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历史文献片《闽商》在近期的电视专题片中,无疑是一个突破和亮点,它以开阔的世界性眼光和纵深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一次成功的集体创作。即使对于总撰稿人之一的张胜友来说,在其政治文化专题片的多年写作生涯中,也是一次质的飞跃和否定之否定式的提升。 首先,可贵的是,写闽商,但并不是像介绍晋商、徽商一样,把闽商的来龙去脉宣扬一番,或满足于为闽商争一席地位。作者立脚点高,所挟持者甚大,不是就事论事,就闽商说闽商,而是把“闽商”处理得像一只永不退缩永在探索的航船,让它穿越并打通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打通中国自上古直到十七世纪以来的海洋史、通商史、文化传播史。实际上是此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解读中国的曲折压抑但从未中断的开放追求,解读中国式的海洋文明的脉络。作品既紧紧抓住闽商这一不断发展变化的地域性经济群体现象进行跟踪,同时不断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扩延开来、辐射开来,扩大作品的外延,倾注尽可能多的文化血脉。 我之所以欣赏此片还因为,它的切口小,堂芜大,围绕闽商,辐射四方。梁启超曾言,最难解者无过福建人。的确,离开对海洋与闽人关系的研究,就无法揭开闽人乃至闽商的秘密。善操舟的闽人,崇信妈祖,年年水族朝圣,事实上妈祖是以孝为中心的儒家伦理在海上的延伸和圣化。从上古闽人的独木舟到明代的郑和的宝船、福船,在技术上曾领先世界。福建既是中国与世界联结的枢纽,又是中国率先进入全球化的一个桥头堡。 这部片子一开始就先声夺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有妈祖的地方就有闽商,并且认为,闽商是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这是否是一种夸大其辞呢?全片以丰富的史料充分证明,这确实是一个未被充分书写的史实。写闽商无疆,是写它的面向全世界;写闽商有道,是写他们凭什么能闯荡全世界,创造经济奇迹;写闽商泱泱,是写他们的成功,是因为有新的为世界所接受的理念和价值。比如诚信。“侨批”——水上银行,郭有品其人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遭遇海难后变卖田产,偿还了所有借贷。为的是一个“诚”字。他的侨批业,天一信局,成为中国邮政史上的第一家民间国际邮局。作品把很多行为上升到道德、文化的层面上考量,突出了闽商对世界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闽商》在叙述上的一大特色是,对闽商的历史回溯始终紧紧地与其对世界各地的影响力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互动,互渗,形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生动有趣的历史图画。这里充分体现了作者们的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不管琼斯的故事,还是许世吟哦的故事,抑或作为阿拉伯人后裔的泉州丁、蒲、郭三大姓的故事,都在说明,世界如何融入华夏,华夏如何走向世界,直至元代泉州成为世界在东方最大港口。此片令人信服地指出,十七世纪全球贸易的中心在亚洲,而不是在欧洲。 避免高举高打的空泛,注重事实与细节的丰满,从细节、小事件、小人物来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揭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是此片的又一特色。比如,它澄清了一个历史疑问,中国赔偿的银子那么多,到底从哪来的?中国并非产银大国啊。原来是用丝绸、瓷器、茶叶、漆器从国外换来的,再返给外国。作品表达了这样的见解,中国被形容为一个白银的“终极秘窖”,而闽商恰恰是使全球白银朝中国流动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闽商是十六世纪以来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这个看法应该是有根据的。再如对武夷红茶的梳理,作者们最后有一番浪漫发挥,指出了欧洲红茶热的兴起,联系到波斯顿倾茶事件,得出了闽商不经意间为推进欧洲产业革命助了一臂之力。这个推想比较大胆,但并非没有根据。再如对德化瓷,对沈氏脱胎漆器,都有精彩的描绘。 闽商,带着东方文明,搏击于大海,与海洋文明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商业道德和经营理念。这是不完全相同于中原文化的道德理念,对此作者们是清醒的。像虎牌良药创始人胡文虎,诚信,爱国,建立了极高声誉;而现今的闽商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在诚信、爱国,在呵护品牌、善于宣传方面,就更胜一筹,比如奥运会上的安踏、匹克、鸿星尔克、特步、361度等品牌,皆出自新闽商之手。 总之,《闽商》避开了单纯颂歌式的自我陶醉式的写法,也超出了意识形态和地域文化的习惯性视野,而是采取了一种大的世界眼光和文化视野。这样的片子是可以拿到世界上的去交流的。也就是说,它在试图与人类的文明史接轨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4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