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的阅读总体呈上升态势,文学类图书位居国民最喜爱的图书类型之首;国民每天平均接触报纸、图书、期刊的时间有所下降,而上网和进行手机阅读的时间则在增加,手机报成为国民最主要的阅读方式。 在一个阅读资源空前丰富的时代,我们却越来越强调“阅读”,以“读书日”的各种活动来促进阅读,言外之意,当下的阅读环境、现状不能实现我们的阅读期许。强调阅读,实际上是在强调读什么、怎么读。 深度阅读变得艰难 “当下的阅读,总量很大。大家并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量增加,大家对文字、文化的兴趣比过去广泛了,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也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这既是人类历史上阅读最丰盛的时代,又是深度阅读减少的时代。他说,网络使阅读更为便捷和丰富,同时也使得阅读者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连贯地读一本书,多是片段性的、发散性的、一知半解的阅读,我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或者报纸获得相关信息,但这些知识不能连贯成一个整体。作家刘醒龙认为,读书要读进去,有所心得,有所收获,消遣性的浏览和真正的阅读是有区别的。真正的阅读中,你可能对一个词、一个人物反复捉摸,不肯离去。 “当纸质阅读消失,可能意味着深度阅读的消失。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浙江文学院研究员夏烈说。夏烈近几年从传统文学研究转向网络文学研究,并实际参与了网络文学和手机阅读的运营,对于阅读方式的转变保持着密切的观察。他认为,网络阅读和数字阅读改变整个人类阅读方式,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同时,他也非常矛盾地谈到:“我们是传统阅读成长的一代,对于纸质阅读有一种温情,往往认为纸质阅读的衰落就是阅读的衰落,从感情上说,我们会留恋、遗憾、失落、沮丧。纸质阅读给你时间,可快可慢,可以反复回味,文字的转换功能是非常复杂的,内化到心灵和思想,这样的方式在逐渐消失,媒介和习惯的改变让我们更倾向于接受官能的刺激。” 在这种情况之下,有意识的阅读习惯培养就非常重要。“连贯地读一本书和网上的‘浏览’是不一样的,精读和浏览要结合起来,现在我们浏览很多,精读一本书的耐心很少,更提倡用一段时间来读一本书,时间的保证很重要,希望大家能够每天哪怕用20分钟的时间连贯地读一本纸质的书。网上看一本书是开放的,有很多链接,很多人看着看着往往点到‘八卦’里去了。”张颐武建议说。 阅读选择因多而“焦虑” 从无书可读的匮乏到面对大量图书无从选择,张颐武认为,“选择的困难”是形成当下阅读焦虑的原因之一。 “选择图书很困难,持续阅读、深入思考变得很难。大家强调读经典、读纸质书是面对这样一个状况的反弹。”张颐武认为,要读“两头”的书:一头是经典,要读经典,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读,不是读所有经典;另一头是读当代人写的书,对现代人的所思所想、对当今文化和科学的焦点问题有所了解。 “读书是非常自由的个体行为,不能勉强,消遣的阅读和深度的阅读都需要。”刘醒龙说,但是如果要给出建议,他还是强调读经典,尤其是青少年,一定要读经典,阅读对一个人的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身为作家,一方面对书籍的要求要更为“挑剔”,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也有轻松阅读的需要,同样会喜欢金庸、琼瑶的作品。 夏烈认为,网络阅读和数字阅读率的增长意味着年轻人的成长,以前的阅读调查对象是传统阅读者,年轻人更倾向于新媒介阅读,任何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是人的欲望的一次实现,也是技术和市场的一次合谋,阅读方式的改变背后是整个人类的选择。诱惑如此多的时代,更需要节制和修养。但他认为,客观事实无从改变的情况下,有阅读总比没有阅读好,希望网络和手机阅读也能够由浅入深:“如果一百个在手机上阅读于丹、阅读《盗墓笔记》的读者中,能有一个人因此而回到《论语》,回到《中国盗墓史》,那都是好的。” 阅读需要帮助 即便是经典图书,也有不同的版本,不同质量的校对、印刷、插图,读者如何从中选择最好的?张颐武认为,建立相对公开而权威的书评机制可以帮助读者选择最好的书,“现在出版的跟风现象太严重,一本书畅销了,马上有无数类似的跟上来。其实每一类型的书里都有非常优秀的,但是读者不知道如何选择,希望有脱离出版宣传目的的书评体系”。 书飞网首席执行官张传国认为,经济和时间成本也会制约读书的热情,网上读书馆是今后一个资源共享的重要方式。“我们经常说中国人读书比外国人少,不是中国人不爱读书,我觉得是很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交通以及图书馆资源的丰富程度都会制约读者的热情。网上图书馆要解决的就是钱和时间的成本问题,实现资源共享。买了很多书看一遍就过去了,但是现在又没有很好的二手书交流机制,很多书没有被充分利用,被浪费掉了。当你的书来得足够方便、成本足够低的时候,你的主观愿望就会发生变化。”张传国介绍说,书飞网已经在尝试与北京市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少年宫举办以“我阅读,我交流,我快乐”的阅读和征文活动,以提倡儿童多读书并深入阅读。 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对农村的阅读状况更需要关注。她曾到很多农村书屋去参观,发现图书的数量、质量以及实际阅读情况都令人担忧,而相对于城市里越来越受重视的早期阅读教育,农村儿童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现在投资幼儿教育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办幼儿园可以赚钱,而不是如何培养人。幼儿园和学前班的教材更是五花八门。找几个人,搭一个班子就可以速成一套幼儿园和学前班教材。我们的小学课本有严格的课程标准,每一套教材的出版发行都经过许多专家和部门的审查和评估,尚且还不断被人诟病,幼儿园和学前班的教材准入门槛如此之低,其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现在国家大力担倡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这预示着农村学前教育是一个大市场,相信会有更多的幼儿园和学前班教材出笼,大赚其钱,却未必能真正对孩子们有益。”汤素兰希望能有更好的书提供给农村的孩子。 近年来人们对早期阅读、亲子阅读的重视已经显示出国民对阅读力量的认可,各种名义的签售活动也如火如荼,在这种情况之下,大众希望得到的,是更多可靠的阅读指导建议和图书评价体系。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2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