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在“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北京论坛”上的发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孙家正 参加讨论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艺术家,亲爱的文艺界朋友们:
    今天,我们欢聚在充满时代气息与古老文化神韵的北京,共同出席“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北京论坛” ,老友新朋重聚一堂,情感融融,倍感亲切。首先,我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向在座的各位朋友表示由衷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对本次论坛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给予本次论坛成功举办以巨大支持的有关部门和组织表示深挚的感谢!
    本次北京论坛的举办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久前结束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它明确强调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这为增强全社会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意识,更好地开展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提供了极佳的社会环境与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今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一百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民主革命先驱,不仅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使中国社会摆脱了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历程,同时对于以京剧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和社会的变革必然带来思想的巨变,并对一切文化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京剧也不例外。考察京剧史我们会发现,辛亥革命后的100年是京剧这一诞生于封建帝制时代的艺术形式发生根本变化的重要时期。经过时代的洗礼,特别是社会与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京剧开始走上了一条新的艺术发展之路。革旧布新、贴近民众,使古老的京剧富有了更为鲜明的时代特色;艺术发展、名家辈出,使古老的京剧迸发出更为旺盛的创造精神;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使古老的京剧焕发出更为迷人的艺术魅力。应该说,辛亥革命后的100年,是京剧生命力与艺术性得以快速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时期。
    正是在这样富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第四届“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北京论坛”在京剧艺术的诞生地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和各位艺术家们,将共同回顾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历史,总结和探讨传承与发展的规律,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戏曲艺术在当代的繁荣。
    下面,我想就中国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问题谈一点认识和想法。
    一、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欣逢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对于文化事业,特别是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和巨大扶持,全党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明显提高,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进一步形成。
    在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都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被写入报告,并将其上升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极大增强,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扶持,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全国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始终紧扣政协工作“团结” 、“民主”两大主题,对于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高度重视,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扶持。京剧、昆曲作为民族戏曲艺术的代表形式,历史悠久、艺术生动、内容丰富,体现了极丰厚的社会历史价值与文化艺术价值。在历届全国政协委员中,汇集着许多在京剧、昆曲方面造诣极深,影响很大的著名艺术家和学者。多年来,全国政协在给予这些著名京、昆艺术家极大的社会尊重之外,更注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京、昆艺术上的造诣、智慧和社会影响力,以全国政协为平台,使他们为京剧、昆曲的传承、发展建言献策,多做实事好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6年,在已故全国政协常委、京剧大师张君秋先生倡议下,全国政协京昆室成立。京昆室成立至今的25年中,以戏曲艺术为媒介,为京剧、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在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同志的倡议和指导下,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历时21年圆满完成,为前人留下的460出剧目完整配像,被誉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为促进中国戏曲理论体系建设和了解基层京剧院团生存状况,京昆室组织了多次深入各地的调查研究。为加强昆曲艺术的保护研究,出版了多卷本的大型昆曲音乐集成《昆曲曲谱大全》 。为增进两岸四地在传承发展中国戏曲艺术方面的合作,为戏曲艺术家和学者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于2008年在澳门创办“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论坛” ,并分别于2009年在香港、 2010年在台湾隆重举办,产生了积极影响。2011年,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等文艺家组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京剧、昆曲的传承、发展。同时,政协京昆室还举办了多场著名艺术家的专场演出、纪念活动。
    目前,保护和传承好中华民族文化宝贵资源的戏曲艺术,已成为民族文化继承与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特别是京剧、昆曲的保护更是得到了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戏曲工作者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和流派班的开办,标志着京剧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建立并产生可喜效果。中央电视台等国家主流传媒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地设立戏曲频道,对京剧等戏曲艺术的有力传播,普及和扩大了京剧的影响,体现了我国对戏曲文化的扶持、传播力度。
    二、戏曲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精神记忆,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历史节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综合国力获得巨大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民族戏曲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扶持,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获得全社会的共识,京剧、昆曲以及各种戏曲艺术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进入新时期以来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呼吁并致力于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并非仅是一种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和单一的文化传承行为,更重要的是要负担起当代中华儿女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对文化传统的赓续和加深我们民族身份的记忆,特别是通过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履行中华儿女应承担的继承与培养传统文化精神的职责。
    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动的文化记忆和中华民族历史的宝贵遗产。只有我们将戏曲艺术与中国历史、社会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一种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高度,我们才会对这项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产生应有的认识。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屡受欺凌,动乱频仍,是什么能使得我们国家与民族生生不息、历劫不灭?是什么维系着中华儿女血脉传承的认同与凝聚?是什么支撑着国家和民族的不屈与坚韧?只有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这其中,戏曲艺术更是以极强的生命力始终活跃于民间。无论是兵燹战乱,还是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戏曲没有断绝过其活跃在民间的顽强生命,更没有停歇过其内容与形式不断发展的脚步。它和民众像不离不弃的患难兄弟,同喜同悲,休戚与共,相依相伴,千百年来始终成为历朝历代华夏子孙赖以慰藉心灵的精神依托与艺术依赖,这在世界艺术史也是奇迹。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对戏曲艺术的深厚情感。因此,戏曲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人生目标。
    从戏曲与中国民众的关系,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文化始终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和民族创造智慧的重要源泉,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看似柔弱,实则坚强。当历史尘埃落定,许多风云无限、喧嚣一时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一切归于沉寂,惟有文化,仍会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长留世间。它是一个民族身份的凭证,也是一个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
    戏曲艺术正是具备着文化这种强大的能量与深邃的内蕴。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大多目不识丁,对于传统美德的养成和延续靠什么?一靠长辈的言传身教,更普遍的则是从以戏曲、说唱等为主的文艺作品中去汲取与获得。戏中的忠臣良将,勇御外寇,英勇不屈,自然成为大众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的楷模;戏中的忠正义士,披肝沥胆,中正刚直,自然成为大众是非曲直和道德行为的榜样;戏中历经磨难、男欢女爱的悲欢离合,赢得台下看客泪水与欣喜的同时,也为他们面对生活的磨难增添了乐观,扶贫助困提供了动力。事实上,中国人历代就是从戏曲艺术中树立道德标准,汲取人生智慧,了解历史发展,获得人生经验的。中国戏曲对于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在大力宣传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下,中国戏曲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爱国意识和传统美德,理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戏曲更是带给广大人民大众精神力量和生活信心的重要文化支撑。也正因为戏曲从人民中来,因此充盈着强烈的民族精神,焕发出鲜活的生活气息,这为戏曲注入了无比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正因为人民大众是戏曲艺术最忠实的观众,因此,他们的审美需求和所处时代,以及情感的变化,也自然促使戏曲艺术不断进步、不停发展。
    中国戏曲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艺术的一份无比珍贵的厚礼。世界文化界对中国戏曲艺术的推崇和研究呈现出越来越热的趋势。中国的戏曲体现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方式,有着极为高超与神妙的表现手段,呈现出奇妙精彩的观赏魅力。中国戏曲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奇葩,也是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巨大贡献。
    很好地传承和发展戏曲文化,不仅是因为它是人类和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不仅是因为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有着承继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一个民族只有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戏曲文化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中华儿女艺术创造的结晶,是我们与遥远祖先对话的唯一渠道,它培育了一个民族多少代人的民族素质、精神根基,渗透到中华儿女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当前,中国戏曲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扑面而来的现代化、全球化,通过极为便捷快速的信息渠道和多种传媒形式,强烈地掠过我们的民族文化家园,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冲击着千百年来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越是面对当前文化多元的形势,我们越是有责任、有义务全力捍卫和弘扬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家园的坚守,也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张扬。我们要在挑战中牢牢把握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机遇,在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弘扬民族文化和艺术。这是一项神圣的历史使命。
    当然,对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一项神圣的文化使命,更是一项需要充满科学精神和务实态度的严谨工作。我们首先要深刻理解戏曲艺术处于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传中丰富的思想价值与艺术内涵,理解了,才会珍惜,珍惜,才会自觉地传承、发展。而需要切记的是,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传承是基础,发展是目的!
    三、充分发挥两岸四地戏曲人“合力”和智力的优势,创造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好未来
    “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论坛”自2008年在澳门举办,历经四年,已经完成了一个圆满的循环。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四年来,我们的论坛从澳门到香港,再跨过海峡办到台湾,现在又回到了北京。每到一地,我们都可深切感受到中国戏曲艺术的强大生命力与在民众中的巨大影响,感受到两岸四地文脉同根、血脉同源的浓浓亲情与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亲和感。四年来,大家因世界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中国戏曲艺术而相识、结缘,为了探讨与思考其“传承与发展”的神圣使命而身体力行、殚精竭虑。论坛的循环路线犹如一个同心圆,它多像两岸四地戏曲家挽起的臂膀,使我们越来越心灵相近,情感相通。大家因为中国戏曲这样一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结下深挚的友情,更为了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而贡献宝贵的才智。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是非常光荣的。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四届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力地弘扬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促进了内地与港澳台地区艺术家的友谊与交流,加深了内地与港澳台同胞的感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高度评价,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我们论坛的举办和产生的成果,使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与大众通过对中国戏曲艺术的了解,不仅激发了两岸四地同胞的爱国热情,而且增强了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豪感和传承、发展的责任意识。
    文化是一定历史、一定地域、一定人类种群的生存状态和愿望的反应,反过来又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能动的作用。中国的戏曲艺术无疑是华夏子孙共同拥有的文化骄傲和情感纽带,承载着我们共同的审美体验与美学追求,体现着我们共同具有的创造精神和民族文化品格,因此,“两岸四地中国戏曲传承与发展论坛”理应担负起更为光荣的社会文化使命。我真诚地希望,我们论坛举办的终极意义,不仅能促进中华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可成为两岸四地艺术家和专家学者,通过探讨和弘扬戏曲这种具有浓郁中华特色的民族艺术精神和民族情感的文化载体,激发两岸四地人民对祖国悠久历史的依恋与认同,用民族文化无疆无界的广度和润物无声的巨大文化浸透力,凝聚起中华子孙弥足珍贵、血浓于水的共同亲情。
    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懈努力、不断探索的大课题,也是中华儿女肩负的神圣而艰巨的光荣使命。我们论坛的首轮尽管已经结束,但这项工作不能停歇。希望在座的各位艺术家和专家学者,仍能以戏曲文化的复兴、发展为己任,利用多种形式,拓展更广阔的领域,加强交流合作,促进中国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工作的不断进步。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若要使其发扬光大,薪火旺盛,道路迢迢,任重道远。从当前的情况看,我们的专家学者年龄多为中年以上的人,我们的队伍还不够浩大,希望通过论坛的举办,能吸引两岸四地更多青年朋友来关注戏曲、热爱戏曲、献身戏曲、传扬戏曲,并投身到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这个光荣的工作中来。
    各位朋友们,全国政协历来重视对京剧、昆曲等中国戏曲艺术的保护和弘扬,历任领导都极为热心并身体力行地致力于对戏曲文化的关心和扶持。对于这次论坛的举办,贾庆林主席更是给予极大的关注。相信,有全国政协的全力支持,有两岸四地专家学者和各位艺术家的积极参与,我们的论坛一定会取得应有的成效,获得圆满的成功。
    祝愿大家在京期间健康、愉快!
    原载:《中国艺术报》2011年12月23日
    
    原载:《中国艺术报》2011年12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