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故乡带在身边 □李朝全 《心安何处》 温立三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9年7月出版 一个从乡村进入城市的大学生,而后成为长年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典型的知识分子。在数十年的城市生活中,作者有迷茫、困惑,也有怅惘和失落。散文创作于他似乎是一种排遣心境、寄寓心灵的方式。温立三的笔,蘸满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与怀想。当他举笔时,那些来自记忆深处的东西便奔涌而出:故乡的水稻,田里的水牛,星空,野果,昆虫,老樟树,夏天的蛙鸣,除夕的鞭炮,三月的枇杷四月的李,小河流水,山路弯弯;故乡的奶妈、跛子、屠夫、草鞋婆,饭桌上的菜蔬,灶台上的器物,婚丧嫁娶,喊惊,造新屋……城市生活导致心和灵魂躁动不宁,一想到故乡,犹如盛夏酷暑迎面吹来了习习凉风,令人心旷神怡。拥有故乡的人是有根的、有福的。他们,无论行走何方身居何处,即使漂泊天涯海角,心灵也永远是温暖的、湿润的、饱满的,因为有一个故乡,有一个完整的、生动的、真实的故乡随时随地伴他同行,安抚他,慰藉他。散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把故乡带在身边的可能。 《落英无声——忆父亲母亲罗烽、白朗》 金玉良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9年9月出版 “九一八”事变后,一批东北作家流亡关内,先后到了上海等地,他们思念故土,思念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父老乡亲,思念东北人民顽强不屈、热血喷张的抗日斗争,他们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影响巨大的著名的“东北作家群”。罗烽和白朗这对夫妻作家便是其中的代表。在罗烽百年诞辰之际,金玉良满怀着对父母无尽的思念,深情地写下这部追忆昔日历史、记述点滴往事的纪念集,将已然隐入历史深处的两位有影响的现代作家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将他们的创作历程及人生遭遇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或标本呈现出来,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这对珠璧作家在生活磨难中相濡以沫、绵长真挚的爱情更是使人印象深刻,动人至深。作者披露的文学史上的一些细节因是主人公的直接记录或讲述,可信度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来说亦显珍贵。 《一个人的冒险》 杨匡满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09年8月出版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走对于报告文学和散文这样的非虚构文本而言,如同血液之于生命。行走,保证了文学作品的气血畅通、活络和生动。杨匡满一向以报告文学名世。他的作品可谓用脚写出来的。从罗布泊的探险,到莫斯科人质事件经历的惊魂七昼夜,到只身独闯西西伯利亚,再到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游走。行走,是这位作家最经常的也是最动人的姿态。在行走中体验,在行走中捕捉、感受、思索,行走让他收获了无数新鲜的、真实的、痛切的心灵体验。他把自己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录而为文、发而为文,景色、风物、人情的瑰异独特,异域异族的风情习俗跃然纸上,在带给读者陌生感和好奇的同时,也让读者兴味盎然,回味如甘,意犹未尽。一位年过花甲的“驴子”、一位坚定的“暴走一族”,其本身即足以令人动容。 《寻找巴金的黛莉》 赵 瑜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12月出版 这是一桩文学传奇。作者在无意间发现了流轶坊间的巴金的七封旧书信——写给同一个少女的信。书信背后埋藏着怎样的美丽往事呢?有心的赵瑜怀着儿童似的好奇,用心去追寻探究,结果竟牵扯出了一段真实而惊人的故事。1936年,青年作家巴金和山西女生黛莉谈心一般纯洁无瑕的书信往来,既是作家与读者的心灵交流,又像是导师对学生的人生引领,同时还带有某种若有似无的男女情愫。这段美丽往事让我们瞥见了巴金丰富、深沉、友善而美好的情感世界。围绕着七封书信的流传经过,赵瑜遭遇了一段传奇经历;围绕着寻找女主角黛莉,更是引出了一位向往自由的现代知识女性曲折动人、令人慨叹的人生故事。黛莉的命运又是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从她那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经历上却折射出了社会大格局、时代大氛围和历史大变迁。寻找黛莉,亦是寻找巴金,寻找历史,寻找那些飘逝的美丽、惆怅与悲伤。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24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