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近三十年来昆曲研究之概略回顾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吴新雷 参加讨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昆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各地昆剧院团和曲会曲社欣欣向荣,研究工作也就紧紧跟上。1978年4月,由江苏省昆剧院发起,在南京举行了三省一市昆曲工作者座谈会,讨论昆曲艺术的继承和改革问题,发表了一批论文。如俞振飞的《试谈昆曲发展的道路》、周传瑛的《昆曲艺苑又一春》,从理论上为“文革”后重振昆艺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
    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给昆剧工作带来了蓬勃的朝气。80年代初,在苏州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昆艺活动。1981年11月举行的是“昆剧传习所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1982年5月举行的是“江浙沪两省一市昆剧会演”。各报刊围绕两次会议发表的剧论剧评合计有180多篇,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编印了《兰花集萃》一书,其中收辑了《同甘共苦为繁荣昆剧而奋斗》、《继承发展昆剧的优良传统》等文章。1992年4月,在昆山又举行了“昆剧传习所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会”,同时召开了“昆剧理论研讨会”,会后编印了论文集《幽情逸韵落人间》,收辑了《谈昆剧专业剧团与业余曲社的结合》、 《把昆剧的理论研究再提高一步》等论文。
    1986年1月11日至14日,文化部在上海召开保护和振兴昆剧的重要会议,成立了“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简称“昆指会”),公推俞振飞为主任委员。同年3月15日至20日,在北京又成立了“中国昆剧研究会”,公推张庚为会长。在“两会”的推动下,各地昆剧院团上演了大批传统戏和新编剧目。至20世纪末,报刊发表有关昆曲的文章已达1800多篇,各地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昆剧论著,充分显示了昆曲研究队伍的壮大和实力之雄厚。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19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昆曲艺术名列榜首,标志着昆曲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举世公认。消息传来,昆艺工作者备受鼓舞。文化部为此专门召开了“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座谈会”,制定了十年规划;“昆指会”又提出了“保护、继承、创新、发展”的八字方针,极大地激励了昆曲界的士气。在加强艺术实践的同时,为了鼓励理论研究,文化部决定,于2001年12月12日在苏州成立“中国昆曲研究中心”,与历届昆剧艺术节呼应,目前已举办了四次“中国昆曲国际艺术研讨会”,出版了《中国昆曲论坛》专刊。2004年3月,中央领导批复了全国政协报送的《关于加大昆曲抢救和保护力度的几点建议》,文化部依照“批件”的重要精神,在2005年初成立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办公室”,颁布了《实施方案》,除了资助各昆剧院团排演继承创新的剧目和培养人才等多种措施以外,还主持出版《昆曲与传统文化研究丛书》和《昆曲艺术家传记文献丛书》。新世纪的新气象,激发昆曲的评家和记者纷纷撰文,或报道消息,或发表剧评,总数已过千篇。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开放,七大昆剧院团先后应邀访台巡演。台湾的昆曲专家曾永义和洪惟助等热心倡导,创办了“昆曲传习班”,聘请大陆的专家任教,培养了一批昆曲人才。他们和大陆的专家都推出了一系列昆曲研究的专著。
    回顾这三十年来,昆曲的研究工作突飞猛进,成果累累,面广量大。本文限于篇幅,只能以专著为主(顺带提及一些单篇文章),分门别类地择要简述。
    名家谈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使十年动乱中备受伤害的文艺园地迎来了灿烂的春天。老一辈昆曲艺术家摆脱了极左思潮的精神束缚,重新登上舞台,但他们年事已高,记录他们的艺术经验,成了刻不容缓的急事。有关部门为此组织了研究人员,为俞振飞、周传瑛、王传淞、侯玉山等艺术家整理了谈艺录,或作为专文发表,或编辑成书出版。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原来的中年一代也进入了老年阶段,他们继承了前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在舞台上取得了新的成就,他们的艺术经验也应及时总结。好在新一代名家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除了有些专文是由别人撰写的以外,他们自己也能动笔。如张继青、汪世瑜、岳美缇、侯少奎、张世铮等,都出版了精彩的谈艺录。这里归纳在一起,列目举要:
    (一)《俞振飞艺术论集》,王家熙、许寅等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本书收辑文章29篇,有些是俞老自撰的,有些是别人帮助记录的。俞老专工小生,书中记下了他演唱《太白醉写》、《写状》、《见娘》、《断桥》、《琴挑》和《墙头马上》等剧的艺术体验,反映了他的艺术思想和美学观点。还有4篇是俞老总结昆曲唱念的专论,是研究“俞派唱法”的珍贵文献。
    (二)《丑中美——王传淞谈艺录》,王传淞口述,沈祖安、王德良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本书辑集王老谈艺之作20篇,先讲他从苏州昆剧传习所到仙霓社的艺事经历,然后谈《吃茶》、《狗洞》、《下山》、《议剑献剑》及“五毒戏”的表演心得。
    (三)《昆剧生涯六十年》,周传瑛口述,洛地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全书分两篇,《春秋篇》自叙从昆剧传习所、新乐府、仙霓社、国风苏昆剧团到浙江昆苏剧团共六十年的舞台经历;《春泥篇》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对昆剧行当的表演技巧作了具体的论述,并总结了在《醉写》、《小宴》、《琴挑》中扮演李白、吕布、潘必正三个角色的体会和经验。
    (四)《优孟衣冠八十年》,侯玉山口述,刘东升整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初版,1991年再版。本书是北昆名净侯玉山的谈艺录,包括从艺往事、演出经历和艺术见解三方面的内容,既谈演剧史实,又谈表演经验。
    (五)《郑传鉴及其表演艺术》,胡忌编,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全书收录文章19篇,内中有郑老口述,张世铮整理的《说〈卖书·纳姻〉中的简人同》、《谈〈搜山·打车〉的表演》等。
    (六)《荣庆传铎》,为纪念北方昆曲剧院建院四十周年,由王蕴明主编,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年出版。书中选辑北昆老一代艺术家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马祥麟、侯玉山的单篇谈艺文章。如韩世昌口述《我的昆曲艺术生活》,是张琦翔整理的,马祥麟口述《北昆沧海忆当年》,是刘炎臣和郑新笔录的。因白云生(1902-1972)早已仙逝,便选录了他的四篇旧作。白老有文化水平,过去曾自己动笔,发表了大量艺事文章,所以在“北昆建院四十五周年暨纪念昆曲大师白云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由刘宇宸主编,从白老二百多万字的著述中精选了三十多万字的文章(如理论技艺之作《昆曲的表演艺术形态》、《漫谈昆曲小生表演》等篇),交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了《白云生文集》。
    (七)《张继青表演艺术》,中国昆剧研究会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本书精选了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专家评论首届梅花奖榜首张继青的论文24篇,还收录了张继青自己写的《从艺札记》2篇。在此之前,江苏省昆剧院丁修询曾撰著了《笛边梦情——记张继青的艺术生活》(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
    (八)《艺海一粟———汪世瑜谈艺录》,章骥、程曙鹏主编,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内收文章45篇,如《随周传瑛老师学艺散记》、《谈〈琴挑〉的表演》、《三演〈西园记〉有感》等。
    (九)《我——一个孤独的女小生》,上海昆剧团岳美缇著,文汇出版社1994年出版。本书是作者从艺的回忆录,共分八章,其中第五章记叙了她从旦角转为女小生的历程,总结了塑造各种人物形象的心得体会。
    (十)《昆曲艺术家传记文献丛书》之一《大武生——侯少奎昆曲五十年》,北方昆曲剧院侯少奎、胡明明合作,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出版。全书分四章:一“家”,二“戏”,三“艺”,四“文”。内容记叙少奎继承乃父永奎的家传,其代表性剧目的表演、身段、唱腔、锣鼓、服饰、脸谱等,在父子两代百年的传承关系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规范性、系统性的侯派昆曲武生艺术风格。
    这套由“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组织出版的《昆曲艺术家传记文献丛书》,准备将七大昆剧院团中的艺术家汇集立传,当前已有十多位昆曲名角正在作传之中,而侯少奎这位大武生是最早完稿的出书者,正好赶上北昆建院五十周年。在此之前,为昆艺家立传的曾有唐葆祥写了《俞振飞传》(197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石楠写了梁谷音传——《从尼姑庵走上红地毯》(1991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等,但国家工程这套丛书的定位不是单纯的传记,而是着眼于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代名角,把昆曲艺术与附着在“人”身上的那些非物质形态的演唱遗产,真实地通过一个个传记鲜活地呈现出来。其宗旨是不仅传事,更重在传艺,所以定名为“传记文献丛书”,可见其立意与一般的传记书籍不同。
    2004年6月3日,上海市戏曲学校毕业的昆艺家举行了“艺海春秋五十载”的纪念活动,叶长海和刘庆主编了《魂牵昆曲五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内容是对“昆文班”蔡正仁、岳美缇、计镇华、张洵澎等九位名家进行采访,总结演艺经验。叶长海又和蔡正仁联手,主编了《无悔追梦——上昆名家从艺五十周年风采实录》,已由上海文化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
    这期间,浙江昆剧团在编撰《浙江昆剧五十年》的同时,推出了《张娴舞台艺术回忆录》和《王世瑶舞台艺术传》。北方昆曲剧院推出了《走进〈牡丹亭〉》,还有《歌台何处——李淑君的艺术生涯》。苏昆推出了《比翼长生(殿)》,江苏省昆剧院推出了《1699·桃花扇:中国传奇巅峰》,上昆推出了《守望者说——昆剧〈班昭〉文集》和《全本〈长生殿〉演出丛书》。这时候,文化界名人也热情地投入到弘扬昆艺的工作中,如余秋雨推出了《笛声何处——关于昆曲》,白先勇在海峡两岸推出了《姹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曲高和众》、《牡丹还魂》和《圆梦》等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了《白先勇说昆曲》,中华书局于2007年出版了《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应该提出的,台湾《中国时报》记者陈彬热爱昆艺,她从2000年至2006年自筹资金,在台湾陆续出版了浙江昆剧团张世铮的《我是昆剧之“末”》,北方昆曲剧院蔡瑶铣的《瑶台仙音——我的昆剧艺术生涯》,上海昆剧团岳美缇的《临风度曲》(《昆剧巾生表演艺术》),周志刚、朱晓瑜伉俪的《万里巡行》等谈艺录。
    史论剧说
    研究昆曲发展和盛衰的历史,必须以史料考证和理论评析的硬功夫为基础,或“以史带论”,或“论从史出”,还要做到考论结合,以论点驾驭材料。由于学术界对史论著作的要求很高,所以学人都不敢轻易下笔。20世纪中叶以来,曾有学者尝试撰写昆曲史稿,但只有单篇散论,始终没有完整的昆史出版。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观念豁然开朗,专家学者打消顾虑,竞相写出了一系列史论专著。或说古,或谈今,或作为单行本出版,或作为丛书本发行。其间还出现了一批学术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谈史说剧的普及读物,对希望进入“昆曲之门”的读者起到了良好的引路作用。这里加以归纳,一起推介:
    (一)《昆剧演出史稿》,陆萼庭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这是作者在长期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学术成果,作者独辟蹊径,专从演出的角度考述昆剧发展的史实,充分肯定艺人在舞台上的创造性劳绩。全书分六章,第四章“折子戏的光芒”精义突出。此后,陈为瑀著有《昆剧折子戏初探》,由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
    (二)《昆曲史补论》,顾笃璜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全书分四章:“昆腔·魏良辅”、“昆剧勃兴时期的时事新剧”、“乾嘉以来苏州昆剧之盛衰”、“历史的经验教训和昆剧的发展前途”。
    (三)《昆剧发展史》,胡忌、刘致中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出版,列入《中国戏曲剧种史丛书》。全书分八章三十五节,全面论述了昆腔的产生、兴起、繁盛、衰落及解放后获得新生的历史。书中兼顾文学(剧本创作)和演出这两条线,考述了家乐家班与职业昆班的演化,并探讨了徽昆、湘昆、北昆、浙江永昆、金昆等不同地域支派的特征,引证的史料极为丰富,创见新见甚多。
    (四)昆曲文学史的撰著,以王永健和郭英德二家之作为代表。王永健在《中国戏剧文学的瑰宝——明清传奇》(1989年,江苏教育出版社)中指出:“明清传奇”主要是按昆山腔的格律与排场演唱的昆曲剧本,明清传奇史就是昆曲文学史。王永健的这本专著共十六章,从昆曲的诞生、发展、形式体制与审美特征说起,接着分别对作家作品和传奇流派进行论述,并深入探讨了梁辰鱼、汤显祖、沈璟、李玉、李渔、南洪北孔、东张西蒋的代表性剧作,开辟了昆曲文学史的研究新路。同类著作还有郭英德的《明清文人传奇研究》(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明清传奇史》(199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除此以外,王永健又著有《汤显祖与明清传奇研究》,俞为民著有《明清传奇考论》,卜键著有《传奇意绪》,朱承朴和曾庆全合作了《明清传奇概说》。台湾学者张敬著有《明清传奇导论》,王安祁著有《明代传奇之剧场及其艺术》,王瑗玲著有《明清传奇名作人物刻画之艺术性》等。
    (五)《昆曲理论史稿》,詹慕陶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全书七章,重点是研究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昆曲评论家的曲论,以及清初至乾隆时期的声乐和表演论著。内容以理论思潮为主轴,辅以剧本创作、声腔唱谱、舞台表演三个方面,交织出本书的脉络。
    (六)《中国昆曲艺术》,钮骠、傅雪漪、张晓晨、朱复、沈世华、梁燕合作,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出版。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昆曲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成就、影响,并勾勒了昆曲发展的线索,特别记叙了1949年以后各专业昆团和业余曲社的沿革和现状,还叙及新一代演员和新剧目的情况,兼顾学术性与知识性,论点公允,深入浅出,不失为昆曲普及性的读物。此后,用通俗笔法介绍昆曲源流和普及昆曲知识的读本,还有陈兆宏的《昆曲探源》,陈益的《寻梦六百年:昆曲盛衰史探幽》,穆凡中的《昆曲摭谈》,郭晨子的《昆曲:今生看到前世》,王悦阳的《画说昆曲》等。作为高等学校加强艺术素养的教材,则有朱恒夫的《中国京昆》,骆正的《中国昆曲二十讲》,吴新雷、俞为民、王宁主编的《昆曲艺术概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七)《中国昆曲》,李晓著,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年出版。在此之前,百家出版社曾于2001年出版了方家骥写的通俗读物《曲海寻珠——趣说昆曲》。而本书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是一部学术性的论著。全书由《昆曲概论》和《昆曲史略》两大部分组成,前面从理论上阐述昆曲在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上的特征和价值,后面考论昆曲发展史的三个阶段。其间涉及剧本文学、演出形态、昆班兴衰及各种表演风格的交替。在此基础上,李晓又为海外读者编撰了英文本Chinese Kunqu Opera,已由美国Long River Press于2005年出版发行。
    (八)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昆曲与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定题组稿,春风文艺出版社(沈阳)2005年出版。这套“丛书”共计十本:(1)《昆曲创作与理论》,王安葵、何玉人著。(2)《昆曲与人文苏州》,顾聆森著。(3)《昆曲的传播流布》,宋波著。(4)《昆曲与明清乐伎》,王宁、任孝温著。(5)《昆曲与民俗文化》,王廷信著。(6)《昆曲与文人文化》,刘祯、谢雍君著。(7)《昆曲表演艺术论》,熊姝、贾志刚著。(8)《昆曲与明清社会》,周育德著。(9)《中国的昆曲艺术》,戏曲研究所集体编写。(10)《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吴新雷著。这套丛书由文化部陈晓光副部长担任主编,孙家正部长写了《总序》。序中指出:“编辑出版这样一套选题新颖、视角独特,有创新、有深度、有理论、有资料的昆曲艺术研究丛书,是一项大工程,是昆曲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透过它,可以使广大读者对昆曲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及其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九)《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有郑雷撰著的《昆曲》,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本书共四章十六节,先考述昆曲的“历史行程”,再论其“文学世界”和“艺术风神”,然后评析其“文化意蕴”。
    (十)《沈璟与昆曲吴江派》,吴炜、刘强民、顾聆森(执笔)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这是对明代昆曲剧作中吴江派盟主沈璟进行专题研究的论著。全书八章,重点考述了沈璟的曲学理论、创作实践和吴江派曲家群体。
    这期间,一批获得博士学位的后起之秀也相继推出了昆曲研究的新成果,如刘水云的《明清家乐研究》(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杨惠玲的《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2006年,厦门大学出版社)、王丽梅的《古韵悠扬水磨腔——昆曲艺术的流变》(2006年,浙江大学出版社)、朱琳的《昆曲与江南社会生活》(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至于台湾学者洪惟助主编的《昆曲丛书》,第一辑已于2002年出版,其中有陆萼庭的修订本《昆剧演出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了大陆版),曾永义的《从腔调说到昆剧》,周秦的《苏州昆曲》等六种。而在曾永义主编的《戏曲研究丛书》中,有陆萼庭的《清代戏曲与昆剧》和王永健的《昆腔传奇与南杂剧》等。至于华玮主编的《汤显祖与〈牡丹亭〉》,则是呼应青春版《牡丹亭》访台巡演的论集。
     
    曲律唱腔的研究
    曲律唱腔是昆曲声乐艺术中音韵格律的学问,它牵涉到宫调曲牌、四声阴阳、咬字吐音、腔调口法等诸多问题,比较深奥难解。近三十年来,随着昆曲事业的振兴,学者不畏艰难,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
    (一)《昆曲格律》,王守泰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本书共五章,从音韵学、方言学、汉语音乐学和主腔理论出发,由点到面地论述字音、工尺谱、曲牌和套数。
    (二)《昆曲唱腔研究》,武俊达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出版,列入《戏曲音乐研究丛书》。本书共九章,论述了制谱、曲牌、板式、调式、腔格、曲调、节奏、曲式、套式等专题。
    (三)《词乐曲唱》,洛地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出版。作者指出:文体与乐体相结合,构成了“唱”。“曲唱”存在于今日昆剧的“唱”中,属于活在今日戏曲舞台上的“剧唱”。书中引证实例,对韵、板、腔、调进行了论述。
    (四)《昆曲音乐欣赏漫谈》,傅雪漪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出版。本书用通俗的笔法介绍了昆曲音乐的特点、昆曲的流派和唱法。关于唱法唱腔的研究论文,有吴新雷的《论昆曲艺术中的“俞派唱法”》(《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和《昆曲“俞派唱法”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中华艺术论丛》第4辑)。还有《中国昆曲论坛2003》刊载的叶长海《昆曲演唱论》、郑孟津《昆曲艺术是中国戏曲声腔音乐的典范》和古兆申《昆曲演唱的审美观》等篇。
    (五)《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王守泰主编,本书分南套和北套两集,南套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北套由上海学林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这是一部指导昆曲编剧和音乐创作(选牌、组套、填词、谱曲)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专业书。书中提出了“以腔定套、以套为纲”的观点,并把昆曲剧本的结构体制概括为“三体”(单曲曲牌体、单折联套体、传奇集折体)、“三式”(词式、乐式、套式),在曲学理论上颇多创见。
    (六)《曲谱研究》,周维培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列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作者专攻曲韵律谱之学,在推出《论〈中原音韵〉》(199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之后,又撰著了这部力作。全书七章,考论了曲谱源流、南北曲格律谱和歌唱谱,对于声腔乐谱、工尺板眼、口法标记也都作了阐述。
    (七)《曲学与戏剧学》,叶长海著,学林出版社1999年出版。作者对“曲学”与“戏剧学”作了理论性的界定,指出曲学着力甚多的是唱腔音律问题。全书分五编,第二编论及昆曲研究的一些问题,第五编论及沈璟曲学和王骥德的《曲律》。作者曾与齐森华、陈多合作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1997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又写出了《曲律与曲学》,与郑西村所著《昆曲音乐与填词》,均由台北学海出版社出版。
    (八)《昆曲字音》,韩家鳌编著,2001年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策划出版。本书是为唱曲者查检字音读法的工具书。作者参考《集成曲谱》、《中州音韵辑要》、《韵学骊珠》等书,把昆曲字音按东同韵至纤廉韵分为21个韵部,对每个汉字用国际音标、汉语拼音、注音字母三种方式标示准确读法。
    (九)《中国昆曲腔词格律及应用》,孙从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这是作者多年来对昆曲“腔词格律”研究的总结,全书分南曲腔格和北曲腔格两部分,每部又以平声字、上声字、去声字分类,深入辨析单音腔格和多音腔格。
    (十)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曲体研究》,俞为民著,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列入《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丛书》。关于曲体中的宫调曲牌和曲律曲谱体系,历来被视为奥妙玄秘之学,甚至被称为绝学,很难开拓。但作者知难而进,在继承吴梅和钱南扬两位曲学前辈已有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探索,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全书共十二个专题,首论宫调的产生,继论南北曲的沿革与流变,再论曲调组合与曲韵韵位,然后讨论字声与腔格的关系,对格律谱与工尺谱的来历作了历史性的梳理。书中甚多创见,如论《昆山腔的改革与南曲曲体的变异》,作者指出“魏良辅对昆山腔所作的改革,就是将原来‘依腔传字’的演唱方法改为用‘依字定腔’的方法来演唱”,真是一语中的,深中肯綮。
    这期间,台湾曲家朱昆槐写出了《昆曲清唱研究》,由台北市大安出版社于1991年3月初版,2004年再版。蔡孟珍又连年推出了《近代曲学二家吴梅王季烈研究》(1992年台湾学生书局)、《曲韵与舞台唱念》(1997)、《沈宠绥曲学探微》(1999)和《曲学探赜》(2003)等专著。
     
    昆曲史料学的建构
    在十年动乱期间,昆曲遭厄,丧失了大批文物资料。经过拨乱反正,昆曲复兴。改革开放之后,昆曲的研究工作得以开展,但学者苦于资料不足,空白、缺项不少。因此,学者便呼唤昆曲史料学的建构。
    这项工作得力于张庚等老一辈专家的倡导:从上世纪80年代初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开端,并于1983年正式启动编纂《中国戏曲志》的宏大工程,旨在系统地记录全国各省区各民族的戏曲历史和现状,普查、收集、挖掘、整理各剧种的史料,保存戏曲文献,其中当然就包括昆曲艺术在内。因昆曲发源于江苏,《中国戏曲志·江苏卷》(1992年出版)的“剧种”便将昆曲列为榜首。《上海卷》(1996年出版)、《浙江卷》(1997年出版)、《北京卷》(1999年出版)也都以昆曲为重点,还有《湖南卷》记录了湘昆的史料,《河北卷》记录了北方昆曲的史料,《安徽卷》记录了徽昆的史料。按照统一的体例,各卷分综述、图表、志略、传记四大部类。其中《志略》是核心,它的框架结构分列为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机构、演出场所、演出习俗、文物古迹、报刊专著、轶闻传说、谚语口诀等,所收材料的时代下限至1982年为止。后续的《苏州戏曲志》下限至1985年,《江苏戏曲志·南京卷》下限至1990年。
    由于《中国戏曲志》涉及全国各地区三百六十多个剧种,编纂力量不可能用于昆曲一种。为此,便有学者专力于“昆”,编出了《湘昆志》、《晋昆考》和《上海昆剧志》,而全国性的《中国昆剧志》也正在编纂中。同时,经过十年工夫,海峡两岸还各有大型昆曲辞书的出版,《中国昆剧大辞典》记事的下限至1997年,《昆曲辞典》的下限至2000年。这两部辞书虽然是以辞条列目的工具书,但实质上是为开发、积累昆曲史料作出了新的努力。除此以外,尚有一些史料性的重要著作陆续涌现,这里一起加以推举:
    (一)《湘昆志》,李楚池编撰,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列入《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作者详细地考述了湘昆的源流沿革和艺术情况,并列出了《大事记》和《湘昆流布地域图》。
    (二)《晋昆考》,张林雨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出版。作者长期钻研历史上山西曾流行昆班演出的情况,特别是走访了108个县的晋昆流行地区,收集了丰富的史料,写成了这部洋洋百万余言的巨著。其中《晋昆入晋考》、《晋昆班社演员乐师考》、《晋昆音乐考》、《晋昆表演艺术脸谱考》等,都是独具史料价值的。
    (三)《〈申报〉昆剧资料选编》,朱建明辑选,《上海昆剧志》编辑部1992年排印。《申报》曾被称为文史界“不可缺少的资料宝库”,本书选辑了该报1874年至1947年所载有关昆剧的各类文章,便于研究者查检。
    (四)《上海昆剧志》,方家骥、朱建明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出版。全书共十一章,分列为团体机构、剧目、表演、导演、音乐、舞台美术、演出场所、出版物、演出习俗及其他、重大演出活动、人物传记,系统地记载了上海地区昆剧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建国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五)《永嘉昆剧》,沈沉辑,浙江省永嘉县政协文史委员会1998年编印。本书收辑了有关永嘉昆剧的各种历史资料,主要分七个专题:历史沿革、剧目、声腔音乐、演出组织与演出习俗、演员表演艺术、舞台美术、永昆的研究。
    (六)《昆剧传字辈》,桑毓喜著,《江苏文史资料》第130辑,2000年排印。全书共七章:《昆剧传习所的建立》、《新乐府的诞生》、《仙霓社的组合》、《散班后的复出》、《“传”字辈演员生平考略》、《“传”字辈演出剧目志》、《“传”字辈的重要历史功绩》。
    (七)两部专为昆曲编纂的辞书:《中国昆剧大辞典》,吴新雷主编,俞为民、顾聆森副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内容类目以实证为基础,经过严谨的考辨,用科学的史料学观点加以梳理,融知识性与学术性为一体。在架构方面分列《源流史论》、《剧目戏码》、《历代昆班》、《剧团机构》、《曲社堂名》、《昆坛人物》、《曲白声律》、《舞台艺术》、《歌谱选粹》、《赏戏示例》、《掌故逸闻》、《文献书目》等十二个专栏。《昆曲辞典》,洪惟助主编,台湾传统艺术中心2002年出版。整体框架分为八大类:《总类》、《作品与理论》、《音乐》、《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组织》、《演出场所》、《演出习俗》、《轶文传说俗语行话及其他》。这两部辞书都采用综合艺术的视角,开发并收集了大批资料,内涵丰富翔实,拥有极大的讯息含量。由于南京版记事止于1997年,台湾版止于2000年,所以台湾版多了三年的资讯。两书的附录也各有特色,南京版附录五篇中有《昆史编年》和《昆曲剧谈篇目辑览》。台湾版附录十一篇中有《“传”字辈老艺人所继承至1986年尚未传承之剧目》、《“传”字辈艺人在上海戏校传授的剧目》,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八)《兰苑集萃——五十年中国昆剧演出剧本选》,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中国昆剧研究会编,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本书分四卷,选录了从1949-1999五十年来各昆团上演的50部优秀创作,如浙昆的《十五贯》、湘昆的《雾失楼台》等等,从文学层面留下了昆曲新发展的财富和史料。在此之前,北方昆曲剧院为纪念建院四十周年,曾由王蕴明和丛兆桓将该院新编新排的剧本选编为《新缀白裘》(1997年,华龄出版社),收录了《西厢记》、《琵琶记》、《桃花扇》、《文成公主》、《李慧娘》、《血溅美人图》、《南唐遗事》、《红霞》、《夕鹤》等16个具有代表性的演出本,旨在为文苑集翠羽,为昆史留足迹之意。
    (九)《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全国政协京昆室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出版。这是从音乐谱曲层面为昆史留足迹的台本简谱选集,全书分订七卷,七大昆剧团体各选录十个左右的全剧曲谱,如第一卷标为《上海昆剧团卷》,记录了《蔡文姬》、《班昭》等剧的曲谱。以下二为浙昆卷,三为北昆卷,四为江苏省昆卷,五为湖南省昆卷,六为苏昆卷,第七卷则标为《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卷》,记录了《张协状元》、《杀狗记》等剧的曲谱。在此之前,用简谱本出版的传统折子戏曲谱有《振飞曲谱》、《侯玉山昆曲谱》、《昆剧艺术家马祥麟演出剧目集》、《兆琪曲谱》等。2007年,北方昆曲剧院为纪念建院五十周年,由王城保编著了《北方昆曲珍本典故注释曲谱》二本(中国戏剧出版社),第一本收录了《训子》、《痴梦》等25折,第二本收录了《思凡》、《书馆》等22折,均为简谱本。
    (十)《昆曲艺术大典》,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王文章主编,刘祯副主编。这是昆曲史料集大成之巨献,自2004年启动以来,立足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和戏曲研究所,并与海峡两岸的昆曲研究工作者联手,共襄盛举。本典的建构分为五个分典:
    《历史理论典》,第一编文献集成,第二编资料汇编(包括昆曲人物传记、昆曲作品序跋、昆曲家乐戏班、现有昆曲院团史料、昆曲碑刻文物资料等),第三编昆曲论著提要,第四编昆曲文章篇目。
    《文学剧目典》,第一编作品编,第二编目录编(包括明清昆曲总集、专集和折子戏选集叙录、传统剧目和现当代新创剧目)。
    《表演典》,第一编综录(包括行当、流派、人物、班社、机构、艺诀等),第二编音像总目、音像展示(精选昆曲本戏、折子戏DVD),第三编表演文献典籍(包括身段谱、身宫谱、幕表、戏单等),第四编舞台艺术论著文献。
    《音乐典》,第一编曲谱集成,第二编音乐论著集成,第三编曲谱总目,第四编近现代昆曲知名曲家唱段(包括录音CD)。
    《美术典》,第一编典籍摘编(包括明代“穿关”和清代“穿戴提纲”),第二编演出场所(有图例和一览表),第三编人物装扮(包括脚色行当的造型、图例、剧照),第四编脸谱头面,第五编服饰靴帽,第六编砌末装置,第七编昆曲的工艺美术(包括民间戏雕、泥塑等各种文物图录)。
    《昆曲艺术大典》是昆曲史料学学科体系建构的特大工程,其编纂原则是“元典集成”和“百科呈现”相结合,力图为昆曲的研究客观地提供原始材料,这真是一桩功德无量、嘉惠艺林的学术创举!
    (十一)《中国昆剧志》,王永敬主编。这是江苏省文化厅向文化部申报并获得批准的国家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昆曲学》中的一种,由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具体承担,已于2006年3月7日正式启动。《昆曲学》这个课题内分七个“子课题”,除了《中国昆剧志》以外,还有《中国昆剧通史》、《昆剧表演艺术论》、《昆剧文学概论》、《昆剧舞台美术及其体制》、《昆曲音乐概论》、《昆曲美学》等论著。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昆曲研究工作者摆脱了僵化的史观,破除了封闭的思维模式,开拓视野,发掘新资料,提出新见解,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对昆曲艺术进行了多方位多元化的探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收获,真是硕果累累,成绩喜人。本文只是概略地列举了一些主要成果,粗疏地勾勒了一个大致的轮廓。惟恐挂一漏万,缺失不周之处,尚祈大家补充指正。
    原载: 《中华戏曲》 2009第39辑
    
    原载:《中华戏曲》2009第39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