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用诗情塑造的农民典型——读刘福君诗集《父亲》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建功 参加讨论
刘福君的诗集《父亲》里,一首题名为《坐在田埂上的父亲》的小诗堪称经典。那首诗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坐在田埂上的父亲,坐在/随便一块石头或杂草的上边/抽烟、擦汗,歇一歇/干活的人想法十分简单,像草/绿得简单,像云,白得简单”。无须读到下文,我们便知道诗人应是在远远地凝视着父亲的身影。诗人的语言平实而直白,似喃喃自语般流出。随后,诗人无师自通,他并不难理解父亲的念想——“下一场透雨是比天还大的事情/父亲的天就是庄稼就是庄稼的想法”,看着“坐在田埂上随便歇一歇的父亲/挽一把青草仔细地擦拭锄板”,想着“锄头下有雨”的农谚,诗人说:“我是在远处看见父亲的/傍晚的风随便掀动哗哗的玉米叶子/像大海高低起伏的波澜/父亲又开始锄地。躬着腰/我是谁,我离父亲又有多远?”……这首诗似乎很难找到可圈可点的佳句,却有素朴得惊人却又令人震撼的意境——父亲——“干活的人”,其想法是那么素朴,举止也那么平实,他绝不会想到儿子会在远处望着自己,更不会想到儿子心中诗情澎湃。诗的激情的确全在那个“看着父亲”的儿子身上,他一眼瞥见了父亲的心事,他感慨“雨啊,你的想法离父亲还有多远”,他追问自己“我离父亲又有多远?……”我以为,这首小诗基本概括了诗人刘福君和其吟咏对象“父亲”的关系,也基本代表了诗集《父亲》的美学特征——浑厚的情感深蕴于平实的描述和自白中,深蕴于微妙而风趣的细节里。刘福君,这“农民的儿子”,仿佛在书中永远地向着父亲眺望着,看父亲如何在杜鹃花丛中回味童年(《杜鹃花开》),看父亲如何面对门前浑浊的河水诉说忧虑(《门前的小河》),看父亲如何为矿难身亡的村民泪洒中流(《老泪》)……面对着八十八岁高龄的父亲,诗人眺望着,也叙说着。他时而回溯父亲的抗日往事(《父亲差点就成了“六虎”》,时而描述父亲到海南踏浪的惊喜(《海角天涯》),时而调侃父亲初试“狗不理”的误会(《误会》),时而笑谈父亲拒绝住“总统套房”的豪迈(《老支书》……掩卷而思,我先是想到了诗人此前那本轰动一时的诗集《母亲》,被这个农民的儿子所深藏的孝心所感动,随即却想,这《父亲》更像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小说”啊——它固然表达了诗人至亲至孝的情怀、至纯至深的敬仰,却又完成了一个典型的乡村父亲的个性塑造,也折射了一个时代演进的足迹,描绘了一幅中国北方农村的风情画。
    “父亲”这个形象在诗人刘福君的心中,是平凡而朴实的。他所塑造和讴歌的,是他自己的父亲。不溢美不拔高,平实道来,是整本诗集的主要特色。但我不能不承认,读完这本诗集,我对这位父亲,不能不用“伟大”来赞美他。《父亲》里几乎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素朴的农民伟大情怀的剪影。这情怀,既有民族精神的闪光,也有为人处世的宽厚,既有艰难时世的慈爱,也有深入骨髓的尊严。父亲,或许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但正因为他在独到的个性中呈现了这样的情怀,说他“伟大”,说他是千百万中国农民的典型,应该不算牵强吧?
    由此想到,一个“伟大”形象的塑造,或许并不源于“伟大”的抱负、“伟大”的构想,甚至不源于“伟大”的叙事。听从真情实感的呼唤,去理解、跪拜、抒写那些普通的、平实的灵魂,或许倒能塑造出一些伟大来。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30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