里。很多人明知道某些事情是不好的,却还非要去做,这究竟是自由、偏执,还是‘斯德哥尔摩’?我们想通过这部戏来进行探讨。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我们也是在经历一次‘斯德哥尔摩式’的冒险。” 舞台上,《斯德哥尔摩冒险家》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彻底打散,演员没有固定的角色,时空可以随意转换,节奏也随着不同场景有所变换。主演陈明昊时而是被绑架者小拉,神经质地叙述着她被绑架的经历;时而又是拯救小拉的卖罐装氧气的冒险家麦芒,为小拉寻找一个“荷包蛋”;时而又是处于矛盾之中的绑架犯,抵触着各处“摄像头”的监视。剧中人麦芒本来是拯救小拉的英雄,后来又被小拉变相绑架,最后却成了媒体口中小拉的另一个绑架者。“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被绑架者其实也是绑架别人的人。我只是想表达一个小人物矛盾的生存状态,从挣扎到被驯服的过程。”李建军这样解释。 然而这种尝试却几乎让所有观众认为“看不懂”,李建军对这样的反馈早有准备,“一开始我们就想到观众可能会不明白。其实观众的观剧习惯是永远要知道讲了什么故事,而我们想给观众的是一种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反思,从而能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贯穿全剧的有两个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名词——摄像头和荷包蛋。“当你说谎的时候,摄像头在这;当你讲真话的时候,摄像头在这……”剧中,绑架犯时刻纠结着“摄像头”的位置,李建军把这解释为“媒体的监督”,“现代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暴露在不同的媒体之下,我们毫无隐私,毫无安全感。”而小拉让麦芒不停寻找的“荷包蛋”则被阐述为“驴子眼前的胡萝卜”,“小拉用荷包蛋诱惑着麦芒不断去为她冒险,荷包蛋推动着绑架或者被绑架的进程。当然,荷包蛋也可以被理解成任何别的意义,这都需要观众们发挥想象力,认真思考。” 与观众充分互动,是《斯德哥尔摩冒险家》的另一大特色,然而有些“过分”的互动却在首演就给剧组带来了麻烦。剧中一位女演员按导演要求将蛋糕上的奶油抹到了一位男观众脸上,谁知却惹怒了这位观众,当即要求给纸巾擦脸并大声要求演员道歉。尽管台上演员向观众说明是导演安排,但观众仍不依不饶,甚至将擦完脸的面巾纸团成一团扔到台上,演出一度有中断的危险。陈明昊果断地捡起那一大团纸巾,一口口吃了下去,才平息冲突、化解尴尬并赢得了观众长时间的掌声。首演的小插曲,并没有让这一情节夭折,“后面场次的情况都还好,观众的表现不一,所以每次所达到的效果都不同,这也是做戏的乐趣所在吧。”李建军说。 原载:《中国文化报》2010年06月08日 原载:《中国文化报》2010年06月08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