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对戏曲本质特征退化的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闽生 参加讨论

    在我国现有的诸多戏剧形式中,惟有戏曲才是中华民族地地道道、自成体系的本土戏剧,其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中国戏曲从宋元杂剧至明清传奇,从雅部衰微到花部兴盛,总是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假定、变形、写意、诗化与程式性的本质特征的不断完善中走向成熟,形成独具一格的完整艺术体系。传统戏曲把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戏中,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然而,这种和谐却在近现代反传统的变革中逐渐消失,戏曲界在极力拥抱西方、追逐所谓的现代化过程中,与其他戏剧门类的差异在不断缩小,传统戏曲特征变得十分模糊,代之而起的是变异的戏剧样态。
    戏曲文本方面。传统戏曲文学包容性很强,它把诗、词、赋、骈、散文、小说等其他各种文学体裁的艺术成分几乎都吸收进来,并且把民间所有艺术样式也都综合进来为其所用,诸如音乐、舞蹈、绘画、曲艺、杂技等。戏曲文本的创作极讲究观赏性,不分幕也不分场,追求艺术的真实。文字简洁空灵,以虚代实,虚实相生,给舞台留出广阔的空间,让演员尽情地在歌舞化、虚拟化的表演中塑造人物。相比之下,现代的戏曲文本则受西方戏剧的影响,实行分幕分场,偏向西方戏曲的“三一律”原则,舞台注重生活的真实,演员表演于凝固的、特定的写实环境中。这与追求艺术真实的中国戏曲显然大相径庭,完全丧失了传统戏曲流动、空灵、自由的舞台时空优势。且现代戏曲文本一味强化思想性,忽视娱乐性。剧本往往写得很满,无法提供演员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吸收西方写实观念的同时,却在主观的筛选中丢弃其中符合艺术规律的东西,偏重于政治观念的形象图解。丧失寓教于乐的良好性能,在追求西方式演出的完整性中丢失了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
    戏曲表演方面。传统戏曲表演是戏剧化、程式化、唱念做打有机综合的歌舞化表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角色的行当化是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是戏曲表演程式形象创造的结果。唱、念、做、打表演形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以节奏为共同支点,在相互融合与制约中构成多元素、多功能、综合的、程式化的歌舞表演形式,把写人、写情、写景等都融入到演员表演中,使舞台呈现空灵、自由的演出形态。但是,近现代以来对反传统的创新追求过于偏激,写实倾向严重,戏曲受话剧影响甚深,传统程式与技艺逐渐退化。在长期缺乏继承与积累的情形下,许多年轻一代演员缺乏深厚的基本功,演出往往借助导演、舞美等表面包装掩盖表演的不足。演员似乎对传统戏曲艺术的本质规律与表演特征越来越模糊,头脑中写实的形象思维要多于写意的形象思维。因而其所谓的创新,很难融化在传统虚拟化与程式化表演中,故而无法产生和谐统一的美,自然也就削弱了戏曲特有的美感与魅力,难怪常被观众贬为“话剧加唱”。笔者认为,只有在继承中深刻了解戏曲表演的个性和优长,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按其基本规律去“变”、去“化”,戏曲艺术是以表演为主体的,如果失去了鲜明的表演特征,那么,也就意味着戏曲艺术的消亡。
    戏曲音乐方面。传统戏曲音乐已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结构形式、表现方法和特有的艺术技巧与风格。中国地方戏曲剧种繁多,由于地域环境、文化传统、民情习俗、地方语言的差异,使地方剧种音乐存在着不同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上的差异则首先体现在戏曲音乐上,因此戏曲音乐既是综合戏曲各舞台因素必不可少的纽带,又是作为一个剧种的标志。音乐在戏曲艺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民族气息相当浓厚,形成的程式化体制是在一代一代艺人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的,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在现代戏曲音乐革新中,由于对传统认识不足,戏曲音乐存在西化的倾向,先是盲目地搬用西洋歌剧的手法对戏曲加以改造,使传统戏曲音乐特点逐渐淡化。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虽然属同类艺术,但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不同,从而决定了在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创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戏曲音乐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自己特有的一套表现体系,反映了民族的心理特征与美学观点。如果以西洋歌剧予以取代,戏曲音乐的特征就消失了,而且将带来戏曲舞台艺术一连串的负面影响,如导致演员唱腔能力的丧失、舞台节奏的消失、审美的变味与存在价值的丧失等等。此外,音乐创作者在没有弄清本剧种传统特色的情形下又博采广收,使地方剧种的个性在不断消解,音乐出现严重的趋同化现象。有的把地方剧种唱腔改成音乐剧。殊不知在标榜创新的同时,剧种个性也在变味中退化了。
    戏曲舞美方面。传统戏曲舞美分人物造型与景物造型两部分,传统戏曲舞美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的,在注重人物造型的同时,景物造型元素多通过与表演的结合加以表现。这是传统戏曲舞美的一大特色。近现代以来,这种传统被完全打破了,在盲目崇拜西方戏剧的革新中,景物造型在话剧化布景的道路上不断膨胀,以致使戏曲文本、表演都不得不削足适履。文本只能从抒情、叙事的自由空间转向分幕、分场的凝固化的布景空间中;演员本可以尽情地发挥唱、念、做、打的表演才艺,但在大布景构置的空间中,却只能小心翼翼地去对付高低错落的平台,这不但使传统戏曲时空自由的优势被破坏,而且也使传统表演程式技艺得不到发挥,即使有出色精彩的表演,势必也被豪华庞大的布景所淹没。笔者并非反对戏曲用景,而是反对不从戏曲艺术规律出发的乱用景,没有注重从传统中性化的景物造型语汇中寻求新的突破。如果舞美改革是以牺牲戏曲本体特征为代价,那么盲目的改革只能将戏曲卷入危机。
    戏曲导演方面。戏曲导演与话剧、歌剧等戏剧导演不同,其必须遵循戏曲艺术的文本体制、程式化和歌舞化的表演形式、特有的舞台逻辑、戏曲观众的审美趣味等。古代戏曲虽然没有导演专职,但其排戏时已经隐含着导演的职能,只不过是由几个人共同担负起来的。如民间戏班班主或精通戏曲的文人名士、深谙曲牌的乐师及舞台艺术经验丰富的艺人等,由于他们对戏曲本质规律的了解,排出的戏戏曲味浓、观赏性强、耐人寻味,并通过不断地加工与完善,变得更加丰满和相对稳定。现代戏曲团体导演制的全面建立旨在加强戏曲演出的完整性,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现代的导演大多学的是西方戏剧理论,缺乏戏曲舞台经验和对戏曲艺术规律的认识。他们为了追求西方戏剧式的舞台完整性,对戏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使自成体系的戏曲艺术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传统戏曲艺术鲜明的特征逐渐淡化。戏曲导演的创作活动相当程度上要依靠演员的个人技术和风格特长。戏曲导演要发挥演员的技术特长和个人风格,因此,在选择剧目、安排角色、制定构思等方面都要考虑演员的技术条件和可能。同时又要处理好“技与戏”的关系,以达到“技不离戏”的舞台效果。但是,现在只要是名导演,不管是话剧还是歌剧导演,都可以导戏曲,致使戏曲个性特征在不断削弱,形成扭曲的杂拼形态。
    通过上述对传统与现代戏曲舞台艺术形态的比较,我们看到戏曲艺术特征的退化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笔者以为,戏曲发展必须要有厚实的根基。为什么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声腔剧种能在不断变化中发展壮大,那是因为历代艺人遵循着戏曲艺术基本规律,在万变不离其宗中不断发展,使戏曲在世界艺林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并自觉找回不断丢失的传统精华,那么戏曲艺术必将被其他艺术所同化。强调回归本体,是让人们遵循戏曲艺术的本质规律,按照一定的创作法则在继承中去发展、创新。在充分认识、深刻了解戏曲艺术的个性和优长的基础上,横向吸收其他艺术的有用成分化为戏曲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丰富、发展戏曲艺术的个性。戏曲艺术个性越鲜明,在世界剧坛上就更具独特的审美价值,也更富生命力。
    原载:《文艺报》2011年10月14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10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